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八十八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应,那个波非常微细,甚至於我们自己都不晓得,但是确实有感,佛才会有应,这都是任运的。

  【何故能如此耶?由於往昔在因地时,悲愿具足,深观缘生,薰习成种之力使然耳。】

  这里面讲的意思,跟前面《金光明经》上讲的可以说是一样的。但是有一句,「深观缘生」,这一句不能够忽略,这一句我们应当要学习。时时刻刻,一切时、一切处,我们对人、对事、对物,要把佛在《金刚经》上讲的这些道理,给我们说的这些事实真相,就要在生活当中,对人、对事、对物,要提起来勘验一下;这个在佛法术语,就叫提起观照的功夫。那个利益无边,利益是什么?开智慧,破迷开悟。自自然然你也就放下了,这个放下就如同诸佛菩萨,渐渐在一切法里面,学习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著,跟一切众生往来,慢慢的也有一点任运的味道了,任运好!非常自然,一丝毫都不勉强,心地清净,智慧增长,那个的确是有受用。这就是深观缘生,薰习成种的力量。在果地上,到你证到圆初住,那就是真实的果报,就能够跟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感应道交。

  【经曰:依法如如,依如如智,能於自他利益之事,而得自在成就。】

  我们先说这一段。「如如」就是讲的真如本性。为什么说两个如?第一个「如」是体,是真心的本体,第二个「如」是它起作用,起作用就现相,所谓性如其相、相如其性、性相不二、性相如如,就是这个意思。由此可知,如如两个字,把虚空法界所有一切法都说尽了,一个是性,一个是相。「法如如」,把体性说到了,依法相跟法性。再依「如如智」,如如智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 ,也没有分别,也没有动念,本性里头本具的般若 智慧。「能於自他利益之事,而得自在成就」,这个境界不是我们的境界,所以很难懂,是圆初住以上的境界;也就是说,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是他们的境界。他能够得大自在,就是《普门品》里面讲的三十二应,三十二应就是大自在的落实。现身自在,身相自在,想现什么身相就现什么身相。寿命自在,寿命长短自在,无有一样不自在。后面一段这是讲到说法自在:

  【依法如如,依如如智。】

  只要我们读到这两句,就知道这是法身大士,法身大士所依的。不像我们现在,我们现在依什么?我们依的是业。无量劫以来所造的那些善恶业,我们依这个就很不自在,所以我们的身是业报身。果跟报还要搞清楚,我们这一生得人身是果,过去生中修五戒十善的因,修因你就得果,得这个身是果。这个人身这一生的享受那叫报。果是果,报是报。譬如,同样我们得人身,果是一样,报不一样;有人富贵,有人贫贱,那个报不一样。果是果的因,报是报的因。这个报,佛跟我们讲修布施,三种布施: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;果则是修五戒十善。可见得果报各有因缘,因缘非常复杂。

  【而说种种佛法,乃至声闻法。】

  这是举一个例子,声闻是小乘。说种种佛法,五乘佛法都说。下面有解释:

  【法如如,法谓法性,如谓真如。后如字,谓一如也。】

  这就是我们刚才讲,性相、体用,一个意思,说是法性真如一如也。法性就是所有一切万法的体性,我们称之为法性,这是笼统的说。分开来说,这是佛经上常讲的,有情众生叫佛性,无情众生叫法性;但是佛性不能包括法性,法性可以包括佛性,法性的范围大。这是情与无情这样的分法。真如就是自性的本体,法性就是一切法相的自性,它跟真心本体是一不是二,叫一如也。

  【是说法性真如而一如,此根本智之异名也。如如智,如是一如,后如字,谓真如。智谓根本智。即真如根本智一如,即后得智之异名。根本智照真,后得智照俗。】

  这几句话需要解释一下,否则的话很不好懂。法如如,此地解释为根本智,根本智无知,《般若 经》上所谓「般若 无知,无所不知」。无知叫根本智,佛法的修学,我们知道它的目的是求智慧。戒定慧三学,戒是手段,定也是手段,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,慧才是目的。慧就是智慧,智慧有体、有用,智慧之体,就叫它做根本智;智慧的作用,就叫它做后得智。求智慧先要求根本,像树一样,你要是没有根本,哪里有后得!后得是什么?枝叶花果。没有根,哪来的枝叶花果!先求根本。根本智是什么?无知。根本智就是离相离念,所以般若 无知,离相离念就恢复自性。智慧从哪里来的?智慧不是从外头求来的,是我们真如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。

  佛法常常把水比作心,这很有道理,把水比作心。水在平的时候像一面镜子一样,外面境界照在里面照得清清楚楚。水为什么能照?它本来就能照。我们的心为什么一切都知道,有那么大,它本来就是这样,就像水能照一样。从能照来讲,叫它做般若 智慧,但是它一定要清净、要平,它才能照。如果这个水起了波浪,混浊不平,照的作用就没有了。我们今天的心,既混浊又起波浪。波浪是什么?分别。混浊是什么?执著。执著,心就不清净;分别,心就不静,就动了。所以叫你要持戒、要修定。持戒修什么?恢复到自己心的平静。持戒,恢复清净心;修定,恢复平等心。心要是清净平等,照的作用就起来了。所以这叫无知,般若 无知,这叫根本智。

  后得智,如如智,依如如智,如是一如。它这个字是一个样子,一共是用了四个如如,四个如如讲法不一样,前面的依法如如跟底下后头的依法如如,不是一个意思。后面这一句是承前面这一句来的,后面这个「如」是一如,如如下一个如字是真如,一如跟真如是一不是二。智,这是根本智。「即真如根本智一如」,这个地方要特别注意,真如跟根本智合起来,合成一,这才叫做后得智,这句话很重要。我们今天拼命求智慧,有没有智慧?没有!所求得的是什么?佛经里面所讲的世智辩聪而已,不是真智慧。真智慧,我们离开这个文字,离开文字好讲一点,我们讲它的意思,就是宇宙人生事实的真相,要跟根本智合在一起。这个话你要是听不懂的话,我们从比喻当中来说,就是一切现相要跟水在清净平的时候合在一起,里头不就照清楚了吗?清净的水的本体,那叫根本智;水中所现的一切现相,那叫后得智。水干净,平是平等,没有波浪,这叫根本智。现的这些现相,清清楚楚,一点都没有错,那叫后得智。

  我们为什么没有这个智慧?刚才说了,我们的心污染,不干净,我们的心动;照也照了,照的那个相,现的那个相,是零零碎碎,断断片片,连不起来,所以你见不到真相,你所见的是妄相。这个波现的是这么一块,那个波现的是那么一块,好比是这样的,把事实真相把它分开了,分成许许多多的碎片,只看到碎片里面很小一部分的现相,而没有办法看到整个全体的景观,就好比是这个比喻。这里头的文字是这个意思。

  「根本智照真,后得智照俗。」真是体性,一切万法的法性,也就是照体。后得智照假的,照现象,照一切万法的现象;根本智照它的体。譬如,《金刚经》上有两句话,合在这个地方意思就很明显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。「凡所有相」,那是后得智照俗,凡所有相;「皆是虚妄」,是根本智照真。一切法、一切现象,缘生性空,了不可得。但是要知道,智慧起作用的时候,一定是后得智跟根本智同时起来的。所以他两边不著,这是佛苦口婆心教导我们的。凡夫著有,不知道空,偏在俗这一边;二乘人著空,舍弃了有,偏在执著性的这一边。於是凡夫有用无体,二乘有体无用,这都是病,都不圆满。佛教菩萨两边不著,两边不离。不著空,没有离有;不著有,没离空,两边都是不即不离。心地清净,不著有;讲经说法,不著空,空有两边都不著,这就是智慧现前,根本智跟后得智现前。了解这个意思,就懂得佛菩萨说法,说而无说,无说而说。因为他有根本智,无说;因为他有后得智,他有说。所以,说而无说,无说而说,这是讲的这个意思。下面有这个比喻:

  【水镜无尘而发光】

  这用两个比喻,一个是水,一个是镜子。镜子也能照,如果这个镜子上落了很多灰尘,它就不能照,一定要把灰尘擦干净。《坛经》里面,神秀法师的偈子比喻,心如明镜台,要常常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,他就用镜子来比喻,所以要把它擦干净。

  【依於此光,故能现相。】

  这从比喻上说,水在干净的时候,一尘不染的时候,不起风浪的时候,跟镜子在不染灰尘的时候,都有照的作用,都能够现相。

  【佛性亦然】

  这是比喻佛性。佛性就是觉性,我们的真心本性就像镜子一样,就像水一样,一尘不染,平静的时候,就是清净平等的时候,它自自然然的现相。这个现相,就是与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起感应道交;这个起感应道交是自然的,确确实实没有念头。

  【无念空寂,则智光圆遍。】

  这个智慧光明圆满,尽虚空遍法界,哪个地方有感,哪里就有应。十个地方感,十个地方同时应;一百个地方感,一百个地方同时应。这一点诸位要晓得,不会说这个地方先,那个地方后,没有。没有先后,没有分别,所以他才能做得到,这就是世俗所讲的神通。世俗人看到,这是神通,分身,无量无边的分身,我们在《梵网经》上念到「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」,这就是千百亿化身,同时变化的,统统都没有念头;如果有念,就不能变化。我们今天没有办法变化,什么原因?念没断,因为有念,四相四见,四见就是念,就是念头。四相四见没断,所以一个身也变化不出来;如果说四相四见都断掉了,就千百亿化身,那个就是智光圆遍。

  【依此智光,故空寂无念中。】

  一定要做的,这就是根本智,空寂无念就是根本智。

  【而得种种之事自在成就】

  事自在成就就是千百亿化身,这属於后得智。

  【可见自在成就,正由无念空寂而现智光。】

  说明后得智正是由根本智而来的,无念空寂是根本智。明白这个道理,知道诸佛菩萨、祖师大德们,他们是怎么说法的,…

《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八十八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