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八十八集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说到令一切众生都能够相应,都能够开悟,都能够契入。这法叫妙法,妙在哪里?无说而说就妙,有说而说就不妙了。要在这里学,要在这里下功夫。但是我们是凡夫,业障深重,从哪里学起?还是要从有说而说学起。但是你一定要记住,必须从有说而说一定要进入到无说而说才行。这个事情难,难在哪里?我们烦恼不能断;断了烦恼,破了无明,这才能入这个境界。

  我们看近代的一些祖师大德们,谛闲老法师,这是近代大家公认的,没有话说的,圆瑛老法师,这都是很难得的善知识。民国初年讲《华严》的应慈法师,讲戒律、讲净土的慈舟法师,不是上次来的那位慈舟法师,名字相同。这些大善知识,我们很清楚、很明白,他们没有离相,他们没有离念,他们不是圆初住的菩萨,但是他们说法也相当契机。甚至於我在台湾亲近的李炳南老居士,他讲经说法有没有说?有说。他讲经的那天要准备一天,他那一天不见客,准备一天。可是他老人家常常跟我们说,他用那么长的时间,那样用心的准备,一上讲台,他所准备的东西统统用不上,所说的不晓得从哪里来的?但是他还是要准备。这个道理我们要懂,这是比此地讲的那是差很远,低了很多,从层次上来讲,低了很多。这是什么道理?以前李炳老把这个方法传给我,我这个讲经,这一生讲经,得力於李老的传授,四个字:「至诚感通」。我们没有能力断烦恼,我们用真诚的心求感应。讲台上所说出来的,感应道交,不是自己有能力说的,这个话是真实的。

  最近在中国、在外国,有不少的同修把我的这些录音带都写成书。很多人写成书,我没有看过。最近我在看一份《无量寿经》,他们整理出来的讲记,要我改改。我看了之后我有很大的感触,我写不出来,真的写不出来,怎么会讲出来?这是实实在在的。不但长篇的大经我写不出来,短篇的文字我也写不出来。我有很多年很多年没有写文章,一封信我都懒得写,写不出来。《无住生心》那个小册子也是你们看到的,那是有一些同修找我讲一点东西,讲个十分钟、十五分钟,录下来,他们把它整理出来文字,我一看看也不错。怎么讲出来的?不知道!这就是李老师讲的「至诚感通」,我们用真诚之心,求佛菩萨加持。弘扬佛法,宣传佛法,为一切大众介绍佛法,本身没有能力,可以求感应,真心就能求感应,妄心就不行。这里真跟妄,我们那个标准也往下拉,提升不上去。我这个真妄标准是在哪里?念念为利益一切众生,念念为一切佛法,决没有为自己的名闻利养,我这个「诚」的标准就是这个标准,这是很低的标准。不能有一丝毫的自私自利,有一点点自利,沾上一点名闻利养,不行!换句话说,你到我这个标准都达不到。我没有别的长处,念念为佛法,念念为众生,一切随缘不攀缘;能够随缘不攀缘,你的心才会清净。我不会说我要想做什么做什么,我没有这个念头,凡事随缘。在生活当中愈简单愈好,省事!我决定不会建道场,因为建道场太麻烦,事情太多,又要管人又要管事,这在一般讲,那不是人干的!一个人会过日子,一生清净自在,心里头无有牵挂,无有忧虑,那个日子好过;心里头有牵挂、有忧虑,那个日子不好过。你说那可以赚大钱,赚大钱付出的代价太重,我也不干,我宁愿不要钱,我不愿意付出那么大的代价。心清净,才叫真正自在,才能真正与诸佛菩萨有少分的感应。这是说明有念跟无念差别很大,一定要到无念,这里面才有智慧,这才能透露得出来;如果有念的话,这就不行,决定是障碍。说了这么多,我们再把话拉回来:

  【今谓如来作念我当说法】

  如果我们起了这么个念头:「如来动了个念头,要为众生说法,要到这个世间来示现作佛」,这就错了。

  【便同凡夫,岂是如来。】

  这是六道的凡夫,绝对不是佛菩萨。我们讲菩萨,就是圆教初住以上,但是圆初住以上都可以称如来,因为他见性了,他用的是真心。

  【既不空寂,又岂能说法自在?】

  凡夫能说法,不自在。为什么不自在?没有空寂,道理在这个地方。要想说法得自在,那个心要空寂,心里头不能有东西才行!我们在祖师大德里面去看,最明显的,说法自在的,无过於禅宗六祖惠能大师,他不认识字,他说法自在。他也没有念过经,你把经念给他听,他就跟你讲,他讲得很自在。你要问为什么?他心空寂,他心像一面镜子一样。你念给他听是感,他立刻就回应,回应的决定正确而没有错误。为什么?他的心里头没有污染,他没有是非人我,没有贪瞋痴慢,所以他应的就纯正,一点都没有错误,道理在此地。

  明白这个道理之后,我们学佛的人修什么?修清净心。要想修得清净心,这身心世界一切放下。诸位要记住,不是说你不要了,那你就把《金刚经》听错了,《金刚经》叫我们放下,「好了!回家去一切都放下,家也不要了,儿女也不要了,事业也不要了」,那成什么话!那不把世间法都破坏了吗?所以你不能听错,这个放下是心里放下,心里面决定不要再牵挂,不要再去想这个事情;不想这个事情,不牵挂,那我这个事情能做得好吗?做得更好。为什么?智慧现前了。你从前做事是用思考,用分别心,有得失心,有分别、有执著在做,做得不好,做得很累、很苦,做得不圆满。现在统统放下了,一切都不分别、不执著,没有妄想了,智慧现前,你做得比什么人都好。你要不相信,你就拿讲经做个比喻,你看菩萨,讲经不起心动念,讲得这么好;我们这些人讲经,起心动念,一天到晚在准备,忙得不亦乐乎,讲得不好,不就是这个道理吗?讲得不好。你从这一点当中你去体悟,然后你才晓得,我们生活工作,心清净、心平等,万缘放下,一定做得比从前好,比以前做得高明,做得圆满,你的生活也过得幸福,也过得快乐。因为你生智慧,你的生活里面充满了智慧。不学佛的人,你的生活一天到晚充满了烦恼,你过的是什么日子?烦恼里头过日子,那你怎么不苦!佛菩萨为什么快乐?在智慧里面过日子,他不是在烦恼里面过日子,转烦恼为菩提,那个日子过得很自在,过得很快乐。这一段经文主要是教给我们这一点。

  【正所谓以轮回见,测圆觉海,无有是处。】

  后头一句是批评。凡夫对於佛菩萨,在那里乱猜,在那里推测猜想,全错了!这个推测猜想是轮回心,轮回的见解,你怎么能够明了诸佛菩萨的境界,那不可能。这个地方要细心体会,然后我们搞明白了,我们才知道从哪个地方学习,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。我们看末后一段:

  【诸佛菩萨说法,如空谷传声,有感斯应,初无容心。】

  这几句话是形容,佛菩萨说法那个事实状况说不出来的,真的是「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」。此地的形容,像画画一样,烘云托月,月亮画不出来,画一些云彩,当中空一块,那就叫月亮。这个地方说法,就是有这个味道。佛菩萨的境界说不出来,从旁边侧面来形容,犹如空谷传声。空谷传声,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个经验,在山谷里面我们长叫一声,回音,那个传声是回音。你的音声长,回音就长;你的音声短,回音也短;你音声响亮,回声也响亮。我们发出的音声是感,回音是应,感应道交,用这个来做比喻。「有感斯应,初无容心」,它确实没有心。我们在山谷里长啸一声,那山谷难道还起个念「这个人叫一声,我赶快回他一声」,没有这个念头,没这种心。这就说明无念,说明空寂。

  【大叩大鸣,小叩小鸣,适如其分,自然而然。佛之说法,如是如是。】

  佛给我们说法,真的是恰到好处,所说的完全是应众生的根机。我们现在中文翻译的《大藏经》,释迦牟尼佛当年所说的,说这么多法,实在讲是应当时之机,恰如其分。如果当时,我们这个地球上的大众,没有这种根机,佛决定不说这个法门,没有感怎么会有应?感应道交!

  再说祖师大德讲经说法,祖师大德讲的经、说的法,都是释迦牟尼佛的经,释迦牟尼佛的法。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,每一个时代,某一个地区,法师讲《金刚经》,不一样,讲得不一样。讲得不一样,我们不得而知,但是我们看《金刚经》的注解就明白了。《金刚经》自古以来的注解有一百多种,没有一种是一样的,有一样的那何必要注?都不一样。为什么注得不一样?佛灭度之后,这些众生要想学《金刚经》,机感不一样。当然这种感应,没有佛当年那种感应来得纯,因为佛无念、无心。祖师大德他们的心比我们清净,这是真的。如果他们心跟我们心一样,那我们展开经看不懂,他也看不懂。为什么我们看不懂,他能看得懂?他的心比我们心清净。由此可知,你看经典里面的义趣,你能够看多深?你能够看多广?完全跟你的清净心有关系,跟你广学多闻没有关系,决定没有关系。你广学多闻,说老实话,反而产生了障碍,这个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得出来。

  我们看有一些法师讲经,我在早年学讲经,有一个同学明性法师,这个人已经过世了,不在了。我们同学当中,他是最用功的一个。早晨天没有亮,就起来打坐、读经;到天刚刚明亮的时候,他就跑到山上,一个人坐在那里,经本展开,对这些树木花草讲经说法。从前生公是对石头,他对树木花草,一个人好用功,就讲经说法,每天这样练,苦练,写的讲义一大堆。我们知道他很用功,有一次大家请他上台讲经,讲了一次之后,没有人再请他了。他是真用功夫,搜集十几种古大德的注解参考资料,凑成一个大拼盘,端出来什么都不是,吃力不讨好。花很长的时间,讲一段经文,叫人听了之后,不晓得你在讲些什么。所以,你广学多闻有什么用?搜集十几种注解,统统合在这里讲,到底是讲的什么?我们从这个地方去体验。这个经法讲得好,能够契入人心,不是广学多闻,完全是清净心。你能够在这一部经上讲多深、讲多广,与清净心有关系,与广学多闻丝毫关系都没有,这一点要很细心去体会。

  六祖惠能大师,惠能大师讲东西一…

《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八十八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