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應,那個波非常微細,甚至於我們自己都不曉得,但是確實有感,佛才會有應,這都是任運的。
【何故能如此耶?由於往昔在因地時,悲願具足,深觀緣生,薰習成種之力使然耳。】
這裏面講的意思,跟前面《金光明經》上講的可以說是一樣的。但是有一句,「深觀緣生」,這一句不能夠忽略,這一句我們應當要學習。時時刻刻,一切時、一切處,我們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要把佛在《金剛經》上講的這些道理,給我們說的這些事實真相,就要在生活當中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要提起來勘驗一下;這個在佛法術語,就叫提起觀照的功夫。那個利益無邊,利益是什麼?開智慧,破迷開悟。自自然然你也就放下了,這個放下就如同諸佛菩薩,漸漸在一切法裏面,學習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跟一切衆生往來,慢慢的也有一點任運的味道了,任運好!非常自然,一絲毫都不勉強,心地清淨,智慧增長,那個的確是有受用。這就是深觀緣生,薰習成種的力量。在果地上,到你證到圓初住,那就是真實的果報,就能夠跟虛空法界一切衆生感應道交。
【經曰:依法如如,依如如智,能於自他利益之事,而得自在成就。】
我們先說這一段。「如如」就是講的真如本性。爲什麼說兩個如?第一個「如」是體,是真心的本體,第二個「如」是它起作用,起作用就現相,所謂性如其相、相如其性、性相不二、性相如如,就是這個意思。由此可知,如如兩個字,把虛空法界所有一切法都說盡了,一個是性,一個是相。「法如如」,把體性說到了,依法相跟法性。再依「如如智」,如如智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 ,也沒有分別,也沒有動念,本性裏頭本具的般若 智慧。「能於自他利益之事,而得自在成就」,這個境界不是我們的境界,所以很難懂,是圓初住以上的境界;也就是說,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是他們的境界。他能夠得大自在,就是《普門品》裏面講的叁十二應,叁十二應就是大自在的落實。現身自在,身相自在,想現什麼身相就現什麼身相。壽命自在,壽命長短自在,無有一樣不自在。後面一段這是講到說法自在:
【依法如如,依如如智。】
只要我們讀到這兩句,就知道這是法身大士,法身大士所依的。不像我們現在,我們現在依什麼?我們依的是業。無量劫以來所造的那些善惡業,我們依這個就很不自在,所以我們的身是業報身。果跟報還要搞清楚,我們這一生得人身是果,過去生中修五戒十善的因,修因你就得果,得這個身是果。這個人身這一生的享受那叫報。果是果,報是報。譬如,同樣我們得人身,果是一樣,報不一樣;有人富貴,有人貧賤,那個報不一樣。果是果的因,報是報的因。這個報,佛跟我們講修布施,叁種布施: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;果則是修五戒十善。可見得果報各有因緣,因緣非常複雜。
【而說種種佛法,乃至聲聞法。】
這是舉一個例子,聲聞是小乘。說種種佛法,五乘佛法都說。下面有解釋:
【法如如,法謂法性,如謂真如。後如字,謂一如也。】
這就是我們剛才講,性相、體用,一個意思,說是法性真如一如也。法性就是所有一切萬法的體性,我們稱之爲法性,這是籠統的說。分開來說,這是佛經上常講的,有情衆生叫佛性,無情衆生叫法性;但是佛性不能包括法性,法性可以包括佛性,法性的範圍大。這是情與無情這樣的分法。真如就是自性的本體,法性就是一切法相的自性,它跟真心本體是一不是二,叫一如也。
【是說法性真如而一如,此根本智之異名也。如如智,如是一如,後如字,謂真如。智謂根本智。即真如根本智一如,即後得智之異名。根本智照真,後得智照俗。】
這幾句話需要解釋一下,否則的話很不好懂。法如如,此地解釋爲根本智,根本智無知,《般若 經》上所謂「般若 無知,無所不知」。無知叫根本智,佛法的修學,我們知道它的目的是求智慧。戒定慧叁學,戒是手段,定也是手段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慧才是目的。慧就是智慧,智慧有體、有用,智慧之體,就叫它做根本智;智慧的作用,就叫它做後得智。求智慧先要求根本,像樹一樣,你要是沒有根本,哪裏有後得!後得是什麼?枝葉花果。沒有根,哪來的枝葉花果!先求根本。根本智是什麼?無知。根本智就是離相離念,所以般若 無知,離相離念就恢複自性。智慧從哪裏來的?智慧不是從外頭求來的,是我們真如本性裏頭本來具足的。
佛法常常把水比作心,這很有道理,把水比作心。水在平的時候像一面鏡子一樣,外面境界照在裏面照得清清楚楚。水爲什麼能照?它本來就能照。我們的心爲什麼一切都知道,有那麼大,它本來就是這樣,就像水能照一樣。從能照來講,叫它做般若 智慧,但是它一定要清淨、要平,它才能照。如果這個水起了波浪,混濁不平,照的作用就沒有了。我們今天的心,既混濁又起波浪。波浪是什麼?分別。混濁是什麼?執著。執著,心就不清淨;分別,心就不靜,就動了。所以叫你要持戒、要修定。持戒修什麼?恢複到自己心的平靜。持戒,恢複清淨心;修定,恢複平等心。心要是清淨平等,照的作用就起來了。所以這叫無知,般若 無知,這叫根本智。
後得智,如如智,依如如智,如是一如。它這個字是一個樣子,一共是用了四個如如,四個如如講法不一樣,前面的依法如如跟底下後頭的依法如如,不是一個意思。後面這一句是承前面這一句來的,後面這個「如」是一如,如如下一個如字是真如,一如跟真如是一不是二。智,這是根本智。「即真如根本智一如」,這個地方要特別注意,真如跟根本智合起來,合成一,這才叫做後得智,這句話很重要。我們今天拼命求智慧,有沒有智慧?沒有!所求得的是什麼?佛經裏面所講的世智辯聰而已,不是真智慧。真智慧,我們離開這個文字,離開文字好講一點,我們講它的意思,就是宇宙人生事實的真相,要跟根本智合在一起。這個話你要是聽不懂的話,我們從比喻當中來說,就是一切現相要跟水在清淨平的時候合在一起,裏頭不就照清楚了嗎?清淨的水的本體,那叫根本智;水中所現的一切現相,那叫後得智。水幹淨,平是平等,沒有波浪,這叫根本智。現的這些現相,清清楚楚,一點都沒有錯,那叫後得智。
我們爲什麼沒有這個智慧?剛才說了,我們的心汙染,不幹淨,我們的心動;照也照了,照的那個相,現的那個相,是零零碎碎,斷斷片片,連不起來,所以你見不到真相,你所見的是妄相。這個波現的是這麼一塊,那個波現的是那麼一塊,好比是這樣的,把事實真相把它分開了,分成許許多多的碎片,只看到碎片裏面很小一部分的現相,而沒有辦法看到整個全體的景觀,就好比是這個比喻。這裏頭的文字是這個意思。
「根本智照真,後得智照俗。」真是體性,一切萬法的法性,也就是照體。後得智照假的,照現象,照一切萬法的現象;根本智照它的體。譬如,《金剛經》上有兩句話,合在這個地方意思就很明顯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「凡所有相」,那是後得智照俗,凡所有相;「皆是虛妄」,是根本智照真。一切法、一切現象,緣生性空,了不可得。但是要知道,智慧起作用的時候,一定是後得智跟根本智同時起來的。所以他兩邊不著,這是佛苦口婆心教導我們的。凡夫著有,不知道空,偏在俗這一邊;二乘人著空,舍棄了有,偏在執著性的這一邊。於是凡夫有用無體,二乘有體無用,這都是病,都不圓滿。佛教菩薩兩邊不著,兩邊不離。不著空,沒有離有;不著有,沒離空,兩邊都是不即不離。心地清淨,不著有;講經說法,不著空,空有兩邊都不著,這就是智慧現前,根本智跟後得智現前。了解這個意思,就懂得佛菩薩說法,說而無說,無說而說。因爲他有根本智,無說;因爲他有後得智,他有說。所以,說而無說,無說而說,這是講的這個意思。下面有這個比喻:
【水鏡無塵而發光】
這用兩個比喻,一個是水,一個是鏡子。鏡子也能照,如果這個鏡子上落了很多灰塵,它就不能照,一定要把灰塵擦幹淨。《壇經》裏面,神秀法師的偈子比喻,心如明鏡臺,要常常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,他就用鏡子來比喻,所以要把它擦幹淨。
【依於此光,故能現相。】
這從比喻上說,水在幹淨的時候,一塵不染的時候,不起風浪的時候,跟鏡子在不染灰塵的時候,都有照的作用,都能夠現相。
【佛性亦然】
這是比喻佛性。佛性就是覺性,我們的真心本性就像鏡子一樣,就像水一樣,一塵不染,平靜的時候,就是清淨平等的時候,它自自然然的現相。這個現相,就是與虛空法界一切衆生起感應道交;這個起感應道交是自然的,確確實實沒有念頭。
【無念空寂,則智光圓遍。】
這個智慧光明圓滿,盡虛空遍法界,哪個地方有感,哪裏就有應。十個地方感,十個地方同時應;一百個地方感,一百個地方同時應。這一點諸位要曉得,不會說這個地方先,那個地方後,沒有。沒有先後,沒有分別,所以他才能做得到,這就是世俗所講的神通。世俗人看到,這是神通,分身,無量無邊的分身,我們在《梵網經》上念到「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」,這就是千百億化身,同時變化的,統統都沒有念頭;如果有念,就不能變化。我們今天沒有辦法變化,什麼原因?念沒斷,因爲有念,四相四見,四見就是念,就是念頭。四相四見沒斷,所以一個身也變化不出來;如果說四相四見都斷掉了,就千百億化身,那個就是智光圓遍。
【依此智光,故空寂無念中。】
一定要做的,這就是根本智,空寂無念就是根本智。
【而得種種之事自在成就】
事自在成就就是千百億化身,這屬於後得智。
【可見自在成就,正由無念空寂而現智光。】
說明後得智正是由根本智而來的,無念空寂是根本智。明白這個道理,知道諸佛菩薩、祖師大德們,他們是怎麼說法的,…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八十八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