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道,在六道里头游戏神通,做种种示现,利益众生,这是二乘人做不到的,佛菩萨是这么做的。於是他们沉空滞寂,这就是我们常讲,小乘阿罗汉证偏真涅槃,偏是偏在一边,真就是空,他住在空里面。沉空,佛用这个字来形容,就是他沉没於空寂的性中。滞是滞留,停止在那个地方,不起作用。他是在一个很寂静的境界里面,他不动,这叫自了汉。自己虽然是烦恼、妄想、执著都断了,很清净、很自在了,不能利益众生,佛在经上常常呵斥这些人,说他叫「焦芽败种,堕无为坑」,无为就是空,他住在空里头。诸位要晓得,六道里面,四空天人也是住在空里头,阿罗汉也住在空里面,但是这个空,有一点不相同,一个是三界之内,一个是三界之外,这一点不一样。
实在说,佛在楞严会上把他们的境界给我们说出来了,在其他经上我们没看过。佛说二乘人所证得的偏真涅槃,实际上是什么?犹为法尘分别影事,这个说得清楚,说得明白。这就是告诉我们,小乘人的偏真涅槃,实际上它是定,它是很深的禅定,《楞严经》上讲九次第定,这个定的功夫等级,它是第九等的,这么深的定。前面八定是世间定,叫四禅八定;八定是包括四禅,四禅天是四种禅定: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再往上去是四空定,合起来八定;这个八定是世间禅定,没有超越世间。到第九定,功夫再增上,超越六道轮回,他们的功夫是第九定,佛说还是法尘分别影事;换句话说,小乘人妄想并没有断。这就是说明,为什么要利用缘生广度众生,破妄想分别执著,要破得彻底;小乘人不彻底,不究竟。
「此两种执之病」,这就是一个学般若 学偏差了,变成恶取空,执著空,拨无因果,他连因果报应都不相信,他认为没有这个东西,这是假的,这是执著空。二乘人也执著空,可是他们的果报苦乐不相同。声闻、缘觉住偏真涅槃,对自己是乐;那个恶取空的人,错解般若 的人,堕阿鼻地狱,苦!这两种人,两种执著之病,那个结果不同。升沉迥别,一个是超越六道轮回,一个是堕到六道轮回最底下的阿鼻地狱。讲它的因,然则无智慧则一,两种人都没有智慧。声闻、缘觉没有智慧,错学般若 堕阿鼻地狱的人当然没有智慧,有智慧怎么会堕阿鼻地狱?怕有些同修听了这个话,阿罗汉、辟支佛怎么会没有智慧?真没有智慧,这是实实在在的。佛在大乘经上讲,真如本性的三德密藏,三德是法身、般若 、解脱,小乘人所证得的,这三种当中只是解脱里面得一小部分。法身他没有证得,小乘人没有见性,没有证得法身。般若 ,小乘人没有,小乘人所证的只是半个解脱而已,还不是真的解脱。三德里面他只得少分,一点点,这个我们必须要晓得。大乘圆教七信位的菩萨,论断证功夫跟阿罗汉、辟支佛相等,都是断见思烦恼,相等的;但是智慧完全不相同,不能比!阿罗汉、辟支佛没智慧,圆教七信位的菩萨那个智慧就了不起,不相同!
后面这一段为我们做了一个总结。「佛说此一大段文」,这一大段文我们还没有讲到,还在后面,这都是要讲这一大段文前面交代的话,罗哩罗嗦说了这么多。
【意在使人洞知缘生事理】
洞是彻底明白,真正把它搞清楚了。对於一切法缘生的事相,缘生的道理,要搞清楚。为什么?清楚了,你就不执著,不执著就没事了,就怕执著。般若 里头教给我们,空有两边都不能执著,执著就错了,以免执有执空之病。我们再看下面的注解:
【不执有,则人我空。不执空,则法我空。我法双空,便是洞彻三空之般若 正智。】
由此可知,世尊苦口婆心,再再的为我们宣说,真正是慈悲到了极处。为我们说明事实真相,劝导我们两边不著,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又做给我们看,这叫三转*轮:示转、劝转、作证转。自己表现给我们看,表演给我们看,目的是教我们开悟,是教我们证果,是教我们明心见性,永脱轮回。这个利益,世出世间法里面都没有能跟它比较的。为什么不能执有?执著有,就有六道轮回,你就出不了六道,你说这个多可怕!为什么不能执空?执空你就不能见性,不能明心见性,不能解决问题。不执有,人我空,破了我执,出了三界;不执空,法我空,破无明、破尘沙,超越十法界。我法双空,便是洞彻三空之般若 正智。般若 智慧总纲领就是人空、法空、空空,空也不能执著,空也要把它空去,般若 讲三空。一空到底,这是般若 智慧现前了,心才达到真正的清净,你心里头一个妄念都没有了。
【便证空有同时之般若 理体】
般若 理体就是真如本性,你就明心见性,禅宗里面所谓「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」,这就是本来面目,你就把本来面目找到了,这个境界也就是圆满成佛,真的成佛了。
【故曰:通达无我法者,是真菩萨。】
不是假的!前面经文上我们念过,「若菩萨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即非菩萨」,那是假的,不是真的,那不是真菩萨。真菩萨无我,通达无我法者;通达无我法,一定要洞彻三空。这个境界在圆教里面讲,初住以上的菩萨,《华严经》上称之为法身大士,从初住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这是他们的境界。如果我们能够空有两边不著,空也不著,就能够证入圆初住的果位。这样的人念佛,那叫理一心不乱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实报土往生,不是方便有余土,当然更不是同居土,是实报土往生。
【布施、受施、施物,皆因缘生法,当体是空,故名为三轮体空。】
我们要不要修布施?要!一定要生心修布施。我们整个的生活就是布施,从早到晚,一年到头,点点滴滴,与一切众生相处,全是布施,没有一样不是布施。但是不能够住相,不能够说「我布施了」,那你就不空,三轮就不空,你著「我」,你著有。也不可以说,因缘生法,当体即空,「算了,我什么都不要做了」,那你就执空了,你就变成二乘,你就著空了。知道当体即空,而又偏偏在做;做,不空,不执著空;空有两边不著,这样做法。事要很认真努力去做,决没有一丝毫的执著。所以说,作而无作,无作而作,天天在做,若无其事。天天在做,就在做里面去练功夫,练什么?练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,练这个。就在生活里面、工作里面去锻炼,我们佛法叫修行。所以修行在生活当中,在工作里面,在日常应酬里头,这叫真修。由此可知,修行哪要什么道场,不需要!释迦牟尼佛过去在世的时候,讲经说法都在大树底下,没有建道场。到后期才有一些国王大臣护法,才有精舍讲堂,以前没有,以前都是在树下。虽有讲堂精舍,世尊心地还是很清净,并不以为「我有了道场,我有了讲堂!」没有这个念头,讲堂精舍是施主的,所有权是他的,佛菩萨只有使用权而已。他不要所有权,他有使用权,这个才真正得自在。由此可知,三轮体空就在日常生活当中体现。前面交代的话说完了,下面要讲这一段经文了,由此可知,这个经文意思很深,怕你误会,前面说了这么多。请看经文:
经【须菩提,汝勿谓如来作是念,我当有所说法,莫作是念。】
科题上,就是这一大段,说明无法可说。这个意思很深很广,前面我们也透露了一点,很婉转的透露一些。我曾经跟同修们说,佛的经论没有意思;如果有意思,那就佛有法可说了。没有意思,正是透露出佛是无法可说。可是对机就说了,经典虽然没有意思,对机意思就来了。机,千差万别,於是它的意思也就无量无边,对什么人,有怎么个说法,对什么时代的人,有什么时代的说法,活的,不是死的。所以佛经难就难在这个地方,难在它是活的,它不是死板板的。古来大德们的注解,我们可不可以看?可以看。可不可以用?可以用。但是你要记住,要活用不能死用,死用是死在注解之中,那就错了,那就不是般若 ,没有智慧了,要懂得活用。
这一部《金刚经》,从印度传到中国来,早期在东晋的时代,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,罗什大师那个时代距离我们今天差不多是一千七百年。一千七百多年,代代相传,传到今天,经文还是一样。每一个朝代,那些大德们讲《金刚经》,讲得不一样,我们可以从古人注解里面看到,那个注解讲法都不一样。这就说明经没有意思,对机在说。对汉朝时候那个机,有对那个机的说法,唐朝时候人的根机跟汉朝人不一样,必须有新的说法,能够契唐朝人的机,他们得利益了,这就是为什么唐人的注解跟汉人的注解不一样。宋朝人的根性跟唐朝人又不一样,时间不相同,我们应该能够体会得出来。古时候社会的变化没有现在这么大,它是会变,变得很缓慢。农业时代,大概是几十年、一两百年就能够看出很大的变化;不像现在,现在三年、五年,变化就看出来了,现在的变化太大了。以建筑来说,中国那个时候古老的城市,几十年没有见,再去,没有什么大变样子。现在新加坡三年不来就不一样了,路也不认识了。环境在变,人心也在变,你的想法、看法都在变,现在变的幅度太大了。
同样这一部《金刚经》,我跟诸位同修讲的,今年讲的跟去年讲的不会一样。为什么?变了。听的人还是这么多,没错!你的脑子想法变了,不一样,这才晓得经是活的,不是死的。《无量寿经》,我在新加坡讲了两遍,好像第一次是八九年。八九年我来的时候在弘法团讲了一遍,第二次在这个地方讲了一遍,录音带都有,你们去听听看,不一样!同样是这个经文,同样的经本,内容完全不一样。这是什么?讲经的难处。学经这一点是非常非常不容易,所以我劝大家学经要开智慧。怎么开智慧?要放下。你不放下,你怎么能开智慧?智慧是你本有的,开智慧不难,难在你放不下。你果然身心世界像这样子空有两边都放下了,你看,你不是马上就是法身大士了?法身大士智慧就圆满了。佛所有的一切经教,你都通达了,无量义你也都明了了。为什么?你先做到没有意思,你必须做到完全没有意思,起作用、对机的时候,…
《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八十七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