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八十七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当作实有,

  【自生缠缚,不得自在。】

  这是你看错、你想错,你被外面虚幻的假相欺骗了。就像我们看电视、看电影一样,被境界相欺骗了。「其为痴绝,固不待言。」这不但是愚痴,绝顶的愚痴,愚痴到极处了,这还要说吗?

  【法虽非实,却是自无始来,遇缘即起。】

  这个「法」是指世出世间一切法,十法界依正庄严,所谓大而世界,小而微尘,都包在这一个字里面。确实它不是实在的,它没有实体,都是当体即空,了不可得,这是实实在在的。可是它从无始以来,并没有消逝过,所以诸位要记住,相不会灭的,永远不会灭。这个道理前面都曾经报告过,相不会灭的,相会改变,相会变。它不会灭,它会变,它为什么会变?遇缘就变了,前面讲因果果因当中这个缘,缘能够改变它。

  【因果果因,刹那相续,曾不断绝。】

  这完全讲的事实真相。其实,佛在一切大乘经论里头,处处都说,我们听得也耳熟,虽听得耳熟,实在讲,佛所讲的真实义,我们并不能了解。《般若 经》里面讲得详细,讲得透彻。《般若 经》在整个佛经里面部头最大,全部的《般若 》是六百卷,《金刚经》是六百卷里面的一卷,这是说纲要,细说有六百卷,这才讲得清楚,讲明白了。

  【乃一味执空,不知随缘之理。】

  前面说著有,前面这一条是执以为实,自生缠缚,不得自在。六道里凡夫所干的,实在我们讲凡夫,也要说清楚。欲界、色界的凡夫执以为实。无色界的天人,他执著空,他就是一味执空,他执著空;超越三界之外的,像辟支佛、阿罗汉,他们也执著空,这都错了。这些人不知随缘之理,随缘这个道理、这个事实,他不清楚。普贤菩萨教给我们,「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」,可见得这些大菩萨,一切诸佛如来,知道随缘的道理,知道随喜的功德。

  【托胜缘,获胜果。】

  托是依靠的意思,胜是殊胜。在佛法里面说,十法界,四圣法界的缘就是殊胜的胜缘,六道的缘那就劣,就差一等。四圣法界跟法身大士相比,法身大士的缘殊胜,十法界的缘就劣,这是有差等的。由此可知,最殊胜的缘无过於念佛求生净土,这个缘是无比的殊胜。我们要知道,文殊、普贤是华藏世界毗卢遮那佛的补处菩萨、等觉菩萨,他们还要发愿求生西方净土,我们从这个地方就能体会到,西方净土的缘是无比的殊胜。平常我们劝人种善因、得善果,第一善就是念佛求生净土,这个缘是无比殊胜。

  【证本非缘生之性,超然於一切缘生法之外,解缠缚之苦,得自在之乐。】

  这几句话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,这就刚才讲了,是无比殊胜的缘。我们凡夫要在一生当中证得,除了念佛往生净土之外,可以说绝对不可能。真如本性不是缘生的,所有一切万法是缘生的,缘生性空,了不可得。性不是缘生的,它不是空的,决定可以证得,这就是禅家讲的明心见性,我们念佛人讲的理一心不乱,我们要证得这个。见了性之后,就超然於一切缘生法之外,超越了。六道是缘生法,十法界是缘生法,不但超越六道,而且超越十法界。超越十法界到哪里去了?这不得已给它起个名字,叫一真法界。诸位要晓得,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不但超越六道,超越十法界,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。末后这两句,离苦得乐,「解缠缚之苦」,这一句就是我们讲的,见思烦恼、尘沙烦恼、无明烦恼,这些苦统统都解除了,都解脱了。「得自在之乐」,这是大自在,像《般若 心经》里面,我们赞叹观世音菩萨,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,得大自在。

  【善学者,以缘生之理,随机感缘,示种种法,以拔众生之苦,予众生之乐。】

  般若 关键就在你会不会学,也就是此处讲的善学不善学。果然善学,善是善巧方便,你真懂得,你的成就非常之快速,确实能够契入华严境界。这一次讲席当中,也跟诸位多次的报告过,《金刚经》讲的是原理原则,《华严经》所讲的是我们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的细节,就是把《金刚般若 》的理论如何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,那是《华严》。《华严》讲事,本经讲理。善学者,那就是善财童子,他善学。善财童子不是专指一个人,这个诸位要知道。凡是善学的人,都称之为善财童子,所以善财童子包括男女老少、各行各业,只要你善学,你能够把《金刚般若 》的理论、方法,应用在你日常生活当中,工作当中,处事待人接物之中,你就是善财童子。如果你再能够老实念佛,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那你就是普贤菩萨。普贤菩萨不是专指某一个人的,每个人都是普贤菩萨,那就修的普贤行。

  「以缘生之理」,这就是说,时时刻刻、在在处处,我们六根缘六尘境界,能提起观照的功夫。怎么个提起法?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这个时候,知道内里三心不可得,外面缘生性空,了不可得,这就是缘生之理。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,能所皆空,俱不可得。不可得里面,这就是《金刚经》佛教给我们「应无所住」,这一条你就做到;知道内外俱不可得,就无所住。虽然无所住,可是这个事相现前,我的身体在,你们大家一切事都在,「而生其心」,生什么心?「随机感缘」,生这个心。这个心我再把它说明白一点:我明白了,我自在了,我放下了,看看这一切众生还在迷惑,他没有放下,他还执著,他对於事实真相还一无所知,我要想方法帮助他觉悟,要想方法让他知道事实真相,这就叫度众生,这就叫修布施。这里面,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统统具足。

  「示种种法」,示是示现,不但我们要教给他,而且要做给他看,你不做给他看,他怎么会相信?要做给他看,做什么样子给他?做他心目当中最羡慕、最向往的大自在。这个自在,给诸位说,不是有钱,不是有势力,有钱有势力并不自在。一天到晚忙得那么苦,实实在在讲,为谁忙的?这就是迷惑。今天世间人忙得不得了,像没头的苍蝇,你问他为谁忙的?他答不出来。糊里糊涂忙。生,糊里糊涂,死也糊里糊涂,这个糟糕不糟糕!这个就错了。一个很清楚、很明白的人,生活得悠闲自在,快乐无比,这是真正的令人羡慕。表现在外面的,这个大家可以说是没有一个人不羡慕的,永远年轻,永远不老,这是连世间迷在富贵里面的人他也羡慕。看看自己老了,自己病了,学佛的人不病不老,这就令人羡慕。就像惠能大师所说的,一天到晚、一年到头,心中只生智慧,不生烦恼,你说这多快乐!你问他,他为什么不老?他为什么不病?就是因为他只生智慧,不生烦恼。人为什么会衰老?为什么会害病?烦恼太多了。示种种法,要学诸佛菩萨,这个我们也常说,佛菩萨给一切众生做最好的生活榜样,我们学佛的人也要学佛菩萨,给社会大众做一个好样子,可见得佛法不消极。

  「以拔众生之苦,予众生之乐。」一切众生,无论他是什么身分,无论他是哪一个行业,无论他是怎样生活的方式,都能离苦得乐。不必要改变他生活方式,不必要改变他的行业,就在他现前本分上,离一切苦,得一切乐。这是佛菩萨为我们示现的,佛菩萨教导我们的,这是真正善学的,会学的。「其不能者」,这个不能就是不善,学般若 学偏差了,学走了样子,这样的人在现代佛教里大有人在。所谓学邪了,正法他去修学,变成邪法了。邪法怎么样?依靠著佛法的修学,去搞名闻利养去了,这个就是,

  【其不能者,势必堕落。何以故?恶取空故。】

  他听了《般若 经》上讲这些道理,一切法空,能所都不可得,他就以为没有因果,因果也是缘生的,也是了不可得,於是随心所欲,无恶不作。前面说得很清楚,什么都是假的,都是空的,因果不空。你要是造作恶业,将来必定要堕阿鼻地狱,阿鼻地狱是真的是假的?阿鼻地狱也是当体即空,虽然当体即空,罪还得要受。就好比说作梦是假的,这大家都知道,作梦不是真的。你要是做一个恶梦,梦到老虎吃你,要赶你,你不是吓得一身冷汗吗?那种恐怖,你说你有没有?堕阿鼻地狱就是这样的,就等於做恶梦一样,你不好受。你没有智慧。在那里,这是假的,老虎也是假的,我让它吃吃也好,跟它结个缘,供养它一顿,那你就变成菩萨,你就是善学的了。你还要有恐怖,那你是不善。可见得十法界因因果果,都是那个缘在变。但是迷的时候很不容易觉悟,你在梦中遇到苦难的境界,你什么时候能觉:「我在作梦,梦是假的!」你要有这一念,那就觉悟,那个境界完全就变过来了。所以地狱就变成天堂,这一念之间!但是那一念起不来,别人帮助你也没用;换句话说,迷得太深,迷得太重,唤都唤不醒,这个道理在此地。古大德为什么不愿意讲《般若 经》?尤其是《金刚般若 》,怕讲这部经最大的一个因素,就是怕听众听了之后恶取空,那个麻烦就大了。他要没有听到这个,还好一点,对因果还有点顾忌;听了之后,他错会了意思,无所顾忌,那个罪过就很重。

  【二乘人,但偏於空,虽能超出缘生,而不能利用缘生,则沉空滞寂,成自了汉。世尊呵之曰:焦芽败种,堕无为坑。此两种执之病,虽苦乐不同,升沉迥别,然无智慧则一。】

  这是说,一个是学般若 堕阿鼻地狱的,这个事,实在讲是很麻烦很麻烦的。实在讲,我们不忍心去讲,要在诸位会听,你能够会得其中之意就好,你就能生智慧。学佛学走了样子的人太多太多了,特别是我们这个时代,正如佛在《楞严经》上所讲,「邪师说法,如恒河沙。」把佛经错讲了,讲错了,贻误无量众生。眼前虽然得名闻利养,一口气不来就到阿鼻地狱去了,这是很悲哀的一桩事情。

  二乘人是指声闻、缘觉,阿罗汉与辟支佛这两种人,「但偏於空」,他们出了三界,断了见思烦恼,有他放下了,空有两边,有放下了,但是他执著空。执著空,所以他们的境界虽能超出缘生,这个缘生是指六道,超越六道轮回,超越三界,而不能利用缘生。他不像佛、不像菩萨,菩萨能够利用缘生,度六道众生,他不离开六…

《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八十七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