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道,在六道裏頭遊戲神通,做種種示現,利益衆生,這是二乘人做不到的,佛菩薩是這麼做的。於是他們沈空滯寂,這就是我們常講,小乘阿羅漢證偏真涅槃,偏是偏在一邊,真就是空,他住在空裏面。沈空,佛用這個字來形容,就是他沈沒於空寂的性中。滯是滯留,停止在那個地方,不起作用。他是在一個很寂靜的境界裏面,他不動,這叫自了漢。自己雖然是煩惱、妄想、執著都斷了,很清淨、很自在了,不能利益衆生,佛在經上常常呵斥這些人,說他叫「焦芽敗種,墮無爲坑」,無爲就是空,他住在空裏頭。諸位要曉得,六道裏面,四空天人也是住在空裏頭,阿羅漢也住在空裏面,但是這個空,有一點不相同,一個是叁界之內,一個是叁界之外,這一點不一樣。
實在說,佛在楞嚴會上把他們的境界給我們說出來了,在其他經上我們沒看過。佛說二乘人所證得的偏真涅槃,實際上是什麼?猶爲法塵分別影事,這個說得清楚,說得明白。這就是告訴我們,小乘人的偏真涅槃,實際上它是定,它是很深的禅定,《楞嚴經》上講九次第定,這個定的功夫等級,它是第九等的,這麼深的定。前面八定是世間定,叫四禅八定;八定是包括四禅,四禅天是四種禅定: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,再往上去是四空定,合起來八定;這個八定是世間禅定,沒有超越世間。到第九定,功夫再增上,超越六道輪回,他們的功夫是第九定,佛說還是法塵分別影事;換句話說,小乘人妄想並沒有斷。這就是說明,爲什麼要利用緣生廣度衆生,破妄想分別執著,要破得徹底;小乘人不徹底,不究竟。
「此兩種執之病」,這就是一個學般若 學偏差了,變成惡取空,執著空,撥無因果,他連因果報應都不相信,他認爲沒有這個東西,這是假的,這是執著空。二乘人也執著空,可是他們的果報苦樂不相同。聲聞、緣覺住偏真涅槃,對自己是樂;那個惡取空的人,錯解般若 的人,墮阿鼻地獄,苦!這兩種人,兩種執著之病,那個結果不同。升沈迥別,一個是超越六道輪回,一個是墮到六道輪回最底下的阿鼻地獄。講它的因,然則無智慧則一,兩種人都沒有智慧。聲聞、緣覺沒有智慧,錯學般若 墮阿鼻地獄的人當然沒有智慧,有智慧怎麼會墮阿鼻地獄?怕有些同修聽了這個話,阿羅漢、辟支佛怎麼會沒有智慧?真沒有智慧,這是實實在在的。佛在大乘經上講,真如本性的叁德密藏,叁德是法身、般若 、解脫,小乘人所證得的,這叁種當中只是解脫裏面得一小部分。法身他沒有證得,小乘人沒有見性,沒有證得法身。般若 ,小乘人沒有,小乘人所證的只是半個解脫而已,還不是真的解脫。叁德裏面他只得少分,一點點,這個我們必須要曉得。大乘圓教七信位的菩薩,論斷證功夫跟阿羅漢、辟支佛相等,都是斷見思煩惱,相等的;但是智慧完全不相同,不能比!阿羅漢、辟支佛沒智慧,圓教七信位的菩薩那個智慧就了不起,不相同!
後面這一段爲我們做了一個總結。「佛說此一大段文」,這一大段文我們還沒有講到,還在後面,這都是要講這一大段文前面交代的話,羅哩羅嗦說了這麼多。
【意在使人洞知緣生事理】
洞是徹底明白,真正把它搞清楚了。對於一切法緣生的事相,緣生的道理,要搞清楚。爲什麼?清楚了,你就不執著,不執著就沒事了,就怕執著。般若 裏頭教給我們,空有兩邊都不能執著,執著就錯了,以免執有執空之病。我們再看下面的注解:
【不執有,則人我空。不執空,則法我空。我法雙空,便是洞徹叁空之般若 正智。】
由此可知,世尊苦口婆心,再再的爲我們宣說,真正是慈悲到了極處。爲我們說明事實真相,勸導我們兩邊不著,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又做給我們看,這叫叁轉*輪:示轉、勸轉、作證轉。自己表現給我們看,表演給我們看,目的是教我們開悟,是教我們證果,是教我們明心見性,永脫輪回。這個利益,世出世間法裏面都沒有能跟它比較的。爲什麼不能執有?執著有,就有六道輪回,你就出不了六道,你說這個多可怕!爲什麼不能執空?執空你就不能見性,不能明心見性,不能解決問題。不執有,人我空,破了我執,出了叁界;不執空,法我空,破無明、破塵沙,超越十法界。我法雙空,便是洞徹叁空之般若 正智。般若 智慧總綱領就是人空、法空、空空,空也不能執著,空也要把它空去,般若 講叁空。一空到底,這是般若 智慧現前了,心才達到真正的清淨,你心裏頭一個妄念都沒有了。
【便證空有同時之般若 理體】
般若 理體就是真如本性,你就明心見性,禅宗裏面所謂「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」,這就是本來面目,你就把本來面目找到了,這個境界也就是圓滿成佛,真的成佛了。
【故曰:通達無我法者,是真菩薩。】
不是假的!前面經文上我們念過,「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菩薩」,那是假的,不是真的,那不是真菩薩。真菩薩無我,通達無我法者;通達無我法,一定要洞徹叁空。這個境界在圓教裏面講,初住以上的菩薩,《華嚴經》上稱之爲法身大士,從初住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這是他們的境界。如果我們能夠空有兩邊不著,空也不著,就能夠證入圓初住的果位。這樣的人念佛,那叫理一心不亂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實報土往生,不是方便有余土,當然更不是同居土,是實報土往生。
【布施、受施、施物,皆因緣生法,當體是空,故名爲叁輪體空。】
我們要不要修布施?要!一定要生心修布施。我們整個的生活就是布施,從早到晚,一年到頭,點點滴滴,與一切衆生相處,全是布施,沒有一樣不是布施。但是不能夠住相,不能夠說「我布施了」,那你就不空,叁輪就不空,你著「我」,你著有。也不可以說,因緣生法,當體即空,「算了,我什麼都不要做了」,那你就執空了,你就變成二乘,你就著空了。知道當體即空,而又偏偏在做;做,不空,不執著空;空有兩邊不著,這樣做法。事要很認真努力去做,決沒有一絲毫的執著。所以說,作而無作,無作而作,天天在做,若無其事。天天在做,就在做裏面去練功夫,練什麼?練無我、無人、無衆生、無壽者,練這個。就在生活裏面、工作裏面去鍛煉,我們佛法叫修行。所以修行在生活當中,在工作裏面,在日常應酬裏頭,這叫真修。由此可知,修行哪要什麼道場,不需要!釋迦牟尼佛過去在世的時候,講經說法都在大樹底下,沒有建道場。到後期才有一些國王大臣護法,才有精舍講堂,以前沒有,以前都是在樹下。雖有講堂精舍,世尊心地還是很清淨,並不以爲「我有了道場,我有了講堂!」沒有這個念頭,講堂精舍是施主的,所有權是他的,佛菩薩只有使用權而已。他不要所有權,他有使用權,這個才真正得自在。由此可知,叁輪體空就在日常生活當中體現。前面交代的話說完了,下面要講這一段經文了,由此可知,這個經文意思很深,怕你誤會,前面說了這麼多。請看經文:
經【須菩提,汝勿謂如來作是念,我當有所說法,莫作是念。】
科題上,就是這一大段,說明無法可說。這個意思很深很廣,前面我們也透露了一點,很婉轉的透露一些。我曾經跟同修們說,佛的經論沒有意思;如果有意思,那就佛有法可說了。沒有意思,正是透露出佛是無法可說。可是對機就說了,經典雖然沒有意思,對機意思就來了。機,千差萬別,於是它的意思也就無量無邊,對什麼人,有怎麼個說法,對什麼時代的人,有什麼時代的說法,活的,不是死的。所以佛經難就難在這個地方,難在它是活的,它不是死板板的。古來大德們的注解,我們可不可以看?可以看。可不可以用?可以用。但是你要記住,要活用不能死用,死用是死在注解之中,那就錯了,那就不是般若 ,沒有智慧了,要懂得活用。
這一部《金剛經》,從印度傳到中國來,早期在東晉的時代,鸠摩羅什大師翻譯的,羅什大師那個時代距離我們今天差不多是一千七百年。一千七百多年,代代相傳,傳到今天,經文還是一樣。每一個朝代,那些大德們講《金剛經》,講得不一樣,我們可以從古人注解裏面看到,那個注解講法都不一樣。這就說明經沒有意思,對機在說。對漢朝時候那個機,有對那個機的說法,唐朝時候人的根機跟漢朝人不一樣,必須有新的說法,能夠契唐朝人的機,他們得利益了,這就是爲什麼唐人的注解跟漢人的注解不一樣。宋朝人的根性跟唐朝人又不一樣,時間不相同,我們應該能夠體會得出來。古時候社會的變化沒有現在這麼大,它是會變,變得很緩慢。農業時代,大概是幾十年、一兩百年就能夠看出很大的變化;不像現在,現在叁年、五年,變化就看出來了,現在的變化太大了。以建築來說,中國那個時候古老的城市,幾十年沒有見,再去,沒有什麼大變樣子。現在新加坡叁年不來就不一樣了,路也不認識了。環境在變,人心也在變,你的想法、看法都在變,現在變的幅度太大了。
同樣這一部《金剛經》,我跟諸位同修講的,今年講的跟去年講的不會一樣。爲什麼?變了。聽的人還是這麼多,沒錯!你的腦子想法變了,不一樣,這才曉得經是活的,不是死的。《無量壽經》,我在新加坡講了兩遍,好像第一次是八九年。八九年我來的時候在弘法團講了一遍,第二次在這個地方講了一遍,錄音帶都有,你們去聽聽看,不一樣!同樣是這個經文,同樣的經本,內容完全不一樣。這是什麼?講經的難處。學經這一點是非常非常不容易,所以我勸大家學經要開智慧。怎麼開智慧?要放下。你不放下,你怎麼能開智慧?智慧是你本有的,開智慧不難,難在你放不下。你果然身心世界像這樣子空有兩邊都放下了,你看,你不是馬上就是法身大士了?法身大士智慧就圓滿了。佛所有的一切經教,你都通達了,無量義你也都明了了。爲什麼?你先做到沒有意思,你必須做到完全沒有意思,起作用、對機的時候,…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八十七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