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八十八集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樣參考都沒有。他跟法達禅師講《法華經》,講的是不多,但是法達開悟了,開悟就不要講了。跟無盡藏比丘尼講《大涅槃經》,那個時間長,無盡藏比丘尼也開悟了。六祖那個時候年輕,剛剛離開黃梅,在避難的時候遇到無盡藏比丘尼,他那個時候二十四歲。經沒有聽過,注解也沒有,也不認識字,無盡藏比丘尼把《涅槃經》念給他聽,他聽了之後就跟她講;這部經講下來之後,無盡藏比丘尼開悟了。學在哪裏學?學清淨心,學放下。頭一個要把名聞利養放下,那個東西害死人,要把五欲六塵放下,這些東西沾上一個就完了,你就沒有法子。所以念頭要轉過來,念念爲佛法,念念爲衆生,你用這種心去感,諸佛菩薩都有應,才能真正達到感應道交。請看下面一段經文,科題是「本無可說」,這是真實話,句句真實。

  經【須菩提,說法者,無法可說,是名說法。】

  你不要以爲真的有所說,這個才與前面的經文相應。前面告訴我們,「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」。佛法是法寶,寶要好好的收藏,要好好的保護不能把它丟掉,怎麼可以舍棄?這個地方把所以然說出來。因爲本無可說,所以佛法不能執著,法要舍,也就是說,心裏面不可以有佛法,有佛法就糟了!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,你一肚子裏裝了佛法,那完了,那就大錯特錯!所以法尚應舍。

  【無法可說,意顯本無可說。何以本無可說,以本來無法故。既本無法,那有可說。】

  這個話的意思很深,確確實實沒有法。再給諸位說,這個世間確確實實沒有事,你天天做的那個事,做得很冤枉。天下本無事,誰去做事?庸人自擾之。庸人就是我們佛門講的迷惑顛倒,那些人有事做,沒事生事,叫無事生事,在做那些事。真正明白的人沒事,確實沒事,也沒法。沒法,爲什麼佛說法四十九年?剛才講,衆生有感。衆生雖然有感,佛有沒有說法?佛沒有說法。佛沒有說法,衆生以爲佛說法,這個很妙!佛本來沒有相,衆生以爲佛現相。這個事與理愈說愈深了,但是全是實相,全都是事實真相,我們要了解。所以說,本來沒有法,本來沒有事,本來沒有六道輪回,本來沒有大千世界,甚至於本來沒有十法界。不但本來沒有十法界,本來也沒有一真法界,這才是如來寂滅場地,才是圓滿的自性。我們看底下一節:

  【法是緣生,說亦緣生。】

  法是萬法,十法界依正莊嚴是緣生的,衆生有感,佛菩薩有應,這個感應就是緣,也是緣生的。諸佛菩薩在十法界裏頭,現種種身是緣生的,說種種法也是緣生的。

  【說法者亦是緣生。既曰緣生,非無法、非無說、非無說者也。】

  從緣上看,有;緣現相,有相。從相上看,有;從性上看,沒有。從相上看,有。「非無法」就是有法,「非無說」是有說,「非無說者」,有說法的人。可是你要曉得,這是從相上說的,相是緣生,刹那生滅,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,要入這個境界。底下講:

  【然緣生無性,當體即空,故雖俨然有說法,即複了不可得,言其說即無說也。】

  這就是所謂「說即無說,無說即說」,說跟無說是一樁事情,一如。前面跟我們講的無實無虛、不一不異,一點都不錯,所以,哪裏可以執著?

  【明了緣生之義,便知法本無法,故說即無說。】

  萬法緣生這一段,爲什麼要說得這麼多?爲什麼講得這麼深刻?關系太重要。不但它是般若 裏面最重要的一環,也是整個佛法裏面的精髓。你能夠明白了,你能夠體會了,就是開佛知見,我們常講開悟了。你能夠把你悟得的知見,用在你日常生活當中,把生活裏面一切錯誤的知見,依這個改過來,你就證果,你就契入這個境界。有聽《金剛經》的同修問我:「我們在一生當中,能不能明心見性?」我的答覆是肯定的,能。問題是你能不能放下?你能放下就能。放下什麼?《金剛經》上講得很簡單:四相、四見。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我見、人見、衆生見、壽者見,只要你心裏頭真的沒有這些東西,你就明心見性,你馬上就升到圓教初住菩薩,你就證得了。你爲什麼不能證得?你不肯放下。無始劫以來,執著一個「我」,不肯把我放下,念念還都想我,這就糟糕!這就是你爲什麼不能成爲圓教初住菩薩,那個根本的原因,就是念念舍不得把「我」放下,關鍵在這裏。不但現在是「我」不能放下,「我所」都放不下,你說糟糕不糟糕!什麼叫我所?我所有的財産,我所有的家親眷屬,我所就是我所附帶的這些,附帶的這些身外之物。附帶的這些東西,你都放不下,「我」你怎麼能放得下?所以放下是有次第的,先從「我所」放下,從我所有的,就是先把身外之物放下;然後功夫逐漸逐漸提升,「我」也放下了。諸位要知道,「我」要是放下了,那就很恭喜你,爲什麼?你生死輪回沒有了。你想到,爲什麼會有生死輪回?我!我要是放下了,你不會害病。誰害病?我害病。我沒有了,誰害病?「我」要是沒有了,什麼問題都解決了。因爲有我,我煩惱,我很苦,我生病,我要老,我要死,都是一個我。「我」沒有了,這問題全都沒有了。佛在經上講叁苦、八苦,全都沒有了,與你完全不相幹,毛病都在這個「我」上。所以《金剛經》一開端,有我相、有我見,這不是菩薩,這是凡夫,六道輪回的凡夫。有這個念頭,有這個見解的,叫輪回心。天天幹這個事情,無論你幹什麼事,裏面只要有「我」在,你就造輪回業。你是輪回心造輪回業,你怎麼能出得了六道輪回?《金剛般若 》裏頭把這個道理事實,真的是講得非常清楚,非常透徹。

  讀《金剛經》,讀難,雖然讀,不懂意思。但是這一次《金剛經》我們細講,你聽了,我相信縱然不能把我、我所舍掉,多少也有點覺悟了,知道事實是這個樣子,這是多少能有一點悟處。如果這個悟處能夠相續不斷的話,真的有開悟的可能。你有這個悟處,你就覺得放下是對的,雖然現在放不下,慢慢的會放下一點。原本我這一個月要賺一萬塊錢,現在賺五千也可以了,就放下一半了。逐漸逐漸你對世間名聞利養會淡一些,這個淡就是放下。果然能一年比一年淡,你的功夫進展就很快。爲什麼?真正能放下,你煩惱輕,智慧就增長,你對人對事對物一切的看法會轉變。從前的看法,佛經裏面講輪回見,我們世間人講人生觀、宇宙觀,我們佛法叫輪回見,這是輪回心。你能夠轉輪回出叁界,能夠把輪回見轉成佛知佛見,這個功德利益不可思議!所以要曉得,「緣生無性,當體即空,故雖俨然有說法,既複了不可得。」經上講一樁事,依這個說法爲例,其實任何事情都是緣生的。我們生活緣生的,工作緣生的,處事待人接物全是緣生的,無有一法不是緣生的;既然是緣生的,統統是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。真正開智慧!

  【明了緣生之義,便知法本無法,故說即無說。說法者即空即假,即假即空。】

  天臺智者大師,爲我們說出叁谛叁觀,叁谛叁觀不是佛說的,是智者大師從《法華經》裏面悟出來的,叁谛叁觀是天臺家的學說。佛經上有沒有?有,雖有,智者大師沒見到,還是智者大師發明的。什麼經上有?《楞嚴經》上有。智者大師在世的時候,《楞嚴經》沒有傳到中國來,印度一些高僧在中國弘法的,到天臺山去訪問智者大師,聽智者大師講叁止叁觀,非常佩服!就告訴智者大師,《楞嚴經》上佛有這個說法。於是智者大師聽了非常興奮。爲什麼?有經典跟他印證,可見得他的發現沒錯!但是這個經沒有傳到中國來。那個時候到印度非常不方便,沒有這個機緣。他在天臺山築了一個小臺,拜經臺,每天向印度那個方向禮拜,求這部經早一天到中國來,他拜了十八年,這個精神毅力了不起。一直到大師圓寂,這個經還沒來,但是到後來,唐朝中宗的時候,這個經果然傳到中國來了。智者是隋朝的人。所以《楞嚴》到中國的因緣也很殊勝,智者大師心裏頭求,求了十八年,這是感應道交。叁止叁觀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,跟般若 裏面講的「即假即空」,他加了一個中,他講空假中。空假中的原理,能夠應用在一切法上,世法、出世法統統都能夠符合這個原理。

  【決不致妄作言念,罪同謗佛。正因無法可說,乃有說法及說法者之假名耳。】

  經文「無法可說,是名說法」,有這個假名,有這個假相,卻沒有這個事實。所有一切萬事萬法,你要知道,都是假名假相,沒有自體。要知道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,你要能記住這四句也能開智慧。所有世出世間一切法,它有假名假相,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。如果你能常作如是觀,就是在一切法裏頭你常常有這個觀念,常常有這個看法,你對於一切萬事萬法自自然然不會執著,也不會去計較,不會去分別,不會去執著,你就接近般若 了,你會開智慧。換句話說,你就會學佛了,佛法前頭講過要善學、會學,你就會了,絕對不至於想錯、說錯了。像前面,想佛還有法可說,那就想錯了,佛還有相可現,佛還有衆生可度,這都是想錯了、說錯了,這就是謗佛,罪同謗佛。謗佛,前面跟諸位說過,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會謗佛,不會謗法。

  【說法者無法可說,則學法者,當然無法可執。】

  這個很要緊,這個說到我們身上來了。我們今天學佛法,你要是學了之後:「這個講得好,我要記住;記不住,還要用筆記本記住,唯恐忘掉了。」這樣學佛法,可以學一點佛學常識,真正的佛法學不到。爲什麼?真正的佛法離言語文字,可是真正佛法也離不開言語文字,但是決定不是言語文字,要明白這個道理,要在這個地方細心去體會。經典我們要不要讀?要讀。要不要研究討論?需要研究討論,需要講解,需要認真學習,需要把經典裏面的理論、方法、境界要把它記住。記的方法有兩種:一種人強記,他很認真勉強,一定要把它記住;一種人自然記住了,他並沒有想記,但是天天念,念多了自自然然記住,這個好!自然叫任運。自然記住的好!多看多聽,自自然然記住。可以多看,可以多聽,決定不能執著,執著就錯了。爲什麼不能執著?要曉得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。佛法一切的修學沒有別的,要教我們開悟。如何開悟?要教我們得定。什麼叫得定?萬緣放下,千言萬語就是教我們放下而已,因爲放不下,才把事實真相詳詳細細說明,說明之後,你想想應不應該放下?你不應該放下,還繼續搞輪回、搞生死,這裏面多苦!你這一生的日子苦的還不夠?這個要覺悟,太苦了!做人還好一點,你看看畜生,畜生比人更苦。看到畜生,想到我要弄不好,來生跟它一樣,你說這個多麻煩!畜生就示現樣子給我們看。餓鬼、地獄就更苦,雖苦,我們沒見到。這個一定要覺悟,不能再搞了,那就是真的要放下,要徹底放下。整個佛法沒有別的,就是教我們放下而已。放下,智慧就現前,無論做什麼工作,做得都比別人圓滿,都比別人做得好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這些事,諸位讀《華嚴經》你就明了了。

  《華嚴經》末後,善財童子五十叁參,這五十叁位法身大士,《金剛經》上講如來,五十叁位如來,他們散布在各行各業,都是模範,都是榜樣。經商的是商人如來、商人菩薩,商人裏面的榜樣,他們用菩提心,他不是用輪回心。你在家裏面過日子,家庭主婦用菩提心不用輪回心,你是菩薩主婦;你做生意,你是菩薩商人;你做工,你是菩薩工人;你參政,你是菩薩宰官,菩薩國王。《華嚴經》上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這些人都清清楚楚,一切現相是假相、假名,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,無論他在社會上從事於哪一個行業,哪一個崗位,他身心清淨,一塵不染,真正是造福社會,造福人群,利益一切衆生。佛法的殊勝利益,真的是無量無邊。學法的人當然無法可執,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,要明了這個事實真相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八十八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