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有不同的地方。《金剛經》上教給我們,也就是這一樁事情。「相與非相,福與非福」,兩邊都要清楚,都要明了,都有用處,不能執著,兩邊不住,這才是佛菩薩的觀念,就是佛知見,佛之知見。
【若但取一邊,即非正觀正念。】
你執著一邊錯了,執著兩邊當然就更錯了。大概大多數的凡夫執著有,少數的凡夫執著空,執著有的在叁界裏面欲界、色界,在這兩界輪回;執著空的就到無色界,無色界空。執有、執空都出不了叁界,脫不了輪回,這叫做凡夫。空有兩邊不執著,這才能夠超越六道輪回。下面說:
【叁十二相不應取,可知具足相亦不應取。】
叁十二相是佛的應身,具足相是佛的報身,我們明了,應身的相不能著,報身的相當然也不能著。
【具足相不應滅,可知叁十二相亦不應滅。】
有一些人誤會了,一定要滅相才見性,錯了,相怎麼能滅得掉?相只有變化,決定沒有消滅的。前面經文上說的,具足相不能滅、不應滅,那叁十二相當然也不應滅。這是告訴我們,宇宙人生所有一切現相,不要存一個「我要把它滅掉」這個念頭,不需要。爲什麼?不妨礙。對我們修行證果不妨礙,對我們生活也不妨礙,對我們弘法利生還是不妨礙。既然一切都不妨礙,你要滅它幹什麼?
【分而說之者,但爲便於顯明非一非異之義耳。】
把取相、滅相分開來講,顯示不一不異的道理,就是非一非異的真相。從相用上講非一,從理體上講非異,分開來看、分開來說,意思特別的明顯。這是說明佛爲什麼要這個說法。
【當知具足相,是由福慧雙修來。修福時不著相,便是慧也。因此,乃能成具足相,得無上菩提。】
我們真的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大家都會修了。怎麼個修法?修福不著相,這裏面就有慧。前面在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我們就詳細的報告過。無住就是不執著,是智慧;生心是修福,無住跟生心是一樁事情,無住生心,生心無住,福慧雙修,理事圓融。事上沒有離開我們日常生活,真的穿衣吃飯,一天到晚點點滴滴,我們所作所爲的,在這裏面斷惡修善。什麼是惡?自利的就是惡,利他的就是善。無論做什麼,都想到別人得利益,照顧別人。在家裏面我照顧這一家人,這是修福,這個道理前面講得很詳細。你一家好,一家上軌道,你是這個世界第一家庭,給別人做好樣子,是一個家的典型,一個家的模範,這就是普度衆生,這是善。只爲一家人利益,連鄰居都沒有考慮到,這是惡。諸位要曉得,善跟惡不在事,事上沒有,在心;一念自私的心就是惡,一念利益衆生的心就是善。
譬如我們剛才舉例講一個道場,你這一個道場,做得像樣、如法,不僅僅是你的這一個道場,剛才講了,諸佛護念、龍天保佑,一切善神都保佑你,你要曉得,你這一個如法的道場,會叫整個世界所有道場把你當作榜樣,都要照你這個樣子學,你這個影響力就太大太大,這叫普度衆生。所以學佛的人,我一個人要做一切人的好樣子、好榜樣,像佛一樣,佛菩薩應化在世間,就是給一切人做好榜樣。佛菩薩示現居士身,他有一個家庭,他的家一定是每一個家庭的好榜樣;佛菩薩示現一個商人,做個商主,《華嚴經》五十叁參有,今天講的企業家,公司行號的大老板,他做所有一切商界的榜樣,所有一切商人的模範,那就是菩薩。諸佛菩薩示現在各行各業之中,目的是什麼?就是給那一個行業做樣子,做個好樣子,做典型,這叫普度衆生。決不是每一個學佛的人都要出家,不是這樣的。甚至於菩薩示現在那個行業裏面,從來也沒有看到他拜過佛,沒有看到他學過佛,他的的確確是佛菩薩;他只教化那個行業,他沒有講來教化佛教。你在事相上看不出,但是你仔細觀察他的精神、做法,跟佛在經上講的完全相應。這是我們要細心去觀察、去體會,然後才曉得自己怎麼個修法。
相貌,這說得很明顯,福慧雙修修來的。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相貌好,都希望自己身體好,都希望自己青春永駐,能不能做到?能。怎樣做到?福慧雙修。記住!慧就是不著相,慧就是清淨心,福是利益一切衆生。沒有大智慧不能修大福報,大福報是要大智慧的人,大智慧是他肯放下,沒有大智慧放不下。放不下,他很有錢,很有地位,他前生多少世累積下來的果報,這麼一回事情。他這一生糊塗,福報現前,享福享糊塗了,是這麼一回事情。修福不著相就是修慧,就是福慧雙修,這樣能夠成就具足相。你想得相好光明,決定能得到;你想得無上菩提,也一定可以得到。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,這一段是這一科的總結,經文雖然不多,意思也非常非常的深,非常的廣。
經【須菩提,汝若作是念,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,說諸法斷滅,莫作是念,何以故?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,於法不說斷滅相。】
我們看注解:
【這一節經文,正是說明前面一科標示切誡意思之所以然。】
上面一句說「作是念」,上句明「作是念」之所以然;何以故下,後半句,說「莫作是念」之所以然。把前面一段的經義,到這個地方就更加明顯,我們只把這個意思說出來。
佛叫著須菩提尊者,凡是叫著名字,下面都是重要的開示,叫名字提醒他特別注意。汝若作是念,「若」是假設,如果你有這麼一個念頭。「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」,這正是尊者在開經前面所說的話,「善男子、善女人,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」,發無上菩提心。發這個大心的人說諸法斷滅,當然這是沒有這回事情,這是假設的。前面講「作是念」,作什麼念?就是作這個念頭,說諸法斷滅相。實在說有這個錯誤觀念的人不是沒有;如果沒有,佛何必說?真的有!實在講現代這些科學家,他們發現的就近似斷滅相。一切法不生,但是要曉得,一切法也不滅,它不生那就好像斷滅,後頭有不滅,是相續相;就在相續相裏面看錯了,看到那個相變了,以爲它斷滅了。譬如擺在我們眼前的,我們看這個人死了,就以爲斷滅,其實他不是死了,他是一個轉變,他變到另外一個境界去了。相會變不會滅,他變成另外一個相,我們就叫這個相死了,那個相生了,這個相滅了,我們就會産生這種錯覺。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,不是正觀。所以告誡他「莫作是念」,你不能這個說法。底下說,「何以故,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,於法不說斷滅相。」發無上菩提是覺悟的人,他是正覺覺悟的人,哪裏會把事實真相看錯?怎麼又會說錯?他沒看錯,當然他就不會說錯;說錯了,是看錯了,是真正誤會了。意思到這裏,愈來愈清楚,愈來愈明了。這一段的意思很長,也很深、很廣。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九十六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