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有不同的地方。《金刚经》上教给我们,也就是这一桩事情。「相与非相,福与非福」,两边都要清楚,都要明了,都有用处,不能执著,两边不住,这才是佛菩萨的观念,就是佛知见,佛之知见。
【若但取一边,即非正观正念。】
你执著一边错了,执著两边当然就更错了。大概大多数的凡夫执著有,少数的凡夫执著空,执著有的在三界里面欲界、色界,在这两界轮回;执著空的就到无色界,无色界空。执有、执空都出不了三界,脱不了轮回,这叫做凡夫。空有两边不执著,这才能够超越六道轮回。下面说:
【三十二相不应取,可知具足相亦不应取。】
三十二相是佛的应身,具足相是佛的报身,我们明了,应身的相不能著,报身的相当然也不能著。
【具足相不应灭,可知三十二相亦不应灭。】
有一些人误会了,一定要灭相才见性,错了,相怎么能灭得掉?相只有变化,决定没有消灭的。前面经文上说的,具足相不能灭、不应灭,那三十二相当然也不应灭。这是告诉我们,宇宙人生所有一切现相,不要存一个「我要把它灭掉」这个念头,不需要。为什么?不妨碍。对我们修行证果不妨碍,对我们生活也不妨碍,对我们弘法利生还是不妨碍。既然一切都不妨碍,你要灭它干什么?
【分而说之者,但为便於显明非一非异之义耳。】
把取相、灭相分开来讲,显示不一不异的道理,就是非一非异的真相。从相用上讲非一,从理体上讲非异,分开来看、分开来说,意思特别的明显。这是说明佛为什么要这个说法。
【当知具足相,是由福慧双修来。修福时不著相,便是慧也。因此,乃能成具足相,得无上菩提。】
我们真的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大家都会修了。怎么个修法?修福不著相,这里面就有慧。前面在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,我们就详细的报告过。无住就是不执著,是智慧;生心是修福,无住跟生心是一桩事情,无住生心,生心无住,福慧双修,理事圆融。事上没有离开我们日常生活,真的穿衣吃饭,一天到晚点点滴滴,我们所作所为的,在这里面断恶修善。什么是恶?自利的就是恶,利他的就是善。无论做什么,都想到别人得利益,照顾别人。在家里面我照顾这一家人,这是修福,这个道理前面讲得很详细。你一家好,一家上轨道,你是这个世界第一家庭,给别人做好样子,是一个家的典型,一个家的模范,这就是普度众生,这是善。只为一家人利益,连邻居都没有考虑到,这是恶。诸位要晓得,善跟恶不在事,事上没有,在心;一念自私的心就是恶,一念利益众生的心就是善。
譬如我们刚才举例讲一个道场,你这一个道场,做得像样、如法,不仅仅是你的这一个道场,刚才讲了,诸佛护念、龙天保佑,一切善神都保佑你,你要晓得,你这一个如法的道场,会叫整个世界所有道场把你当作榜样,都要照你这个样子学,你这个影响力就太大太大,这叫普度众生。所以学佛的人,我一个人要做一切人的好样子、好榜样,像佛一样,佛菩萨应化在世间,就是给一切人做好榜样。佛菩萨示现居士身,他有一个家庭,他的家一定是每一个家庭的好榜样;佛菩萨示现一个商人,做个商主,《华严经》五十三参有,今天讲的企业家,公司行号的大老板,他做所有一切商界的榜样,所有一切商人的模范,那就是菩萨。诸佛菩萨示现在各行各业之中,目的是什么?就是给那一个行业做样子,做个好样子,做典型,这叫普度众生。决不是每一个学佛的人都要出家,不是这样的。甚至於菩萨示现在那个行业里面,从来也没有看到他拜过佛,没有看到他学过佛,他的的确确是佛菩萨;他只教化那个行业,他没有讲来教化佛教。你在事相上看不出,但是你仔细观察他的精神、做法,跟佛在经上讲的完全相应。这是我们要细心去观察、去体会,然后才晓得自己怎么个修法。
相貌,这说得很明显,福慧双修修来的。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相貌好,都希望自己身体好,都希望自己青春永驻,能不能做到?能。怎样做到?福慧双修。记住!慧就是不著相,慧就是清净心,福是利益一切众生。没有大智慧不能修大福报,大福报是要大智慧的人,大智慧是他肯放下,没有大智慧放不下。放不下,他很有钱,很有地位,他前生多少世累积下来的果报,这么一回事情。他这一生糊涂,福报现前,享福享糊涂了,是这么一回事情。修福不著相就是修慧,就是福慧双修,这样能够成就具足相。你想得相好光明,决定能得到;你想得无上菩提,也一定可以得到。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,这一段是这一科的总结,经文虽然不多,意思也非常非常的深,非常的广。
经【须菩提,汝若作是念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,说诸法断灭,莫作是念,何以故?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,於法不说断灭相。】
我们看注解:
【这一节经文,正是说明前面一科标示切诫意思之所以然。】
上面一句说「作是念」,上句明「作是念」之所以然;何以故下,后半句,说「莫作是念」之所以然。把前面一段的经义,到这个地方就更加明显,我们只把这个意思说出来。
佛叫著须菩提尊者,凡是叫著名字,下面都是重要的开示,叫名字提醒他特别注意。汝若作是念,「若」是假设,如果你有这么一个念头。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」,这正是尊者在开经前面所说的话,「善男子、善女人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」,发无上菩提心。发这个大心的人说诸法断灭,当然这是没有这回事情,这是假设的。前面讲「作是念」,作什么念?就是作这个念头,说诸法断灭相。实在说有这个错误观念的人不是没有;如果没有,佛何必说?真的有!实在讲现代这些科学家,他们发现的就近似断灭相。一切法不生,但是要晓得,一切法也不灭,它不生那就好像断灭,后头有不灭,是相续相;就在相续相里面看错了,看到那个相变了,以为它断灭了。譬如摆在我们眼前的,我们看这个人死了,就以为断灭,其实他不是死了,他是一个转变,他变到另外一个境界去了。相会变不会灭,他变成另外一个相,我们就叫这个相死了,那个相生了,这个相灭了,我们就会产生这种错觉。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,不是正观。所以告诫他「莫作是念」,你不能这个说法。底下说,「何以故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,於法不说断灭相。」发无上菩提是觉悟的人,他是正觉觉悟的人,哪里会把事实真相看错?怎么又会说错?他没看错,当然他就不会说错;说错了,是看错了,是真正误会了。意思到这里,愈来愈清楚,愈来愈明了。这一段的意思很长,也很深、很广。今天就讲到此地。
《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九十六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