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追尋無暇甘露·基本教法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有一位和尚行腳過一個又一個城市,鼓勵大家向佛做供養。有一位名叫達那卡的窮苦婦人與她的丈夫住在一間小茅蓬,他們只有一塊布可以遮身,但由兩人共用,所以若有一人使用它蔽身外出時,另一人便要赤著身子留在家裏。有一天,達那卡遇到這位雲遊僧,後者告訴她行施供養的大功德利益。達那卡懇求這位和尚稍等一會和,她立即回到小茅屋對丈夫說:“遇去生由于我們吝于供養布施,今生才會如此貧窮困苦。倘若今生我們再不累積功德,來生一定又會因遭遇同樣命運而受苦,因此,請允許我去做供養吧!”她丈夫歡喜地同意了,達那卡于是示意雲遊僧過來站在茅蓬外。和尚說:“把你所有的東西供養出來,我會爲你祈禱。”達那卡回答:“我只有身上這塊布而已。”于是她走進屋內取下蔽身的布,用手遞出門外給那位和尚,並且心中知道別無其他選擇,從此自己只能留在茅蓬內等死。和尚將供養送去給佛,當時佛正向一群王公貴族說法開法。和尚一到達,佛馬上問:“做爲供養的那塊布在哪?”並把布拿在手裏。一些國王誤解意思,以爲佛也變得如此貪重物欲,連一塊破布都要。佛讀出了他們的心念,于是說:“這塊布的供養比任何你們曾做的供養都還殊勝。”然後他道出此供養的細節。一對貴族夫妻于是取下自己華麗的衣服和裝飾,派人送去給那對貧窮的夫妻,好讓他們也能來聽法。佛後來傳了無數的法,讓許多人從輪回中解脫。

  釋迦牟尼佛最後總結:“貧窮的婦人達那卡就是這位裹著白布的比丘尼的前生。達那卡由于清淨發心的供養,使得她在九十一劫中,生生世世都覆披著白布——她再也不曾貧窮受苦。由于接受並聆聽我的法教,以及發願出離輪回所累積的功德,這位尼師已證得了阿羅漢果。”

  論藏說:“業力皆由輪回的一切所造;更具體地說,它來自十善業和十惡業所成熟之果。”

  十惡業

  (一)、身業

  1、殺生:爲了賺取酬勞、或獲取財富、或貪自己的口腹之欲而殺生(人)。

  出于憎恨或欲置怨敵于死地的仇恨行爲而殺生(人)。

  由于無明愚癡或祭祀之用而殺生(人)。

  2、偷盜:使用暴力。

  暗中竊取。

  魚目混珠。

  3、邪淫:與親人,包括父、母、兄弟、姊妹間有不正當之性關系。

  與他人配偶有性關系。

  與男或女之出家衆有性關系。

  (二)、語業

  1、妄語:妄稱已經有神通。

  言而無信。

  信口開河。

  2、兩舌:公然大肆挑撥離間。

  故作有禮卻暗中挑撥離間。

  破和合僧。

  3、惡口:惡言相向。

  公然指責他人之過。

  話中玄機,暗指他們之過。

  4、绮語:念誦不具功德之咒語。

  訴說無益事情(閑聊)。

  對非根器者傳法。

  (叁)、意業

  1、貪欲:對自己的身體、功德、財富産生執著,緊握不舍。

  對他人的財富産生嫉妒。

  對既不屬自己,也不屬他人的東西産生依戀(國家、地方……等)。

  2、嗔恚(破壞之欲):生于仇恨心。

  生于嫉妒、競爭心。

  生于怨恨心。

  3、愚癡(邪見):認爲善業不會帶來快樂,而惡業也不會導致痛苦。

  不信真理之道,因此也不致力于成就真理之果。

  認爲根本沒有佛、法、僧叁寶。

  若我們不斷造作上述十種惡業,必會生于地獄道。

  若偶爾犯作,便會生于餓鬼道。

  若非常少犯,則會生于畜生道。

  另外一種說法是,若人嗔念重,便會生于地獄道;貪欲重,生于餓鬼道;而無明業重,則畜生道不免。

  我們也可以如是說:若人對佛菩薩犯下罪業,便會墮于地獄道;若對父母或重要的人物造了惡業,便會投生餓鬼道;而對象是一般人的話,便會生于畜生道。

  之所以會造惡業的根本因素在于無明(癡)、貪欲(貪)和仇恨(嗔),因此,淨除這些煩惱障便成爲首要之務。

  自作自受

  業果永被造業者而非任何其他的人所受。若此非屬實,則表示我們的業行並不會産生任何結果,或我們受害于非我們親自造的惡業——其實以上二者皆錯。

  善惡分明

  善業或惡業必然會各自結成善果或惡果。例如,有毒的種子能提煉毒藥,而藥用的種子可取來製藥。

  忽視惡小而爲

  一粒小種子亦可長成大樹,結出無數果子,因此,小小的善業或惡業也會産生巨大的結果。

  因果不爽

  除非我們用方法將業力消除或淨化,否則即使曆經百千萬劫,它仍完整如初,直到有朝一日因緣成熟,再次開花結果。佛陀曾在經典上說:“火或會變冷,風或會爲繩所捉,日月或會掉落地上,但因果永不會改變。”他又說了下面這個故事,證明我們絕逃不出自己的因果業力:從前有一個國王名巴哇瑾,他擁有八萬四千位後妃,生了一千位王子和五百位公主。那時,花盛菩薩住于一處叢林中修行並講經說法,有一天,他以其睿智和遠見宣布因緣終于成熟,從此將雲遊四方,隨機教化利益衆生。其他的菩薩提醒他:“您年輕力壯、外貌無瑕,修行上又有成就,必將招致國王的嫉妒。您的處境將會十分危險。”花盛菩薩回答:“若我只顧慮到自身的安危,便無法護衛叁世諸佛的法教;諸佛犧牲自己,完全無視己身存在才能悟道證覺——人只有在完全舍離對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等的執著時,才能真正保護法教。末法時期,若人能一次持定一淨戒達一永日,則其所獲功德將比虔信衆生累劫供養如恒河沙數多之億萬諸佛美食、瓊漿、寶傘、明燈等之所得遠勝許多。”

  花盛菩薩于是四處雲遊,經過許多城市鄉鎮,爲大家講經授法而令九千萬衆證得無上正等正覺。然後,他來到了巴哇瑾國王的皇宮,爲王說法開示了七天,其間他自己也嚴守齋戒。第七天,一千零八十六位後妃僅瞥了這位出家人一眼,便當下全都證入退轉正覺;年輕少女也都聚集一起,向他獻供,並領受法教。看到這位比丘的莊嚴寶相,巴哇瑾國王被自己的嫉妒心蒙蔽了雙眼,認爲比丘在向他的眷屬傳授邪道,于是命一千位王子去取花盛菩薩的性命,但被拒絕了,最後只有禦屠嘎切答應去做這件事。王命嘎切用一把利刀將菩薩的手腳砍斷、割下耳鼻並挖出眼睛,讓他以後不得再以色欲之眼看他的妃嫔們。任務執行完後,由菩薩的身上向四方放射出萬丈光芒,然後再攝回自身;從他的筋脈湧出的是牛奶而非鮮血;被砍斷的四肢現出八吉祥記以及二十二瑞相。看到此景,王和他的眷屬心中充滿了不安。七天後,他們回來發現菩薩的身體並沒有變爲死亡的蒼白顔色,終于明白花盛菩薩是位已證不退轉地的不凡菩薩。巴哇瑾王哭泣道:“我造了極大的罪業,一定非下地獄不可了!”這時,有八萬天神化現空中,更證實了王的恐懼不無道理。巴哇瑾王心中充滿悔恨地說:“花盛菩薩請聽我說,請速如滿月般醒來。無嗔無恚的上師啊!請似豔陽般醒來。您曾累劫修持寬容,如今您的大悲和修行在何方?大慈大悲的人啊!請醒醒說話呀!”說完這番話,巴哇瑾國王將菩薩的法體放入棺內,旁邊置滿了藥草、檀香、杜松和香料。大家爲法體舉行茶毗,並建塔供養骨灰、舍利。有九千五百萬年之久,巴哇瑾國王每天做供養,並藉四力修行以消除業障。此四力是:忏悔力、修善力、棄惡力、仰止(叁寶)力。國王死後墮生地獄,受盡極大痛苦;又經一百萬劫,他的眼睛被挖了出來,手腳則被砍斷——巴哇瑾國王的命運正顯示出因果業力的絲毫不爽。釋迦牟尼佛在故事之後向其侍者阿難說明:巴哇瑾國王曾是他某世的前生,而花盛菩薩後來則成爲蓮華師佛,也是無可匹敵的岡波巴的前生。

  因此,我們應了解並審慎處理因果與業力,想辦法淨除它,而非抗拒它!這點非常重要。

  十善業

  若舍離十惡業,它們便轉變爲十善業。在法道上,十善業包括:

  (一)、身業

  1、護生。

  2、廣大布施。

  3、持戒。

  (二)、口業

  1、說真實語。

  2、爲不和之衆說調和語。

  3、說柔軟語。

  4、說具義語。

  (叁)、意業

  1、生起贊賞、感恩、滿足的心。

  2、對人仁愛慈悲,樂意相助。

  3、培養正確知見。

  以上之根本原因乃建基于貪、嗔、癡之淨除,因此,我們要拓展這些心靈上的功德,才能爲己、爲他尋得安樂。人若能修十善,便會投生人道或天道;除了修十善,又能生起出離心的話,便會證得阿羅漢果;而除了上述之外,若能再發菩提心,則必會開悟成佛。

  叁種衆生:

  下根器者:只圖輪回的欲樂享受者。

  中根器者:雖願離輪回,但純爲己利者。

  上根器者:具出離心,具爲一切衆生修菩提心者。

  修慈悲觀以培養真誠

  若我們能對一切衆生具大慈之心,會蒙受無量利益,因對衆生具有慈悲心即是對諸佛獻供。一切衆生會想親近我們、保護我們,如此,我們不但爲自己帶來安樂,更能利益整個周遭;我們不會受暗器或毒藥傷害而痛苦,願望也會不費力地就自然實現,臨終後並會投生善道。

  修習慈悲心後,除了不再執著于本身的利樂外,更是一心只爲他人。慈悲是一種希望衆生皆得安樂及樂因的發心,目標乃是祈求一切無盡無余衆生的福祉。有關這方面,佛陀講了一個慈悲甚至可逆轉惡業的故事:在古代的瓦拉那西,國王強具托(意爲“慈力”)爲一切衆生修習慈悲觀。此時,有一名叫衛斯拉瓦那的靈鬼和他的眷屬來到了瓦拉那西,但沒有人依禮供養飲食來歡迎他,他很生氣,爲了泄憤,他將怒氣化成一陣瘟疫,因而病死了上萬的人。國王強具托眼看著他的人民受苦,心中非常悲傷,便和他的臣子們修慈悲觀,藉此功德力將瘟疫平息了下來。有一天,當國王正穿過一座花園時,遇到了化爲婆羅門的衛斯拉瓦那和他的隨從們,其中一人並代爲發言索求食物,說明已經挨餓好幾天了,國王遂要求他的侍從准備新鮮的食物,但是先前發言的那個人插嘴道,他們只吃新鮮的生肉。強具托王陷入沈思,心中想著只爲滿足某人的口腹…

《追尋無暇甘露·基本教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