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有一位和尚行脚过一个又一个城市,鼓励大家向佛做供养。有一位名叫达那卡的穷苦妇人与她的丈夫住在一间小茅蓬,他们只有一块布可以遮身,但由两人共用,所以若有一人使用它蔽身外出时,另一人便要赤着身子留在家里。有一天,达那卡遇到这位云游僧,后者告诉她行施供养的大功德利益。达那卡恳求这位和尚稍等一会和,她立即回到小茅屋对丈夫说:“遇去生由于我们吝于供养布施,今生才会如此贫穷困苦。倘若今生我们再不累积功德,来生一定又会因遭遇同样命运而受苦,因此,请允许我去做供养吧!”她丈夫欢喜地同意了,达那卡于是示意云游僧过来站在茅蓬外。和尚说:“把你所有的东西供养出来,我会为你祈祷。”达那卡回答:“我只有身上这块布而已。”于是她走进屋内取下蔽身的布,用手递出门外给那位和尚,并且心中知道别无其他选择,从此自己只能留在茅蓬内等死。和尚将供养送去给佛,当时佛正向一群王公贵族说法开法。和尚一到达,佛马上问:“做为供养的那块布在哪?”并把布拿在手里。一些国王误解意思,以为佛也变得如此贪重物欲,连一块破布都要。佛读出了他们的心念,于是说:“这块布的供养比任何你们曾做的供养都还殊胜。”然后他道出此供养的细节。一对贵族夫妻于是取下自己华丽的衣服和装饰,派人送去给那对贫穷的夫妻,好让他们也能来听法。佛后来传了无数的法,让许多人从轮回中解脱。
释迦牟尼佛最后总结:“贫穷的妇人达那卡就是这位裹着白布的比丘尼的前生。达那卡由于清净发心的供养,使得她在九十一劫中,生生世世都覆披着白布——她再也不曾贫穷受苦。由于接受并聆听我的法教,以及发愿出离轮回所累积的功德,这位尼师已证得了阿罗汉果。”
论藏说:“业力皆由轮回的一切所造;更具体地说,它来自十善业和十恶业所成熟之果。”
十恶业
(一)、身业
1、杀生:为了赚取酬劳、或获取财富、或贪自己的口腹之欲而杀生(人)。
出于憎恨或欲置怨敌于死地的仇恨行为而杀生(人)。
由于无明愚痴或祭祀之用而杀生(人)。
2、偷盗:使用暴力。
暗中窃取。
鱼目混珠。
3、邪淫:与亲人,包括父、母、兄弟、姊妹间有不正当之性关系。
与他人配偶有性关系。
与男或女之出家众有性关系。
(二)、语业
1、妄语:妄称已经有神通。
言而无信。
信口开河。
2、两舌:公然大肆挑拨离间。
故作有礼却暗中挑拨离间。
破和合僧。
3、恶口:恶言相向。
公然指责他人之过。
话中玄机,暗指他们之过。
4、绮语:念诵不具功德之咒语。
诉说无益事情(闲聊)。
对非根器者传法。
(三)、意业
1、贪欲:对自己的身体、功德、财富产生执着,紧握不舍。
对他人的财富产生嫉妒。
对既不属自己,也不属他人的东西产生依恋(国家、地方……等)。
2、嗔恚(破坏之欲):生于仇恨心。
生于嫉妒、竞争心。
生于怨恨心。
3、愚痴(邪见):认为善业不会带来快乐,而恶业也不会导致痛苦。
不信真理之道,因此也不致力于成就真理之果。
认为根本没有佛、法、僧三宝。
若我们不断造作上述十种恶业,必会生于地狱道。
若偶尔犯作,便会生于饿鬼道。
若非常少犯,则会生于畜生道。
另外一种说法是,若人嗔念重,便会生于地狱道;贪欲重,生于饿鬼道;而无明业重,则畜生道不免。
我们也可以如是说:若人对佛菩萨犯下罪业,便会堕于地狱道;若对父母或重要的人物造了恶业,便会投生饿鬼道;而对象是一般人的话,便会生于畜生道。
之所以会造恶业的根本因素在于无明(痴)、贪欲(贪)和仇恨(嗔),因此,净除这些烦恼障便成为首要之务。
自作自受
业果永被造业者而非任何其他的人所受。若此非属实,则表示我们的业行并不会产生任何结果,或我们受害于非我们亲自造的恶业——其实以上二者皆错。
善恶分明
善业或恶业必然会各自结成善果或恶果。例如,有毒的种子能提炼毒药,而药用的种子可取来制药。
忽视恶小而为
一粒小种子亦可长成大树,结出无数果子,因此,小小的善业或恶业也会产生巨大的结果。
因果不爽
除非我们用方法将业力消除或净化,否则即使历经百千万劫,它仍完整如初,直到有朝一日因缘成熟,再次开花结果。佛陀曾在经典上说:“火或会变冷,风或会为绳所捉,日月或会掉落地上,但因果永不会改变。”他又说了下面这个故事,证明我们绝逃不出自己的因果业力:从前有一个国王名巴哇瑾,他拥有八万四千位后妃,生了一千位王子和五百位公主。那时,花盛菩萨住于一处丛林中修行并讲经说法,有一天,他以其睿智和远见宣布因缘终于成熟,从此将云游四方,随机教化利益众生。其他的菩萨提醒他:“您年轻力壮、外貌无瑕,修行上又有成就,必将招致国王的嫉妒。您的处境将会十分危险。”花盛菩萨回答:“若我只顾虑到自身的安危,便无法护卫三世诸佛的法教;诸佛牺牲自己,完全无视己身存在才能悟道证觉——人只有在完全舍离对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等的执着时,才能真正保护法教。末法时期,若人能一次持定一净戒达一永日,则其所获功德将比虔信众生累劫供养如恒河沙数多之亿万诸佛美食、琼浆、宝伞、明灯等之所得远胜许多。”
花盛菩萨于是四处云游,经过许多城市乡镇,为大家讲经授法而令九千万众证得无上正等正觉。然后,他来到了巴哇瑾国王的皇宫,为王说法开示了七天,其间他自己也严守斋戒。第七天,一千零八十六位后妃仅瞥了这位出家人一眼,便当下全都证入退转正觉;年轻少女也都聚集一起,向他献供,并领受法教。看到这位比丘的庄严宝相,巴哇瑾国王被自己的嫉妒心蒙蔽了双眼,认为比丘在向他的眷属传授邪道,于是命一千位王子去取花盛菩萨的性命,但被拒绝了,最后只有御屠嘎切答应去做这件事。王命嘎切用一把利刀将菩萨的手脚砍断、割下耳鼻并挖出眼睛,让他以后不得再以色欲之眼看他的妃嫔们。任务执行完后,由菩萨的身上向四方放射出万丈光芒,然后再摄回自身;从他的筋脉涌出的是牛奶而非鲜血;被砍断的四肢现出八吉祥记以及二十二瑞相。看到此景,王和他的眷属心中充满了不安。七天后,他们回来发现菩萨的身体并没有变为死亡的苍白颜色,终于明白花盛菩萨是位已证不退转地的不凡菩萨。巴哇瑾王哭泣道:“我造了极大的罪业,一定非下地狱不可了!”这时,有八万天神化现空中,更证实了王的恐惧不无道理。巴哇瑾王心中充满悔恨地说:“花盛菩萨请听我说,请速如满月般醒来。无嗔无恚的上师啊!请似艳阳般醒来。您曾累劫修持宽容,如今您的大悲和修行在何方?大慈大悲的人啊!请醒醒说话呀!”说完这番话,巴哇瑾国王将菩萨的法体放入棺内,旁边置满了药草、檀香、杜松和香料。大家为法体举行茶毗,并建塔供养骨灰、舍利。有九千五百万年之久,巴哇瑾国王每天做供养,并藉四力修行以消除业障。此四力是:忏悔力、修善力、弃恶力、仰止(三宝)力。国王死后堕生地狱,受尽极大痛苦;又经一百万劫,他的眼睛被挖了出来,手脚则被砍断——巴哇瑾国王的命运正显示出因果业力的丝毫不爽。释迦牟尼佛在故事之后向其侍者阿难说明:巴哇瑾国王曾是他某世的前生,而花盛菩萨后来则成为莲华师佛,也是无可匹敌的冈波巴的前生。
因此,我们应了解并审慎处理因果与业力,想办法净除它,而非抗拒它!这点非常重要。
十善业
若舍离十恶业,它们便转变为十善业。在法道上,十善业包括:
(一)、身业
1、护生。
2、广大布施。
3、持戒。
(二)、口业
1、说真实语。
2、为不和之众说调和语。
3、说柔软语。
4、说具义语。
(三)、意业
1、生起赞赏、感恩、满足的心。
2、对人仁爱慈悲,乐意相助。
3、培养正确知见。
以上之根本原因乃建基于贪、嗔、痴之净除,因此,我们要拓展这些心灵上的功德,才能为己、为他寻得安乐。人若能修十善,便会投生人道或天道;除了修十善,又能生起出离心的话,便会证得阿罗汉果;而除了上述之外,若能再发菩提心,则必会开悟成佛。
三种众生:
下根器者:只图轮回的欲乐享受者。
中根器者:虽愿离轮回,但纯为己利者。
上根器者:具出离心,具为一切众生修菩提心者。
修慈悲观以培养真诚
若我们能对一切众生具大慈之心,会蒙受无量利益,因对众生具有慈悲心即是对诸佛献供。一切众生会想亲近我们、保护我们,如此,我们不但为自己带来安乐,更能利益整个周遭;我们不会受暗器或毒药伤害而痛苦,愿望也会不费力地就自然实现,临终后并会投生善道。
修习慈悲心后,除了不再执着于本身的利乐外,更是一心只为他人。慈悲是一种希望众生皆得安乐及乐因的发心,目标乃是祈求一切无尽无余众生的福祉。有关这方面,佛陀讲了一个慈悲甚至可逆转恶业的故事:在古代的瓦拉那西,国王强具托(意为“慈力”)为一切众生修习慈悲观。此时,有一名叫卫斯拉瓦那的灵鬼和他的眷属来到了瓦拉那西,但没有人依礼供养饮食来欢迎他,他很生气,为了泄愤,他将怒气化成一阵瘟疫,因而病死了上万的人。国王强具托眼看着他的人民受苦,心中非常悲伤,便和他的臣子们修慈悲观,藉此功德力将瘟疫平息了下来。有一天,当国王正穿过一座花园时,遇到了化为婆罗门的卫斯拉瓦那和他的随从们,其中一人并代为发言索求食物,说明已经挨饿好几天了,国王遂要求他的侍从准备新鲜的食物,但是先前发言的那个人插嘴道,他们只吃新鲜的生肉。强具托王陷入沉思,心中想着只为满足某人的口腹…
《追寻无暇甘露·基本教法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