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空·大自在的微笑·第一次第 無我禅修

  所謂無我禅修,

  即是爲了淨除所有輪回的根源、

  煩惱的根本、痛苦的根源,

  以及一切我們認爲

  [我]、[我的]、[我想]、[我要]的

  我執概念的一種禅修。

  觀修無我,是所有叁乘法教,共同的修持方法,所以我們以它作爲第一個禅修次第。

  在佛教傳統中,我們就僅僅在世俗層次上設定有一個[自我],來當作過去世與未來世的一個基礎,也就是因果和業力的基礎。例如,需要有一個所謂的[自我],由過去世投胎到這一世,並且死後再投胎到下一世,或者有一個[自我],來嘗受過去的累積的因果和業力。(譯注:因此這個自我是世俗谛的設定,而本書的重點完全是在探討勝義谛。)

  這個經驗的主角[自我],僅僅是在相對和習慣層次上的設定,它只是一種顯相罷了。

  也許有人會問,到底是什麼東西,由過去世投胎到這一世;死後又是什麼,投胎到下一世呢?並且當業力累積成熟時,又是誰在嘗受那個果報呢?

  我們必須如此回答:在習慣或相對層次上,是有個[自我],具有著本然的無明,因此經曆了生生世世的輪回,累積了業力,也遭受到所謂的果報。

  然而,當我們進一步地分析,並且運用智慧,了悟到無我的時候,我們會發現在究竟的層次上,[自我]是不存在的。

  在佛教傳統裏所否定的[自我],是泛指單一存在的[絕對]的我——梵我]與[俱生我]。

  梵我,是某些哲學系統所主張的[絕對存在的自我]。例如,印度教裏的阿特曼,它具有永恒、單一不可分化和獨立的特質,也就是,它並不依賴任何的因緣條件,就能存在。

  俱生我,指的是不依靠任何宗教或哲學傳統的[自我],它是一個我執的參考主體,也就是[我]或[我的],及[我想]或[我要]等等的想法。如果我們來分析這種[自我],會發覺到它並沒有真實的存在,而諸如此類的想法,只不過是個無明妄念罷了。

  何謂勝義?何謂世俗?

  任何事物的顯現,我們都稱爲[世俗],那並不是指事物的真實本性,而只是在指它們

  顯現的樣子。

  [勝義]指的就是超越世俗,是指事物的真實面貌,也就是它們的[真實本性]。

  所謂的[真實]指的又是什麼呢?它的意思是,超越任何迷惑與不實。例如世俗上種種的示現,都是迷惑與不實的。

  [真實]就是超越這[世俗]的狀態,所以一般來說,[真實]與[勝義]是同樣的。

  爲什麼[自我]這個個體,沒有真實的存在呢?

  [自我]這個個體,是由五蘊聚合而成,五蘊之首[色蘊],指的是色身,而其他四蘊指的是心識。(譯注:五蘊的蘊,是聚焦、累積的意思。[色]即物質、色身;[受]即感受;[想]即想法、念頭;[行]即內心意識行爲;[識]即判斷、分別。)

  所以五蘊就形成[我執]的主體,它們是:

  色蘊

  受蘊

  想蘊

  行蘊

  識蘊

  如何分析

  爲何五蘊不是[自我]?

  如果五蘊中的任何一個都是[自我],那麼我們有五種集蘊,就應該有五個[自我]。

  我們如果運用邏輯方式來分析,會發現不僅個別集蘊不是[自我],同時五蘊的總聚合,也無法成爲[自我],因爲它們的聚合,並非真實的存在著。

  在相對上,每個集蘊之間似乎有某種關聯性,但是當我們運用邏輯分析時,發現每個單一集蘊都是分開的,它們彼此之間並沒有聯結一起,所以並沒有真實存在的聚合體。因此五蘊的總聚合體,不可能成爲一個真實存在的[自我]的基礎。

  爲了了解任何一個單一集蘊,都不是[自我],因此我們首先應該分析,爲何我們將[五蘊]當成自我?

  當疾病入侵身體時,我們會想[我生病了];當頭痛時,我們會想[我感覺不舒服]。首先我們把[身體]當成自我,後來把[頭]當成自我。這意思是說,我們運用[認爲有自我]的這個想法,將身體當成[自我],也將頭當成[自我]。

  當我們擁有健康的身體和財富,或者很快樂時,我們會想[我是富有的]、[我是幸福的],在此我們又將[身體]當成[自我]。

  當我們有精神苦惱時,就會認爲[我很不快樂],此時我們將[內心意識]當成[自我]。

  當我們的心情輕松愉悅時,會想[我很快樂];當我們有如此想法時,又再次將[內心意識]當成[自我]。

  從這些例子可以了解,有時我們將[身體]當成[自我],而有時我們又將[內心意識]當成[自我]。

  色蘊

  爲何身體不是[自我]?

  分析爲何身體不是[自我]時,要建立極堅定的確信——身體不是[自我],如果我們還在懷疑身體還是[自我]的話,就表示還未確信,那就必須一次又一次的檢查和建立,直到不需要用理性解析就可以確定的地步;我們要不斷去觀察,我們是如何把身體當成[自我]。

  例如有時我們覺得很懶散、不舒服或身體很沈重不想動,這些只是一種感覺,這種感覺就是我們把身體當成了[自我],應該這樣去檢驗。

  我們經常改變[自我]的焦點。頭痛時,我們認爲頭是我,頭痛消失變成牙痛時,我們又認爲牙齒是我。因此身體哪一部份有痛時,我們就立刻把[自我]轉到那個地方。這顯示我們的觀念是迷惑且錯誤的,因爲對于[自我]這個概念是飄來飄去、不固定的。

  寂天菩薩在《入菩薩行論》中解說,爲何身體不是[自我]。他說:牙齒、頭發、甚至于指甲等,都沒有[自我]的本質或[自我]的特性,因此它們都不是[自我]。如果它們都是[自我],那麼我們就會有許許多多個[自我]。

  牙齒等等都不可能是[自我],其實這是很容易理解的。相同的,頭、手、腳四肢等,或它們之中更小的組織部位,任何一個也都不是[自我]。如果每一部位都可稱爲[自我],那麼身體有多少個組織部位,我們就會有多少個[自我]。而這是個錯誤的觀點,所以身體的任何部位,都不可能是[自我]。

  同樣地,將身體所有部位都聚集在一起,也不可能成爲[自我]。因爲,如果這樣的聚集就是[自我],那麼當一個人失去腿或手,就應該失去[自我]或[自我的一部份]。然而這種觀點也是錯誤的,縱使一個人沒有腿或手,但仍然會有[我執]。所以僅只是將四肢聚集起來,也不是[自我]。

  同樣地,身體中的血、肉、皮膚等等,也都不是[自我]。它們的邏輯推理都是相同的。

  同理,體內所有的器官和部位、心髒、腸子等等,任何一個也都不是[自我],並且縱使將它們聚集起來,也不是[自我]。

  假使我們對身體進行分析,一直分析到原子,甚至分析到令人無法理解的最微小粒子,我們會發覺原子或最微小的粒子等,並沒有任何一個可以當成[自我]而真實的存在著。

  當我們運用了悟空性的智慧,來進行這樣的分析時,我們終究會理解這個身體——色蘊,並不是所謂的[自我]。

  在寂天菩薩的《入菩薩行論》中,有許多偈語說明,爲何身體不是[自我];這本論述已經翻譯成中文,和多種西方語言,如果能念誦和研究,將會獲得非常大的利益。

  受蘊

  爲何覺受不是[自我]?

  受蘊,就是多樣且大量的各種覺受的聚集。我們可以將它們簡要地歸納爲叁種,就是樂受、苦受、不苦不樂受(舍受)。

  如果樂受就是個真實存在的[自我],就理論上來說,[自我]應該是持續且不變的。因此這個[自我],必須是持續的快樂和高興;但我們總是無法永遠地快樂,快樂往往轉變成痛苦,所以樂受不是[自我]。

  如果苦受就是[自我],這個[自我]將會有痛苦的本質。那麼應該只有持續痛苦,才有可能成爲[自我],而不可能會有快樂的生起。

  如果舍受就是[自我],[自我]應該會有舍受的本質,那麼我們將會有持續不變的舍受。既然如此,樂受和苦受就不可能生起。

  但事實上並不是如此,樂受、苦受和舍受這叁種覺受,都一直不斷地在改變。因此我們很容易了解,任何覺受都不可能是[自我]。

  盡管如此,我們仍然必須對它們,一一進行分析。

  簡單地說,假使有一個所謂真實存在的[自我],那麼它應該從不改變,並且永遠存在。然而由于樂受、苦受、舍受,有如日夜般地變換著,而且變換得 相當快,因此覺受的聚集;受蘊,也不可能是真實存在的[自我]。

  想蘊

  何謂[想]?就是所謂的想法與概念。當我們思考著:[這是幹淨的]、[這是汙穢的],這些都是想蘊之內的想法和概念。所有諸如此類的想法、概念,都包含在想蘊之中。

  爲何想蘊不是[自我]?

  如果想[這是幹淨的],這種想法就是[自我],那麼這個[自我]應該只有[幹淨]的感覺,而[汙穢]的感覺,是不可能生起的。

  如果想[這是汙穢的],這種想法就是[自我],那麼,我們應該只有[汙穢]的感覺,好比一個人住在垃圾堆中,將不可能會有[幹淨]的感覺生起。

  但是,事實上並非如此,因爲幹淨與汙穢的想法,始終在改變著,而且變化得相當快。所以這種種不同的想法、概念,都不可能是[自我]。

  在此,[潔淨與汙穢]的想法只是一個例子,同樣地,諸如此類想蘊中的其他想法,也都不可能是[自我]。

  我們必須運用,如[潔淨與汙穢]這個例子相同的邏輯思考程序,去分析想蘊中的每一個想法、概念。

  行蘊

  行蘊可分爲二種狀態:

  心所法

  非心所法

  我們通常說有五十一種心所法,其中[受]與[想]特別提出來,成爲五蘊中的受蘊與想蘊,其他的四十九種心所法,則包含在行蘊中的第一個狀態[心所法]。(譯注:見附錄二[五十一心所注],即一切心的思維活動、思維模式,負面情緒如欲望、傲慢、嫉妒,或健康的情緒如愛、信心等,共五十一種,我們必須對它們一一進行分析,否則[無我]這個次第將無法産生效果。)

  爲何[受]與[想]特別提出來,成爲受蘊和想蘊呢?

  因爲它們是産生爭執與辯論的根源,所以佛陀分別對這二蘊做指導。

  衆生對世俗事物的爭論,主要來自于[覺受]。爲了確…

《空·大自在的微笑·第一次第 無我禅修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