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空·大自在的微笑·第一次第 无我禅修

  所谓无我禅修,

  即是为了净除所有轮回的根源、

  烦恼的根本、痛苦的根源,

  以及一切我们认为

  [我]、[我的]、[我想]、[我要]的

  我执概念的一种禅修。

  观修无我,是所有三乘法教,共同的修持方法,所以我们以它作为第一个禅修次第。

  在佛教传统中,我们就仅仅在世俗层次上设定有一个[自我],来当作过去世与未来世的一个基础,也就是因果和业力的基础。例如,需要有一个所谓的[自我],由过去世投胎到这一世,并且死后再投胎到下一世,或者有一个[自我],来尝受过去的累积的因果和业力。(译注:因此这个自我是世俗谛的设定,而本书的重点完全是在探讨胜义谛。)

  这个经验的主角[自我],仅仅是在相对和习惯层次上的设定,它只是一种显相罢了。

  也许有人会问,到底是什么东西,由过去世投胎到这一世;死后又是什么,投胎到下一世呢?并且当业力累积成熟时,又是谁在尝受那个果报呢?

  我们必须如此回答:在习惯或相对层次上,是有个[自我],具有著本然的无明,因此经历了生生世世的轮回,累积了业力,也遭受到所谓的果报。

  然而,当我们进一步地分析,并且运用智慧,了悟到无我的时候,我们会发现在究竟的层次上,[自我]是不存在的。

  在佛教传统里所否定的[自我],是泛指单一存在的[绝对]的我——梵我]与[俱生我]。

  梵我,是某些哲学系统所主张的[绝对存在的自我]。例如,印度教里的阿特曼,它具有永恒、单一不可分化和独立的特质,也就是,它并不依赖任何的因缘条件,就能存在。

  俱生我,指的是不依靠任何宗教或哲学传统的[自我],它是一个我执的参考主体,也就是[我]或[我的],及[我想]或[我要]等等的想法。如果我们来分析这种[自我],会发觉到它并没有真实的存在,而诸如此类的想法,只不过是个无明妄念罢了。

  何谓胜义?何谓世俗?

  任何事物的显现,我们都称为[世俗],那并不是指事物的真实本性,而只是在指它们

  显现的样子。

  [胜义]指的就是超越世俗,是指事物的真实面貌,也就是它们的[真实本性]。

  所谓的[真实]指的又是什么呢?它的意思是,超越任何迷惑与不实。例如世俗上种种的示现,都是迷惑与不实的。

  [真实]就是超越这[世俗]的状态,所以一般来说,[真实]与[胜义]是同样的。

  为什么[自我]这个个体,没有真实的存在呢?

  [自我]这个个体,是由五蕴聚合而成,五蕴之首[色蕴],指的是色身,而其他四蕴指的是心识。(译注:五蕴的蕴,是聚焦、累积的意思。[色]即物质、色身;[受]即感受;[想]即想法、念头;[行]即内心意识行为;[识]即判断、分别。)

  所以五蕴就形成[我执]的主体,它们是:

  色蕴

  受蕴

  想蕴

  行蕴

  识蕴

  如何分析

  为何五蕴不是[自我]?

  如果五蕴中的任何一个都是[自我],那么我们有五种集蕴,就应该有五个[自我]。

  我们如果运用逻辑方式来分析,会发现不仅个别集蕴不是[自我],同时五蕴的总聚合,也无法成为[自我],因为它们的聚合,并非真实的存在著。

  在相对上,每个集蕴之间似乎有某种关联性,但是当我们运用逻辑分析时,发现每个单一集蕴都是分开的,它们彼此之间并没有联结一起,所以并没有真实存在的聚合体。因此五蕴的总聚合体,不可能成为一个真实存在的[自我]的基础。

  为了了解任何一个单一集蕴,都不是[自我],因此我们首先应该分析,为何我们将[五蕴]当成自我?

  当疾病入侵身体时,我们会想[我生病了];当头痛时,我们会想[我感觉不舒服]。首先我们把[身体]当成自我,后来把[头]当成自我。这意思是说,我们运用[认为有自我]的这个想法,将身体当成[自我],也将头当成[自我]。

  当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和财富,或者很快乐时,我们会想[我是富有的]、[我是幸福的],在此我们又将[身体]当成[自我]。

  当我们有精神苦恼时,就会认为[我很不快乐],此时我们将[内心意识]当成[自我]。

  当我们的心情轻松愉悦时,会想[我很快乐];当我们有如此想法时,又再次将[内心意识]当成[自我]。

  从这些例子可以了解,有时我们将[身体]当成[自我],而有时我们又将[内心意识]当成[自我]。

  色蕴

  为何身体不是[自我]?

  分析为何身体不是[自我]时,要建立极坚定的确信——身体不是[自我],如果我们还在怀疑身体还是[自我]的话,就表示还未确信,那就必须一次又一次的检查和建立,直到不需要用理性解析就可以确定的地步;我们要不断去观察,我们是如何把身体当成[自我]。

  例如有时我们觉得很懒散、不舒服或身体很沉重不想动,这些只是一种感觉,这种感觉就是我们把身体当成了[自我],应该这样去检验。

  我们经常改变[自我]的焦点。头痛时,我们认为头是我,头痛消失变成牙痛时,我们又认为牙齿是我。因此身体哪一部份有痛时,我们就立刻把[自我]转到那个地方。这显示我们的观念是迷惑且错误的,因为对于[自我]这个概念是飘来飘去、不固定的。

  寂天菩萨在《入菩萨行论》中解说,为何身体不是[自我]。他说:牙齿、头发、甚至于指甲等,都没有[自我]的本质或[自我]的特性,因此它们都不是[自我]。如果它们都是[自我],那么我们就会有许许多多个[自我]。

  牙齿等等都不可能是[自我],其实这是很容易理解的。相同的,头、手、脚四肢等,或它们之中更小的组织部位,任何一个也都不是[自我]。如果每一部位都可称为[自我],那么身体有多少个组织部位,我们就会有多少个[自我]。而这是个错误的观点,所以身体的任何部位,都不可能是[自我]。

  同样地,将身体所有部位都聚集在一起,也不可能成为[自我]。因为,如果这样的聚集就是[自我],那么当一个人失去腿或手,就应该失去[自我]或[自我的一部份]。然而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,纵使一个人没有腿或手,但仍然会有[我执]。所以仅只是将四肢聚集起来,也不是[自我]。

  同样地,身体中的血、肉、皮肤等等,也都不是[自我]。它们的逻辑推理都是相同的。

  同理,体内所有的器官和部位、心脏、肠子等等,任何一个也都不是[自我],并且纵使将它们聚集起来,也不是[自我]。

  假使我们对身体进行分析,一直分析到原子,甚至分析到令人无法理解的最微小粒子,我们会发觉原子或最微小的粒子等,并没有任何一个可以当成[自我]而真实的存在着。

  当我们运用了悟空性的智慧,来进行这样的分析时,我们终究会理解这个身体——色蕴,并不是所谓的[自我]。

  在寂天菩萨的《入菩萨行论》中,有许多偈语说明,为何身体不是[自我];这本论述已经翻译成中文,和多种西方语言,如果能念诵和研究,将会获得非常大的利益。

  受蕴

  为何觉受不是[自我]?

  受蕴,就是多样且大量的各种觉受的聚集。我们可以将它们简要地归纳为三种,就是乐受、苦受、不苦不乐受(舍受)。

  如果乐受就是个真实存在的[自我],就理论上来说,[自我]应该是持续且不变的。因此这个[自我],必须是持续的快乐和高兴;但我们总是无法永远地快乐,快乐往往转变成痛苦,所以乐受不是[自我]。

  如果苦受就是[自我],这个[自我]将会有痛苦的本质。那么应该只有持续痛苦,才有可能成为[自我],而不可能会有快乐的生起。

  如果舍受就是[自我],[自我]应该会有舍受的本质,那么我们将会有持续不变的舍受。既然如此,乐受和苦受就不可能生起。

  但事实上并不是如此,乐受、苦受和舍受这三种觉受,都一直不断地在改变。因此我们很容易了解,任何觉受都不可能是[自我]。

  尽管如此,我们仍然必须对它们,一一进行分析。

  简单地说,假使有一个所谓真实存在的[自我],那么它应该从不改变,并且永远存在。然而由于乐受、苦受、舍受,有如日夜般地变换着,而且变换得 相当快,因此觉受的聚集;受蕴,也不可能是真实存在的[自我]。

  想蕴

  何谓[想]?就是所谓的想法与概念。当我们思考著:[这是干净的]、[这是污秽的],这些都是想蕴之内的想法和概念。所有诸如此类的想法、概念,都包含在想蕴之中。

  为何想蕴不是[自我]?

  如果想[这是干净的],这种想法就是[自我],那么这个[自我]应该只有[干净]的感觉,而[污秽]的感觉,是不可能生起的。

  如果想[这是污秽的],这种想法就是[自我],那么,我们应该只有[污秽]的感觉,好比一个人住在垃圾堆中,将不可能会有[干净]的感觉生起。

  但是,事实上并非如此,因为干净与污秽的想法,始终在改变着,而且变化得相当快。所以这种种不同的想法、概念,都不可能是[自我]。

  在此,[洁净与污秽]的想法只是一个例子,同样地,诸如此类想蕴中的其他想法,也都不可能是[自我]。

  我们必须运用,如[洁净与污秽]这个例子相同的逻辑思考程序,去分析想蕴中的每一个想法、概念。

  行蕴

  行蕴可分为二种状态:

  心所法

  非心所法

  我们通常说有五十一种心所法,其中[受]与[想]特别提出来,成为五蕴中的受蕴与想蕴,其他的四十九种心所法,则包含在行蕴中的第一个状态[心所法]。(译注:见附录二[五十一心所注],即一切心的思维活动、思维模式,负面情绪如欲望、傲慢、嫉妒,或健康的情绪如爱、信心等,共五十一种,我们必须对它们一一进行分析,否则[无我]这个次第将无法产生效果。)

  为何[受]与[想]特别提出来,成为受蕴和想蕴呢?

  因为它们是产生争执与辩论的根源,所以佛陀分别对这二蕴做指导。

  众生对世俗事物的争论,主要来自于[觉受]。为了确…

《空·大自在的微笑·第一次第 无我禅修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