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认世俗争论的根源,因此将受蕴提出来讨论。
修行者之间的辩论,也是源于[觉受],但主要是由[想法]所产生。例如[我的观点是最殊胜的]、[他的观点比较差]等等,诸如此类的想法,造成修行者之间的争执与辩论。为了确认佛法争论的根源,所以这些想法,就归纳在想蕴之中。
所有修行者之间的争论与激辩,都可以藉由了悟建立肯定的信念,来自然平息。
这个信念就是:
想蕴不是[自我];
想蕴并非真实存在;
想蕴中的想法、念头,只是一种迷惑。
所谓[非心所法],就是并不属于[身]或[心],但却都是我们会经历的状态,例如:生、老、病、死等,这四种状态并不全然属于身或心,许多诸如此类的状态,它们并不属于身或心,(译注:仁波切补述:它们是在不同情境下,身或心的暂时状态。例如:手的[移动],它并非手的本身,而是手的一种暂时状态。)这些都是属于行蕴之中,不由心所生起的部分。
识蕴
第五种集蕴指的是[识蕴]。它形成我们的主要内心意识,而这主要的内心意识,就是六层意形态的聚集,即:
眼识
耳识
鼻识
舌识
身识
意识
这六层意识形态的聚集,也不是[自我]。
因为如果眼识就是真实存在的[自我],那么这个[自我],应该是持续而不变的,而且具有眼识的本质(译注:只具有眼识的功能)。但是这样会造成一个错误的结果,就是这个[自我]只能不断地见到色相。
如果耳识就是[自我],那么我们将永远只能听到声音。然而事实并非如此,所以这是错误的。
如果鼻识[自我],那么我们将永远只能闻到味道,而这也是不对的。
如果舌识是[自我],那么我们将永远只能尝动味道。
如果身识是[自我],那么我们将永远只能触觉的感受。
如果意识是[自我],我们就应该分析,意识可以分为过去、现在及未来。
过去意识:在前一刹那,已经消失结束了;
未来意识:还未到来,所以它也不是[自我];
现在意识:又一刹那、一刹那地消失,所以也不是[自我]。
藉由这样的分析,我们就了解[意识]没有任何的基础,可以构成真实存在的[自我]。以这个方式,我们就很容易地理解到:
这六层意识形态的聚集,也不是[自我]。
我们一直错误的以为心是延续的,过去年轻的心和现在比较老的心,我们把它混成一体,当成我们的心。事实上如果用[过去、现在和未来]的方式(前一刹那已经消失,未来还未到来,现在一刹那、一刹那的消失)来解析,会发现心并不延续。
为何心不是[自我]?如果心是我,那就应该永不会改变。如果我们的心是善的,那么应该会一直保持善的行为;如果心是恶的,我们就会一直从事坏的行为;如果心有慈悲,那么对众生应该就会持续慈悲。事实是我们的心不断地在改变,但是我们却认为[自我]是一个单一和永恒的主体。另外,如果心是[自我]的话,那么应该有颜色的形状才对。
我们也可以解析心从哪里来,要到哪里去,心驻足在哪里。心不从哪里来,也不去哪里,不住在哪里。因此心是不存在的。
当我们用理智来仔细检查,并确信心不是[自我]时,这样的结果是——我们有了一个非常精深的观念了。因为我们确信心根本不存在时,不从哪里来,也不去向何处,我们也因此可以确信所有一切外界的现象也不存在。
确定了我的身体和心是不存在的,并不否定世俗谛的[自我]是存在的。对初学者来说,世俗谛上[自我]是存在的,并且有一个我的基础在从事某种行为,并形成了善或恶的结果。如果没有[自我]概念的话,初学者会比较难有因果的概念。如果没有世俗谛上的[自我]概念的话,会有一个问题产生,就是很难相信过去世和未来世,以及因果关系。接下来才是我们相信有自我存在之后,我们要转换这个错误的观念,于是我们再接受[无我]观念的教导。
龙树菩萨举例说明为何没有过去世和未来世,这就像月亮的倒影在移动一样。好象有东西在移动,其实只是幻象。
仁波切在此造了一首偈:
为了净除将五蕴视为自我的执著,
我们首先应该建立一个坚决的信念,
就是五蕴都不是自我;
因为单独的每一种集蕴都不是自我,
而且所有集蕴的总聚集也不是自我,
我们必须依此信念来进行禅修。
这意思是说,首先我们必须在内心中,生起对[无我]的坚定信念,然后才开始进行禅修。假使我们没有在心中,先建立起对[无我]的坚定信念,那么[观修无我]的这个次第,将不会有任何的效果。
如果只是知道无我的理论,而且只是想到如果可以把这个我执除掉有多好,光这样想是不够的。我们必须非常精确的知道,为何[自我]是不存在的;而要准确的知道,必须先仔细分析五蕴和我执是如何相互的运作。
禅修方法
依照 蒋贡罗卓泰耶(译注:即第一世蒋贡康楚仁波切)在《知识宝藏》里,有关止、观次第章节的叙述:
无我禅修的方法:
应该运用智慧来分析,
何谓真正的无我,
然后将心自然地
安住在毫无造作的状态中。
在进行无我禅修的时候,首先应该依前述(译注:五蕴的分析)方式,运用个人的智慧来进行分析,何谓真正的[无我]。
当我们在进行禅修时,按照这样分析之后,就自然地安住在远离心的造作的状态中。
在禅修之前,一定要先经由解析至确定,所有一切现象的本质都是空性的,如果没有经过这样的确定见解,而只是一般的静坐,虽然能够达到平静,但却没有办法生起智慧。[见]和[修],必须同步进行。
所谓的[造作]就是指思考是否[有我或无法]等想法。
在我们结束分析后,自然地,也就不会再有诸如此类的想法。(译注:心的造作=戏论;远离心的造作=远离戏论。)
当我们能够确信无我时,就可能会有开放和宽广的觉受。
第一次第的无我禅修只是在让我们去除我执,但这还不是最终极的真谛,在胜义谛上是超越[有我]和[无我]。在《中观基础智慧》中,龙树菩萨指出[自我与无我,超越有无我,两者不可得]。因此:
第一阶段,世俗谛上有一个自我;
第二阶段,自我是不存在的;
第三阶段,超越有我和无我。
这三个阶段,我们必须了解,如果能够建立这三个阶段的观念,那么对任何的学说就不会感到冲突。
《空·大自在的微笑·第一次第 无我禅修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