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空·大自在的微笑·第一次第 無我禅修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認世俗爭論的根源,因此將受蘊提出來討論。

  修行者之間的辯論,也是源于[覺受],但主要是由[想法]所産生。例如[我的觀點是最殊勝的]、[他的觀點比較差]等等,諸如此類的想法,造成修行者之間的爭執與辯論。爲了確認佛法爭論的根源,所以這些想法,就歸納在想蘊之中。

  所有修行者之間的爭論與激辯,都可以藉由了悟建立肯定的信念,來自然平息。

  這個信念就是:

  想蘊不是[自我];

  想蘊並非真實存在;

  想蘊中的想法、念頭,只是一種迷惑。

  所謂[非心所法],就是並不屬于[身]或[心],但卻都是我們會經曆的狀態,例如:生、老、病、死等,這四種狀態並不全然屬于身或心,許多諸如此類的狀態,它們並不屬于身或心,(譯注:仁波切補述:它們是在不同情境下,身或心的暫時狀態。例如:手的[移動],它並非手的本身,而是手的一種暫時狀態。)這些都是屬于行蘊之中,不由心所生起的部分。

  識蘊

  第五種集蘊指的是[識蘊]。它形成我們的主要內心意識,而這主要的內心意識,就是六層意形態的聚集,即:

  眼識

  耳識

  鼻識

  舌識

  身識

  意識

  這六層意識形態的聚集,也不是[自我]。

  因爲如果眼識就是真實存在的[自我],那麼這個[自我],應該是持續而不變的,而且具有眼識的本質(譯注:只具有眼識的功能)。但是這樣會造成一個錯誤的結果,就是這個[自我]只能不斷地見到色相。

  如果耳識就是[自我],那麼我們將永遠只能聽到聲音。然而事實並非如此,所以這是錯誤的。

  如果鼻識[自我],那麼我們將永遠只能聞到味道,而這也是不對的。

  如果舌識是[自我],那麼我們將永遠只能嘗動味道。

  如果身識是[自我],那麼我們將永遠只能觸覺的感受。

  如果意識是[自我],我們就應該分析,意識可以分爲過去、現在及未來。

  過去意識:在前一刹那,已經消失結束了;

  未來意識:還未到來,所以它也不是[自我];

  現在意識:又一刹那、一刹那地消失,所以也不是[自我]。

  藉由這樣的分析,我們就了解[意識]沒有任何的基礎,可以構成真實存在的[自我]。以這個方式,我們就很容易地理解到:

  這六層意識形態的聚集,也不是[自我]。

  我們一直錯誤的以爲心是延續的,過去年輕的心和現在比較老的心,我們把它混成一體,當成我們的心。事實上如果用[過去、現在和未來]的方式(前一刹那已經消失,未來還未到來,現在一刹那、一刹那的消失)來解析,會發現心並不延續。

  爲何心不是[自我]?如果心是我,那就應該永不會改變。如果我們的心是善的,那麼應該會一直保持善的行爲;如果心是惡的,我們就會一直從事壞的行爲;如果心有慈悲,那麼對衆生應該就會持續慈悲。事實是我們的心不斷地在改變,但是我們卻認爲[自我]是一個單一和永恒的主體。另外,如果心是[自我]的話,那麼應該有顔色的形狀才對。

  我們也可以解析心從哪裏來,要到哪裏去,心駐足在哪裏。心不從哪裏來,也不去哪裏,不住在哪裏。因此心是不存在的。

  當我們用理智來仔細檢查,並確信心不是[自我]時,這樣的結果是——我們有了一個非常精深的觀念了。因爲我們確信心根本不存在時,不從哪裏來,也不去向何處,我們也因此可以確信所有一切外界的現象也不存在。

  確定了我的身體和心是不存在的,並不否定世俗谛的[自我]是存在的。對初學者來說,世俗谛上[自我]是存在的,並且有一個我的基礎在從事某種行爲,並形成了善或惡的結果。如果沒有[自我]概念的話,初學者會比較難有因果的概念。如果沒有世俗谛上的[自我]概念的話,會有一個問題産生,就是很難相信過去世和未來世,以及因果關系。接下來才是我們相信有自我存在之後,我們要轉換這個錯誤的觀念,于是我們再接受[無我]觀念的教導。

  龍樹菩薩舉例說明爲何沒有過去世和未來世,這就像月亮的倒影在移動一樣。好象有東西在移動,其實只是幻象。

  仁波切在此造了一首偈:

  爲了淨除將五蘊視爲自我的執著,

  我們首先應該建立一個堅決的信念,

  就是五蘊都不是自我;

  因爲單獨的每一種集蘊都不是自我,

  而且所有集蘊的總聚集也不是自我,

  我們必須依此信念來進行禅修。

  這意思是說,首先我們必須在內心中,生起對[無我]的堅定信念,然後才開始進行禅修。假使我們沒有在心中,先建立起對[無我]的堅定信念,那麼[觀修無我]的這個次第,將不會有任何的效果。

  如果只是知道無我的理論,而且只是想到如果可以把這個我執除掉有多好,光這樣想是不夠的。我們必須非常精確的知道,爲何[自我]是不存在的;而要准確的知道,必須先仔細分析五蘊和我執是如何相互的運作。

  禅修方法

  依照 蔣貢羅卓泰耶(譯注:即第一世蔣貢康楚仁波切)在《知識寶藏》裏,有關止、觀次第章節的敘述:

  無我禅修的方法:

  應該運用智慧來分析,

  何謂真正的無我,

  然後將心自然地

  安住在毫無造作的狀態中。

  在進行無我禅修的時候,首先應該依前述(譯注:五蘊的分析)方式,運用個人的智慧來進行分析,何謂真正的[無我]。

  當我們在進行禅修時,按照這樣分析之後,就自然地安住在遠離心的造作的狀態中。

  在禅修之前,一定要先經由解析至確定,所有一切現象的本質都是空性的,如果沒有經過這樣的確定見解,而只是一般的靜坐,雖然能夠達到平靜,但卻沒有辦法生起智慧。[見]和[修],必須同步進行。

  所謂的[造作]就是指思考是否[有我或無法]等想法。

  在我們結束分析後,自然地,也就不會再有諸如此類的想法。(譯注:心的造作=戲論;遠離心的造作=遠離戲論。)

  當我們能夠確信無我時,就可能會有開放和寬廣的覺受。

  第一次第的無我禅修只是在讓我們去除我執,但這還不是最終極的真谛,在勝義谛上是超越[有我]和[無我]。在《中觀基礎智慧》中,龍樹菩薩指出[自我與無我,超越有無我,兩者不可得]。因此:

  第一階段,世俗谛上有一個自我;

  第二階段,自我是不存在的;

  第叁階段,超越有我和無我。

  這叁個階段,我們必須了解,如果能夠建立這叁個階段的觀念,那麼對任何的學說就不會感到沖突。

  

  

《空·大自在的微笑·第一次第 無我禅修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