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顯然是說不通的。所以說,善惡果報是屬于無記的,也就是佛經中所說的“因是善惡,果是無記”。
在佛教中,又是怎樣來理解“道德”二字的呢?道爲途徑,而“德”具有“得”之義,也就是通過善行得到的結果。在我們通常的觀念中,道德和利益往往非此即彼;在傳統的儒家思想中,也是將義和利作爲對立的兩方面。但我執又使人類處處以自我爲中心,爲了謀求個體生存,不可避免對利益進行追求。所以自私又成爲人類的本性,所謂“人不爲己,天誅地滅”。如果我們提倡的道德需要以放棄利益爲前提,就會流于空洞的口號。雖然這樣的口號很多人都在提倡,但往往只是用來要求別人。我們從小就被要求“毫不利己,專門利人”,可落實在行動上往往是“毫不利人,專門利己”。
事實上,“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”是大菩薩的境界,對大多數人來說,還是缺乏可操作性。而現代社會呼喚的是切實可行的道德,既要符合人性,又能據此建構合理的社會秩序。從這個意義上說,佛教的道德觀正具備了這一特點,因爲它是和利益息息相關的。當然佛法又告訴我們,若有心追求利益,其行爲及思想境界仍處于較低層次,所能得到的利益也是很有限的。所以行善要叁輪體空,不住于相,以清淨心自利利他。從這一點我們也可以看出,佛法雖有善巧方便的層面,更有究竟圓滿的層面,每個人都可根據自己的境界追求相應的道德行爲。
惡是相對于善而言,所以在佛法中也稱爲不善行。它首先會損害我們自身的利益,然後進一步損害他人的利益。我們起貪心或嗔心,固然會傷害到別人,但最直接的受害者卻是我們自己,會使我們感到煩躁不安,乃至恐懼痛悔。
而無記是不可記別善惡性質,比如我們到外面走一走或喝口水,都屬于無記的行爲。無記又分有覆無記和無覆無記兩種。覆爲障蔽之義,能夠障礙並遮蔽我們的智慧。當我們的心被煩惱遮蔽時,就像烏雲遮蔽了太陽,使我們本有的清淨智慧無法得以顯現。所謂有覆無記,就是內心充滿了煩惱,充滿了貪嗔之心,但還沒有付諸行動。這兒所指的是第六識,因爲第七識和第八識都屬于潛意識的範疇,無論是否與煩惱相應,都不會表現出來,只是對意識活動有直接的、內在的影響。所以,第八識屬于無覆無記。因爲第八識的活動只有五種遍行心所和其相應,既不和根本煩惱相應,也不和隨煩惱相應。
盡管第八識本身不和煩惱心所相應,是八識中最單純的,但同時又是個無辜的受害者。因爲它在八識中擔綱著家長的角色,要作爲果報體來承擔責任。曾經有人將八識和五十一心所比作一個大家庭,第八阿賴耶識作爲生命的果報體,相當于一家之主;第七末那識具有我愛執藏的特點,相當于第八識的夫人;而前六識就相當于家中的兒女;至于五十一心所,則相當于衆多的仆人。這一比喻非常形象,對彼此關系也形容得比較到位。如果我們有興趣將八識和五十一心所寫成通俗心理學讀物,完全可以從這個角度來演繹。
人之初、性無記
中國人講到人性,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是孟子的性善說和荀子的性惡說。但人性若爲善,人類的惡行將失去心理依據;人性若爲惡,道德的産生就會失去依據。事實上,人間向來都是有善有惡,具體到每個人,善人所行未必皆善,惡人所行也未必皆惡。所以說,人性應爲無記才更合乎邏輯。民國年間,太虛大師的弟子唐大圓曾撰寫了《唯識叁字經》,開篇即爲“人之初,性無記”。
關于人性的問題,我最近也在著手研究,並作了題爲《人性、人心和人生》的演講。《瑜伽師地論》對此也有著詳盡的闡述,有的人生性淡泊,爲薄塵人;有的人生性貪婪,爲貪性人;此外,還有慈悲者、殘酷者;有仁厚者、多疑者;有聰慧者、愚癡者;有寬宏大度者、心胸狹窄者;有名利之徒,也有夙根深厚之人等等,而這些特點幾乎是與生俱來的。俗話說,“叁歲看到老”,爲什麼我們可以從一個孩子身上看到他將來的發展?就是因爲這種傾向是無始以來養成的,只要有活動就會表現出來。當然,我們之所以會呈現出不同的人格,不僅是業報的問題,也是人生經曆和生活習慣使然,在長期熏習中形成了各自的特色。如果我們不斷培養貪心所,它就會上升爲內心的主宰,久而久之,成爲我們人性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。而其它種子就會相應萎縮,作用也越來越微弱,即使在特殊情況下産生活動,也無法與主宰力量抗衡。我們在生活中就可以發現這樣的例子,喜歡貪的人,看到什麼首先就是貪心所在作用;喜歡嗔的人,看到什麼首先就是嗔心所在作用。即使有時內心也會掠過一絲不安和慚愧,但根本無法阻止貪和嗔的力量。
所以說,人性雖然是無記的,但並不是沒有傾向。阿賴耶識的果報體是無記的,但在無始以來的生命過程中,通過不斷的熏習和積累,每個人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性格。比如,一個善良的人看到善行就會歡喜,看到惡行就會排斥。因爲在他的人性中,善已經形成了相對的穩定性,不易受到雜染的熏習。反之也是同樣,對于一個邪惡的人來說,行善甚至比登天還難。因爲在他的人性中,惡的種子已經主宰了他的生命,惡行已成爲慣性。
其實,善惡之爭也像是權利之爭。在一個國家中,雖然有國王當權,但實權卻往往操縱在大臣手中。開國之初,忠臣和奸臣勢均力敵,誰也無法真正左右局面。可在其後的發展過程中,可能忠臣的勢力越來越大,乃至能夠左右國王,使國家朝好的方向發展;也可能奸臣的勢力越來越大,乃至篡黨奪權,使國家變得暗無天日。
我們心靈世界也是同樣,第八識雖然是生命的果報體,但真正發生作用的卻是第六意識。如果將第八識比作國王,那麼它的地位雖然尊貴,掌握實權的卻是第六意識。所以說,第六意識熏習什麼樣的種子,培養什麼樣的勢力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。
九、相應心所與阿賴耶識的差別
心所和心王究竟有什麼相同和不同之處?八識共有十門,和其相應的心所是不是一樣的呢?第八識爲萬法生起之因,它相應的心所是否也是萬法之因?第八識爲生命的果報體,它相應的心所是否也是生命的果報體呢?在心所例同門中,就是要回答這些問題。關于這部分內容,在《唯識叁十論》中的頌文是:
“觸等亦如是”
“觸等”就是觸、受、想、思、作意五種遍行心所,“亦如是”可理解爲相似。但究竟相似到什麼程度呢?世親菩薩在此並沒有交代得非常清晰,也爲後人留下了一個懸念。因而十大論師在研究過程中不免各抒己見,《成唯識論》就收集了幾家不同解釋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護法的觀點,也代表著唯識宗正統的思想。護法論師認爲心王具有十義,而心所在某些方面是相同的,在某些方面是不同的。它們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分別表現在哪裏呢?
首先,心所和心王都屬于無記,爲業所感的異熟果,它的所緣和行相也和第八識一樣微細難知,屬于“不可知”。其次,與心王相應的有五種心所,而與心所相應的也有五種,因爲五種心所生起現行之時,其余四種也會産生現行,再加上心王,合起來也正好是五種。第叁,心王在叁性中屬于無覆無記,心所在叁性中也屬于無覆無記,而它的斷舍之位也和心王相同,也就是說,染汙心所必須到達阿羅漢果位時才會發生改變。
但心王和心所的區別在于它們的自相。如阿賴耶識被末那識執以爲我,但末那識除了愛第八識的見分以外,並沒有愛心所,它只愛心王。所以在自相這一點來說,心所是不具足的。再者,第八識具有持種的功能,能作爲萬法生起的因相,而心所卻不具備持種的功能,所以也不能作爲萬法生起的因相。而從行相上說,心王具有了別的特點,了別是總的覺知作用,相當于心理學上的統覺,而心所不具有了別的特點,心所有自身的特征,如受以領納爲相,作意以警心爲性等等。還有一點就是,心王和受心所相應,但根據唯識的思想,心所裏的受與受是不能相應的,即“眼不自見,刀不自割”之理。
由此可見,八識的心所和心王既有相同之處,也有不同之處。
十、賴耶的特征
因果譬喻門是以譬喻的方式來顯示八識的因緣因果,以及它的特征。在《唯識叁十論》中的頌文是:
恒轉如暴流
阿賴耶識究竟以什麼樣的方式存在著?
在神學中,生命主體是以靈魂的方式存在,而靈魂是單一的、獨存的、常恒不變的識體。用佛法的話來說,它的存在是屬于真常,落入了常見。
而現代心理學認爲心理現象是由物質派生的,和物質一樣有著新陳代謝的過程。我早年學習唯識時,也讀過一些心理學方面的著述。在了解西方心理學發展的過程中,發現任何一種心理學,從結構主義、機能主義、行爲主義、到精神分析及馬斯洛的第叁思潮,多少和佛法存在相通的地方,當然僅僅是一部分。如結構主義在闡述心理的活動特征時,也以流水來比喻意識流,和佛法所說的心理特征非常相似;精神分析所說的意識及潛意識,又和唯識所說的六識、八識有某種相似之處;而人本心理學講到生命有不同層次的需求,欲望有不同層次的欲望,也和佛法有暗合之處。
所以,我們在學習唯識的過程中,接觸一些心理學方面的知識,可借助心理學的定義來解釋唯識法相,對在現代社會弘揚唯識理論應該能起到推動作用。但我們也應該認識到,心理學對心理活動的闡述雖符合無常的規律,卻沒有看到其中更深層的緣起道理,往往又落入了斷見。
刹那生滅、相似相續
佛法是以緣起來看世界,從這個角度來看,我們的心理活動又有什麼樣的特點呢?那就是相似相續、不常不斷。
在“恒轉如暴流”這句頌文中,“恒轉”兩個字非常重要。但這兒所說的恒不是恒常不變,而是一類相續。生命洪流從無窮的過去一直延續到無盡的未來,永遠沒有斷…
《唯識叁十論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