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显然是说不通的。所以说,善恶果报是属于无记的,也就是佛经中所说的“因是善恶,果是无记”。
在佛教中,又是怎样来理解“道德”二字的呢?道为途径,而“德”具有“得”之义,也就是通过善行得到的结果。在我们通常的观念中,道德和利益往往非此即彼;在传统的儒家思想中,也是将义和利作为对立的两方面。但我执又使人类处处以自我为中心,为了谋求个体生存,不可避免对利益进行追求。所以自私又成为人类的本性,所谓“人不为己,天诛地灭”。如果我们提倡的道德需要以放弃利益为前提,就会流于空洞的口号。虽然这样的口号很多人都在提倡,但往往只是用来要求别人。我们从小就被要求“毫不利己,专门利人”,可落实在行动上往往是“毫不利人,专门利己”。
事实上,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”是大菩萨的境界,对大多数人来说,还是缺乏可操作性。而现代社会呼唤的是切实可行的道德,既要符合人性,又能据此建构合理的社会秩序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佛教的道德观正具备了这一特点,因为它是和利益息息相关的。当然佛法又告诉我们,若有心追求利益,其行为及思想境界仍处于较低层次,所能得到的利益也是很有限的。所以行善要三轮体空,不住于相,以清净心自利利他。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,佛法虽有善巧方便的层面,更有究竟圆满的层面,每个人都可根据自己的境界追求相应的道德行为。
恶是相对于善而言,所以在佛法中也称为不善行。它首先会损害我们自身的利益,然后进一步损害他人的利益。我们起贪心或嗔心,固然会伤害到别人,但最直接的受害者却是我们自己,会使我们感到烦躁不安,乃至恐惧痛悔。
而无记是不可记别善恶性质,比如我们到外面走一走或喝口水,都属于无记的行为。无记又分有覆无记和无覆无记两种。覆为障蔽之义,能够障碍并遮蔽我们的智慧。当我们的心被烦恼遮蔽时,就像乌云遮蔽了太阳,使我们本有的清净智慧无法得以显现。所谓有覆无记,就是内心充满了烦恼,充满了贪嗔之心,但还没有付诸行动。这儿所指的是第六识,因为第七识和第八识都属于潜意识的范畴,无论是否与烦恼相应,都不会表现出来,只是对意识活动有直接的、内在的影响。所以,第八识属于无覆无记。因为第八识的活动只有五种遍行心所和其相应,既不和根本烦恼相应,也不和随烦恼相应。
尽管第八识本身不和烦恼心所相应,是八识中最单纯的,但同时又是个无辜的受害者。因为它在八识中担纲着家长的角色,要作为果报体来承担责任。曾经有人将八识和五十一心所比作一个大家庭,第八阿赖耶识作为生命的果报体,相当于一家之主;第七末那识具有我爱执藏的特点,相当于第八识的夫人;而前六识就相当于家中的儿女;至于五十一心所,则相当于众多的仆人。这一比喻非常形象,对彼此关系也形容得比较到位。如果我们有兴趣将八识和五十一心所写成通俗心理学读物,完全可以从这个角度来演绎。
人之初、性无记
中国人讲到人性,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的性恶说。但人性若为善,人类的恶行将失去心理依据;人性若为恶,道德的产生就会失去依据。事实上,人间向来都是有善有恶,具体到每个人,善人所行未必皆善,恶人所行也未必皆恶。所以说,人性应为无记才更合乎逻辑。民国年间,太虚大师的弟子唐大圆曾撰写了《唯识三字经》,开篇即为“人之初,性无记”。
关于人性的问题,我最近也在着手研究,并作了题为《人性、人心和人生》的演讲。《瑜伽师地论》对此也有着详尽的阐述,有的人生性淡泊,为薄尘人;有的人生性贪婪,为贪性人;此外,还有慈悲者、残酷者;有仁厚者、多疑者;有聪慧者、愚痴者;有宽宏大度者、心胸狭窄者;有名利之徒,也有夙根深厚之人等等,而这些特点几乎是与生俱来的。俗话说,“三岁看到老”,为什么我们可以从一个孩子身上看到他将来的发展?就是因为这种倾向是无始以来养成的,只要有活动就会表现出来。当然,我们之所以会呈现出不同的人格,不仅是业报的问题,也是人生经历和生活习惯使然,在长期熏习中形成了各自的特色。如果我们不断培养贪心所,它就会上升为内心的主宰,久而久之,成为我们人性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。而其它种子就会相应萎缩,作用也越来越微弱,即使在特殊情况下产生活动,也无法与主宰力量抗衡。我们在生活中就可以发现这样的例子,喜欢贪的人,看到什么首先就是贪心所在作用;喜欢嗔的人,看到什么首先就是嗔心所在作用。即使有时内心也会掠过一丝不安和惭愧,但根本无法阻止贪和嗔的力量。
所以说,人性虽然是无记的,但并不是没有倾向。阿赖耶识的果报体是无记的,但在无始以来的生命过程中,通过不断的熏习和积累,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性格。比如,一个善良的人看到善行就会欢喜,看到恶行就会排斥。因为在他的人性中,善已经形成了相对的稳定性,不易受到杂染的熏习。反之也是同样,对于一个邪恶的人来说,行善甚至比登天还难。因为在他的人性中,恶的种子已经主宰了他的生命,恶行已成为惯性。
其实,善恶之争也像是权利之争。在一个国家中,虽然有国王当权,但实权却往往操纵在大臣手中。开国之初,忠臣和奸臣势均力敌,谁也无法真正左右局面。可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,可能忠臣的势力越来越大,乃至能够左右国王,使国家朝好的方向发展;也可能奸臣的势力越来越大,乃至篡党夺权,使国家变得暗无天日。
我们心灵世界也是同样,第八识虽然是生命的果报体,但真正发生作用的却是第六意识。如果将第八识比作国王,那么它的地位虽然尊贵,掌握实权的却是第六意识。所以说,第六意识熏习什么样的种子,培养什么样的势力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。
九、相应心所与阿赖耶识的差别
心所和心王究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?八识共有十门,和其相应的心所是不是一样的呢?第八识为万法生起之因,它相应的心所是否也是万法之因?第八识为生命的果报体,它相应的心所是否也是生命的果报体呢?在心所例同门中,就是要回答这些问题。关于这部分内容,在《唯识三十论》中的颂文是:
“触等亦如是”
“触等”就是触、受、想、思、作意五种遍行心所,“亦如是”可理解为相似。但究竟相似到什么程度呢?世亲菩萨在此并没有交代得非常清晰,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个悬念。因而十大论师在研究过程中不免各抒己见,《成唯识论》就收集了几家不同解释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护法的观点,也代表着唯识宗正统的思想。护法论师认为心王具有十义,而心所在某些方面是相同的,在某些方面是不同的。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分别表现在哪里呢?
首先,心所和心王都属于无记,为业所感的异熟果,它的所缘和行相也和第八识一样微细难知,属于“不可知”。其次,与心王相应的有五种心所,而与心所相应的也有五种,因为五种心所生起现行之时,其余四种也会产生现行,再加上心王,合起来也正好是五种。第三,心王在三性中属于无覆无记,心所在三性中也属于无覆无记,而它的断舍之位也和心王相同,也就是说,染污心所必须到达阿罗汉果位时才会发生改变。
但心王和心所的区别在于它们的自相。如阿赖耶识被末那识执以为我,但末那识除了爱第八识的见分以外,并没有爱心所,它只爱心王。所以在自相这一点来说,心所是不具足的。再者,第八识具有持种的功能,能作为万法生起的因相,而心所却不具备持种的功能,所以也不能作为万法生起的因相。而从行相上说,心王具有了别的特点,了别是总的觉知作用,相当于心理学上的统觉,而心所不具有了别的特点,心所有自身的特征,如受以领纳为相,作意以警心为性等等。还有一点就是,心王和受心所相应,但根据唯识的思想,心所里的受与受是不能相应的,即“眼不自见,刀不自割”之理。
由此可见,八识的心所和心王既有相同之处,也有不同之处。
十、赖耶的特征
因果譬喻门是以譬喻的方式来显示八识的因缘因果,以及它的特征。在《唯识三十论》中的颂文是:
恒转如暴流
阿赖耶识究竟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着?
在神学中,生命主体是以灵魂的方式存在,而灵魂是单一的、独存的、常恒不变的识体。用佛法的话来说,它的存在是属于真常,落入了常见。
而现代心理学认为心理现象是由物质派生的,和物质一样有着新陈代谢的过程。我早年学习唯识时,也读过一些心理学方面的著述。在了解西方心理学发展的过程中,发现任何一种心理学,从结构主义、机能主义、行为主义、到精神分析及马斯洛的第三思潮,多少和佛法存在相通的地方,当然仅仅是一部分。如结构主义在阐述心理的活动特征时,也以流水来比喻意识流,和佛法所说的心理特征非常相似;精神分析所说的意识及潜意识,又和唯识所说的六识、八识有某种相似之处;而人本心理学讲到生命有不同层次的需求,欲望有不同层次的欲望,也和佛法有暗合之处。
所以,我们在学习唯识的过程中,接触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,可借助心理学的定义来解释唯识法相,对在现代社会弘扬唯识理论应该能起到推动作用。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,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阐述虽符合无常的规律,却没有看到其中更深层的缘起道理,往往又落入了断见。
刹那生灭、相似相续
佛法是以缘起来看世界,从这个角度来看,我们的心理活动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?那就是相似相续、不常不断。
在“恒转如暴流”这句颂文中,“恒转”两个字非常重要。但这儿所说的恒不是恒常不变,而是一类相续。生命洪流从无穷的过去一直延续到无尽的未来,永远没有断…
《唯识三十论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