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灭之时。正是因为一类相续,才构成了有情的生死轮回和造业受报,否则就会落入“人死如灯灭”的断见。如果生命是断灭的,那我们的生命经验就无法带到来生,今生和来生之间也就没有必然的联系。使用过电脑的人或许有这样的经验,当硬盘崩溃后,所有的文件都会丢失。我们的生命系统是不是也会出现问题呢?前面说过,阿赖耶识的系统是忠实而稳定的,所以不会出现类似的现象。当然我们也要注意维护,否则烦恼就会像病毒般侵入系统,导致一系列的精神疾病,导致整个思维系统的紊乱乃至瘫痪。
正因为生命主体是相续不断的,所以人生才有价值,我们曾经付出的所有努力才会功不唐捐。学过佛法的人都知道,家庭、财富、事业都无非是过眼云烟,甚至我们居住的地球也要经历成住坏空的过程。那么,人生的意义究竟在哪里?有多少人因为找不到人生意义而沉沦,甚至因此陷入绝望的境地。而学习佛法,就能帮助我们找到人生的价值所在,找到生命的立足之点。因为有阿赖耶识作为生命的主体,所以,事业尚未完成,来生可以继续干;学佛尚未了脱生死,来生可以继续修。虽说“轮回路险”,但只要种下善根,这善的种子就会在未来生命中继续发芽。我们做过的每件事,包括每个起心动念,都会有各自的结果,会将我们的生命带入良性或恶性的循环。世界可以变化,环境可以变化,生命形式可以变化,但我们曾经播下的种子不会消失。
“恒转”不仅有着一类相续的特点,还有着生灭变化的特点。也就是说,阿赖耶识的活动念念生灭,相似相续。“念”是佛法特有的时间单位,它的过程非常短暂,每一刹那间就包含着九十个念头。也是在这一点上,显示了第八识和灵魂的区别所在。如果它也是恒常不变的,那和灵魂也就没什么本质的不同了。
同时,第八识的存在是缘起的。前五识、第六识、第七识在活动过程中,既为自己熏下种子,也不断为阿赖耶识熏下种子。种子是无尽的,精神和思维活动也是无尽的,这又导致了阿赖耶识的无尽延续。在我们没有学习唯识之前,不可能有关于唯识的思维活动。但自从学习唯识之后,就种下了有关唯识学的种子,并或多或少地参与到思维活动中。随着我们对唯识学习的深入,就能开始以唯识的观念思考世界,久而久之,这一观念就会影响到我们的整个思维乃至生命。而这样的思维方式将在我们生命中不断延续下去,除非我们又去学习新的东西,使新的种子占据我们的大量思维空间。只有在那样的情况下,有关唯识的力量才会相应减弱。在生命延续的过程中,八识、五十一心所的活动无时不在熏习种子,而种子的延续又导致识的延续。所以说,“种子生现行,现行熏种子”正是唯识缘起法的精髓所在,整个阿赖耶缘起就涵盖其间。真正能把这两句话理解透了,也就悟到了缘起法的真谛。
“如暴流”是以流水为喻,显示阿赖耶识不常不断、相似相续的特点。江河的水时刻都在流动,但我们远远望去,似乎总是那些水。事实上,前面的水早已不是后面的水。西方哲学家赫拉克里特说:“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”,这也正是孔子所说的“逝者如斯夫,交臂非故”。
识的活动是建立在种子现行的基础上。如果能将种子的活动拍摄下来,我们就会发现,在我们说话或思维时,种子在不断地向外冒。识的自体不是固定而单一的,而是由种子的延续构成。就像一盏电灯,需要由电流产生的电磁场能流源源不断地为它提供能源才能发光,如果将电流掐断,灯也就熄灭了。虽然灯一直都在亮着,但其中的电流却不是始终如一的,而是由电子的移动产生。如果将电子比作种子,那么电流就是识的活动状态。
关于流水的比喻,在很多经典中都可以看到。如《解深密经》的“阿陀那识甚深细,一切种子如暴流,我于凡愚不开演,恐彼分别执为我。”以及《楞伽经》的“藏识海常住,境界风所动,种种诸识浪,腾跃而产生。”藏识就像大海,随着境风的变化,精神活动的波浪也随之生起。这一认识并非佛法所特有,现代的西方心理学,也同样以“意识流”的概念来阐述心理活动的特点。
唯识的时间观
唯识学还从时间的角度来建立第八识。当我们说到因果之时,必然会涉及到时间,涉及到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三世。那么,时间究竟是什么?
《中论》中有个关于时间的偈颂:“因物故有时,离物何有时,物尚无所有,云何当有时?”也就是说,时间是建立在物质的运动之上,根据物质的运动来确定年、月、日等时间概念。但物质运动本身就是缘起的假相,因而时间也是假有的。所以从中观宗的角度来说,时间是没有自性的。
但唯识学又是如何看待时间的呢?唯识学认为,在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三世中,只有现在是实有的。我们通过什么了知过去和未来的存在呢?正是通过现在。因为有过去的存在,所以生命中才会种下无尽的种子,否则现在的识从何而来?但过去已然过去,离开现在根本就找不到过去。比如说,这个物体已经存在了一万年,有自己的历史和过去,但它并没有离开现在的当下;又比如,我们可以根据树的年轮得知它的寿命,但不管它曾经存在了五百年还是一千年,也都没有离开现在的当下;再比如,所有的历史遗迹,也正是因为现在的当下还有迹可寻,我们才能以此考察或推断它们曾经的历史。我们只有根据现在的现象,才能探究过去和历史。如果离开现在,过去其实是没有实体的,也是不存在的。而未来之所以叫做未来,是因为它还不曾到来,我们只能根据现在的一切来推知它的发展。生命从过去延续到现在,并将继续一如既往地延续下去。根据由因感果的规律,我们可以假立未来的存在,但它同样不能离开现在的当下,否则未来又从何而来呢?
正因为无穷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,无尽的未来又以现在为开端,所以我们只能活在现在这个当下。而学佛修行就是要把握当下,以当下生命的改善作为起点,这也正是唯识的时间观所要告诉我们的。
十一、赖耶的伏断位次
所谓伏断,即第八识的名称将在修行中的什么位次才会舍去?关于这部分内容,在《唯识三十论》中的颂文为:
“阿罗汉位舍”
阿赖耶识之所以叫做阿赖耶识,是因为它无始以来被第七识所爱,生死相随,执著不休。从声闻乘的修行来说,这一名称要到无学位,也就是四果阿罗汉才能舍去。那么从大乘的修行来说,又相当于什么位次呢?论师们对此有三种不同的说法。
第一种是三乘无学位;第二种是三乘无学和八地以上菩萨;第三种是三乘无学和初地以上菩萨。八地是无相无功用位,无相即无漏识的现行已长时相续,有漏妄识不再生起,而无功用是指不需任何努力就可相续,所以到八地后我执不再现前。至于第三种说法,从正统的唯识思想来说是错误的。因为我执有分别我执和俱生我执,登地以后,分别我执虽已断除,俱生我执依然存在,且一直要活动到八地,在此之前阿赖耶识仍被末那识执以为我。
虽然阿赖耶识的名字在八地已舍离,但需抵达金刚道后才能舍离异熟识,从而转识成智。有漏的生命系统才能因此而彻底改变,进入《八识规矩颂》所说的“大圆无垢同时发,普照十方世界中”的境界。也就是说,大圆镜智和无垢智在金刚道后会同时产生作用。
转依是唯识宗的一个重要概念,就是将识体转变。“依”在杂染的状态下为阿赖耶识,在清净的状态下为无垢识。“转”有两种含义,一为转舍,即舍去有漏的识;一为转得,即开发无漏的识。在我们的生命系统中,包含着有漏和无漏两类种子。当有漏的妄识占据主导地位时,无漏种子根本无法发生作用,必须通过不断的闻、思、修来熏习它,同时战胜并消除有漏的种子。即使无漏种子开始发生作用后,起初的力量仍是微弱的,还要通过“种子生现行,现行熏种子”的不断熏陶,使它的力量逐渐壮大。直到金刚道后,使我们的生命系统爆发彻底的革命。
第三节 第二能变--末那识
第二能变为思量能变,这是末那识的特征,即恒审思量。末那识为八识中的第七识,和第八识一样,同属于潜意识的范畴,非意识所能了知。
世间哲学只讲到前六识,在部派佛教中,虽已出现了关于第八识的思想,但并未明确说明。既然唯识宗率先提出了第七识和第八识的概念,势必要对此进行论证。所以,关于阿赖耶识的成立,从《瑜伽师地论》、《摄大乘论》,到《成唯识论》,都展开了相关论证。
《成唯识论》是以五教十证来成立阿赖耶识。在佛法中,要论证某种思想,往往是通过教证和理证两方面进行。所谓教证,也就是依圣教量,即佛陀演说的经教。所谓理证,就是通过理论和逻辑进行论证。
第七识的提出,同样需要经过教证和理证方能成立。如果说第八识的提出主要是为了建立生命的主体,那么,第七识的提出则是为了建立凡夫的身份。凡夫和圣贤的根本区别何在?为什么我们不能成为圣贤?究其根源,就在于末那识。末那识无始以来都处于我执状态,一方面执我为中心,一方面处处着相。这一心理渊源,使有情始终处于凡夫状态而无法解脱。
关于第七识的成立,也有二教六证。其中第一种是不共无明,需要有一种相应的识为依止;第四种二定差别,即无想定和灭尽定的差别;还有无想有染证,都说明无想定中因为末那识的染污心、心所还在活动,所以注定了无想定还是属于凡夫位,无想定与灭尽定不同。以此证明第七末那识的存在。
关于末那识的内容,《成唯识论》主要是从八段十门展开说明:
一、举体出名门
第一门为举体出名门。所谓举体,就是举出思量能变的体和名称,在《唯识三十论》中的颂文是:
“次第二能变 是识名末那”
“次”是相对于初而言,初能变为…
《唯识三十论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