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唯識叁十論講記▪P1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滅之時。正是因爲一類相續,才構成了有情的生死輪回和造業受報,否則就會落入“人死如燈滅”的斷見。如果生命是斷滅的,那我們的生命經驗就無法帶到來生,今生和來生之間也就沒有必然的聯系。使用過電腦的人或許有這樣的經驗,當硬盤崩潰後,所有的文件都會丟失。我們的生命系統是不是也會出現問題呢?前面說過,阿賴耶識的系統是忠實而穩定的,所以不會出現類似的現象。當然我們也要注意維護,否則煩惱就會像病毒般侵入系統,導致一系列的精神疾病,導致整個思維系統的紊亂乃至癱瘓。

   正因爲生命主體是相續不斷的,所以人生才有價值,我們曾經付出的所有努力才會功不唐捐。學過佛法的人都知道,家庭、財富、事業都無非是過眼雲煙,甚至我們居住的地球也要經曆成住壞空的過程。那麼,人生的意義究竟在哪裏?有多少人因爲找不到人生意義而沈淪,甚至因此陷入絕望的境地。而學習佛法,就能幫助我們找到人生的價值所在,找到生命的立足之點。因爲有阿賴耶識作爲生命的主體,所以,事業尚未完成,來生可以繼續幹;學佛尚未了脫生死,來生可以繼續修。雖說“輪回路險”,但只要種下善根,這善的種子就會在未來生命中繼續發芽。我們做過的每件事,包括每個起心動念,都會有各自的結果,會將我們的生命帶入良性或惡性的循環。世界可以變化,環境可以變化,生命形式可以變化,但我們曾經播下的種子不會消失。

   “恒轉”不僅有著一類相續的特點,還有著生滅變化的特點。也就是說,阿賴耶識的活動念念生滅,相似相續。“念”是佛法特有的時間單位,它的過程非常短暫,每一刹那間就包含著九十個念頭。也是在這一點上,顯示了第八識和靈魂的區別所在。如果它也是恒常不變的,那和靈魂也就沒什麼本質的不同了。

   同時,第八識的存在是緣起的。前五識、第六識、第七識在活動過程中,既爲自己熏下種子,也不斷爲阿賴耶識熏下種子。種子是無盡的,精神和思維活動也是無盡的,這又導致了阿賴耶識的無盡延續。在我們沒有學習唯識之前,不可能有關于唯識的思維活動。但自從學習唯識之後,就種下了有關唯識學的種子,並或多或少地參與到思維活動中。隨著我們對唯識學習的深入,就能開始以唯識的觀念思考世界,久而久之,這一觀念就會影響到我們的整個思維乃至生命。而這樣的思維方式將在我們生命中不斷延續下去,除非我們又去學習新的東西,使新的種子占據我們的大量思維空間。只有在那樣的情況下,有關唯識的力量才會相應減弱。在生命延續的過程中,八識、五十一心所的活動無時不在熏習種子,而種子的延續又導致識的延續。所以說,“種子生現行,現行熏種子”正是唯識緣起法的精髓所在,整個阿賴耶緣起就涵蓋其間。真正能把這兩句話理解透了,也就悟到了緣起法的真谛。

   “如暴流”是以流水爲喻,顯示阿賴耶識不常不斷、相似相續的特點。江河的水時刻都在流動,但我們遠遠望去,似乎總是那些水。事實上,前面的水早已不是後面的水。西方哲學家赫拉克裏特說:“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”,這也正是孔子所說的“逝者如斯夫,交臂非故”。 

   識的活動是建立在種子現行的基礎上。如果能將種子的活動拍攝下來,我們就會發現,在我們說話或思維時,種子在不斷地向外冒。識的自體不是固定而單一的,而是由種子的延續構成。就像一盞電燈,需要由電流産生的電磁場能流源源不斷地爲它提供能源才能發光,如果將電流掐斷,燈也就熄滅了。雖然燈一直都在亮著,但其中的電流卻不是始終如一的,而是由電子的移動産生。如果將電子比作種子,那麼電流就是識的活動狀態。

   關于流水的比喻,在很多經典中都可以看到。如《解深密經》的“阿陀那識甚深細,一切種子如暴流,我于凡愚不開演,恐彼分別執爲我。”以及《楞伽經》的“藏識海常住,境界風所動,種種諸識浪,騰躍而産生。”藏識就像大海,隨著境風的變化,精神活動的波浪也隨之生起。這一認識並非佛法所特有,現代的西方心理學,也同樣以“意識流”的概念來闡述心理活動的特點。

   唯識的時間觀

   唯識學還從時間的角度來建立第八識。當我們說到因果之時,必然會涉及到時間,涉及到過去、現在、未來叁世。那麼,時間究竟是什麼?

   《中論》中有個關于時間的偈頌:“因物故有時,離物何有時,物尚無所有,雲何當有時?”也就是說,時間是建立在物質的運動之上,根據物質的運動來確定年、月、日等時間概念。但物質運動本身就是緣起的假相,因而時間也是假有的。所以從中觀宗的角度來說,時間是沒有自性的。

   但唯識學又是如何看待時間的呢?唯識學認爲,在過去、現在、未來叁世中,只有現在是實有的。我們通過什麼了知過去和未來的存在呢?正是通過現在。因爲有過去的存在,所以生命中才會種下無盡的種子,否則現在的識從何而來?但過去已然過去,離開現在根本就找不到過去。比如說,這個物體已經存在了一萬年,有自己的曆史和過去,但它並沒有離開現在的當下;又比如,我們可以根據樹的年輪得知它的壽命,但不管它曾經存在了五百年還是一千年,也都沒有離開現在的當下;再比如,所有的曆史遺迹,也正是因爲現在的當下還有迹可尋,我們才能以此考察或推斷它們曾經的曆史。我們只有根據現在的現象,才能探究過去和曆史。如果離開現在,過去其實是沒有實體的,也是不存在的。而未來之所以叫做未來,是因爲它還不曾到來,我們只能根據現在的一切來推知它的發展。生命從過去延續到現在,並將繼續一如既往地延續下去。根據由因感果的規律,我們可以假立未來的存在,但它同樣不能離開現在的當下,否則未來又從何而來呢?

   正因爲無窮的過去都以現在爲歸宿,無盡的未來又以現在爲開端,所以我們只能活在現在這個當下。而學佛修行就是要把握當下,以當下生命的改善作爲起點,這也正是唯識的時間觀所要告訴我們的。

  十一、賴耶的伏斷位次

   所謂伏斷,即第八識的名稱將在修行中的什麼位次才會舍去?關于這部分內容,在《唯識叁十論》中的頌文爲:

   “阿羅漢位舍”

   阿賴耶識之所以叫做阿賴耶識,是因爲它無始以來被第七識所愛,生死相隨,執著不休。從聲聞乘的修行來說,這一名稱要到無學位,也就是四果阿羅漢才能舍去。那麼從大乘的修行來說,又相當于什麼位次呢?論師們對此有叁種不同的說法。

   第一種是叁乘無學位;第二種是叁乘無學和八地以上菩薩;第叁種是叁乘無學和初地以上菩薩。八地是無相無功用位,無相即無漏識的現行已長時相續,有漏妄識不再生起,而無功用是指不需任何努力就可相續,所以到八地後我執不再現前。至于第叁種說法,從正統的唯識思想來說是錯誤的。因爲我執有分別我執和俱生我執,登地以後,分別我執雖已斷除,俱生我執依然存在,且一直要活動到八地,在此之前阿賴耶識仍被末那識執以爲我。

   雖然阿賴耶識的名字在八地已舍離,但需抵達金剛道後才能舍離異熟識,從而轉識成智。有漏的生命系統才能因此而徹底改變,進入《八識規矩頌》所說的“大圓無垢同時發,普照十方世界中”的境界。也就是說,大圓鏡智和無垢智在金剛道後會同時産生作用。

   轉依是唯識宗的一個重要概念,就是將識體轉變。“依”在雜染的狀態下爲阿賴耶識,在清淨的狀態下爲無垢識。“轉”有兩種含義,一爲轉舍,即舍去有漏的識;一爲轉得,即開發無漏的識。在我們的生命系統中,包含著有漏和無漏兩類種子。當有漏的妄識占據主導地位時,無漏種子根本無法發生作用,必須通過不斷的聞、思、修來熏習它,同時戰勝並消除有漏的種子。即使無漏種子開始發生作用後,起初的力量仍是微弱的,還要通過“種子生現行,現行熏種子”的不斷熏陶,使它的力量逐漸壯大。直到金剛道後,使我們的生命系統爆發徹底的革命。

  第叁節 第二能變--末那識

   第二能變爲思量能變,這是末那識的特征,即恒審思量。末那識爲八識中的第七識,和第八識一樣,同屬于潛意識的範疇,非意識所能了知。

   世間哲學只講到前六識,在部派佛教中,雖已出現了關于第八識的思想,但並未明確說明。既然唯識宗率先提出了第七識和第八識的概念,勢必要對此進行論證。所以,關于阿賴耶識的成立,從《瑜伽師地論》、《攝大乘論》,到《成唯識論》,都展開了相關論證。

   《成唯識論》是以五教十證來成立阿賴耶識。在佛法中,要論證某種思想,往往是通過教證和理證兩方面進行。所謂教證,也就是依聖教量,即佛陀演說的經教。所謂理證,就是通過理論和邏輯進行論證。

   第七識的提出,同樣需要經過教證和理證方能成立。如果說第八識的提出主要是爲了建立生命的主體,那麼,第七識的提出則是爲了建立凡夫的身份。凡夫和聖賢的根本區別何在?爲什麼我們不能成爲聖賢?究其根源,就在于末那識。末那識無始以來都處于我執狀態,一方面執我爲中心,一方面處處著相。這一心理淵源,使有情始終處于凡夫狀態而無法解脫。

   關于第七識的成立,也有二教六證。其中第一種是不共無明,需要有一種相應的識爲依止;第四種二定差別,即無想定和滅盡定的差別;還有無想有染證,都說明無想定中因爲末那識的染汙心、心所還在活動,所以注定了無想定還是屬于凡夫位,無想定與滅盡定不同。以此證明第七末那識的存在。

   關于末那識的內容,《成唯識論》主要是從八段十門展開說明:

  一、舉體出名門

   第一門爲舉體出名門。所謂舉體,就是舉出思量能變的體和名稱,在《唯識叁十論》中的頌文是:

   “次第二能變 是識名末那”

   “次”是相對于初而言,初能變爲…

《唯識叁十論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