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唯识三十论讲记▪P1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也就是遍行五。

   五遍行

   五种遍行心所为:“触、作意、受、想、思”。在唯识学中,对心所的阐述通常从体和用两方面进行说明。体为性,体现了心所的自体;用为业,体现了心所的作用。

   一、触心所:《成唯识论》对此的定义为“谓三和分别变异,令心心所,触境为性;受想思等,所依为业。”三和即根、尘、识,触心所就是六根、六尘、六识和合所产生的心理感觉。当根、尘、识和合之时,就产生分别和变异,这种变化促使心和心所与境界相接触,引发内心的心理活动。所以触是“令心心所,触境为性”,此为触心所的体性;同时它又引发受、想、思等心所的活动,此为触心所的业用,两者是互动的。当我们接触某个环境或某个人之后,总会对此进行分别判断,总会有喜欢和讨厌的感受,并因此产生进一步的心理活动。

   在十二缘起中,也体现了这样的一种次第:无明缘行,行缘识、识缘名色、名色缘六入,六入缘触,触缘受、受缘爱,爱缘取,取缘有。这一系列相互关系概括了心理活动的基本过程。当然,唯识所说的三和生触,比之十二缘起中的六入缘触更全面。因为十二因缘中只是突出了六入的作用,接触了就会有受,然后就有爱取有。

   对心所的分析,为我们的修行找到了一个契入点。也就是说,必须在接触境界之初就把握住自己的心念。因为受和我们的心态有关,由我们的观念和分别心所决定。如果我们能够拥有平常心,当触生起之时,内心还能保持相应的定力,而不会产生强烈的苦乐之感,不因顺境而欢喜或因逆境而悲伤,我们的心才能如如不动。反之,带着爱嗔之心、好恶之心或名利之心去接触世界,很容易引发贪嗔痴烦恼,接着引发爱取有,生死也由此展开。所以说触心所是心理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环节,在修行中对心念的把握也应从这里开始,否则就难以控制了。

   二、作意心所:作意相当于心理学上的注意,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活动。不仅学佛修行要将心专注于一处,即使日常的行住坐卧也不例外。如果心不在焉的话,就会视而不见,充耳不闻,食而不知其味。所以,作意心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:“谓能警心为性,于所缘境,引心为业。”一方面,它能使我们的心产生警觉,由此引发种子的现行。当我们面对外境时,只有在注意到外境的存在,才能引发一系列的心理活动,使种子转变为意识的状态,此为作意心所的体性。另一方面,只有作意心所产生活动时,才能将我们的心导向相应的境。否则,虽有心理活动,但心力不集中,思维也是散乱的,此为作意心所的业用。

   三、受心所:“受为领纳顺违俱非境相为性,起爱为业。”受为领纳义,当我们面对顺境、逆境或不苦不乐的境界时,内心会产生相应的情感,此为受心所的体性。所以受心所在心理学上属于情感的范畴,或是喜欢,或是讨厌,无论哪一种都是“起爱为业”。所谓爱,也就是执著。凡夫的执著无所不在,正因为这份强烈的执著,所以才会对顺境起贪心,对逆境起嗔心。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没有任何贪著,也就不会因此生起爱嗔之心,不会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烦恼,如由爱生恨或爱恨交织等等。所以“起爱为业”也包含了“起非爱为业”,此为受心所的业用。

   四、想心所:“谓于取像为性,施设种种名言为业。”取像就是表象,当我们认识境界时,脑海中会呈现出一种表象,也就是根据我们的情感、好恶及价值观所营造的境界,这是想心所的体性。我们再进一步对它安立名言,喜欢的就取个好听的名字,讨厌的就取个难听的名字,所以概念和文化就是从想心所而来,此为想心所的业用。但凡夫的想往往是妄想,有些人妄想打得精彩些;有些人妄想打得乏味些;有些人妄想打得严谨些;有些人妄想打得粗糙些,从这个角度来看,人类的文化史无非是人类的妄想史。现在的人妄想特别多,因而现在的世界也就特别复杂。为什么说世界是虚幻的?就因为世界是由妄想构成,所以充满着缺陷、痛苦和烦恼,正所谓“有漏皆苦”。

   五、思心所:“谓令心造作为性;于善品等役心为业。”当我们对世界有了相应的情感和判断之后,就会引发意志的活动,或是善或是不善,这正是思心所的体性。思心所在活动时有三个次第:审议思,决定思,动身发语思,恰与古人所说的“三思而后行”不谋而合。我们决定某项行动之前,先要进行一番考察,相当于现在的可行性研究;然后根据考察的结果决定是否采取行动;最后才能付诸实施。所以,在任何行动过程中,无论是前期决定还是后期操作,都离不开意识的参与,如果仅仅是任性而为,往往会半途而废。

   和八识相应的五种心所也是最基本的五种心所。而善心所、烦恼心所都是在特定情况下才产生活动。当我们和善心所相应时,会产生道德的行为;当善心所在行为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时,我们就会成为高尚的人。当我们和烦恼心所相应时,会产生罪恶的行为;当烦恼心所在行为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时,我们就会成为堕落的人。

  七、赖耶的情感

   关于五受相应门这部分内容,《唯识三十论》的颂文是:

   唯舍受

   也就是说,八识在五受中唯与舍受相应。其实完整的颂文应是“相应唯舍受”,“相应”在前面已经出现,用以说明心王和心所的关系,但第四段中又用来说明八识和舍受的关系。前面所说的“不可知”也是通两门,由此可见《唯识三十论》行文之简。

   受为感受,属于情感的范畴。佛法对于受心所的分析,通常分为苦受、乐受、舍受三类,也就是痛苦的感受、快乐的感受和不苦不乐的感受。此外还有五受之说,即苦受、乐受、忧受、喜受、舍受,在三受外增加了欢喜和忧愁。有的人或许不理解:苦乐和忧喜有什么区别呢?按照唯识宗的解释,苦乐偏重于生理感受,而忧喜则偏重于心理感受。因而,苦受和乐受主要是与前五识相应所产生的感受,而忧受和喜受则是与第六识相应而产生的感受。

   虽然说苦乐受偏重于生理,但单纯的生理仅仅是物质而已,并没有觉受的能力。就像一具死尸,无论你如何处置它都不会有任何感觉,所以还需要有相应的心理觉知能力。但前五识所产生的觉知能力是直接的,就像我们的手碰到火,不需要分别是不是火,自然地就会感到疼痛。而心理感受往往是因为分别而产生,如担心股票下跌,担心孩子升学,担心天灾人祸,由此而产生一系列的烦恼。事实上,痛苦和快乐往往是我们想出来的,当我们想到开心一刻,会眉飞色舞,喜不自禁;当我们陷入痛苦回忆,又会痛定思痛,痛何如哉。因此,掌握了心理活动规律的人,就比较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,也更容易使自己保持快乐的状态。

   如果说苦受和乐受是因为环境而造成,忧受和喜受是通过分别而产生。那么,舍受就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平等感受。换句话说,就是我们面对不苦不乐的环境时所形成的非忧非喜的感受。

   在五种受中,第八阿赖耶识唯与舍受相应,原因在于以下三点: 

   一、第八识的行相是不可知。如果是苦或乐的感受,那一定是可知的。因为苦乐是建立在分别顺境和逆境的基础上,而第八识的分别相当微细,行相又具有不可知的特点。

   二、第八识是有情生死的果报体。作为果报体,只能与舍受相应,不可与苦乐的感受相应,否则就会生起强烈的爱嗔之心,形成取舍的倾向,对某种境界乐意接受,对某种境界产生抗拒,从而对有情的生死流转构成障碍。

   三、第八识是第七识的所缘之境。第七识为什么会唯独将第八识执以为我?就是因为第八识一类相续,没有明显的变化。虽然它是刹那生灭的,但这种生灭极其微细,而苦受和乐受却非常强烈。

   正因为第八识具有这样的特点,所以它唯独与舍受相应。

  八、赖耶的伦理属性

   佛法从伦理角度将人类的行为分为三类:即善、恶、无记,或曰善、染、无记。那么,第八阿赖耶识又有着什么样的属性呢?《唯识三十论》对此的定义是:

   是无覆无记

   因为第八识具有以下三个特点:

   一、性唯无记:作为生命的果报体,阿赖耶识不可有善恶倾向。如果它倾向于善,不善就无从产生;如果它倾向于恶,善就无从产生,所以它必须是无记的。

   二、善染所依:阿赖耶识是善法和不善法生起的依止,如果它是善的,就无法容纳染法;如果它是染的,也就无法容纳善法。

   三、是可熏性:阿赖耶识的作用相当于储物的仓库,容受着一切法的种子。如果本身具有善恶倾向,便无法一视同仁、来者不拒。

   所以说,第八识的属性是无覆无记。

   善与恶(善、恶、无记)

   既然谈到三性,就必然涉及到这么一个问题:究竟什么是善?什么是恶?这个问题看似简单,但很多人却没有明确标准。即使学佛者,对这一问题往往也不甚了了。在《成唯识论》中,以“能益此世、他世”为善法作了定义。从我们自身而言,善的行为是贯穿始终的,不仅要使我们得到现实利益,还要使我们得到长远利益;从自他双方来说,善的行为是能够互利的,不仅使我们自身得到利益,还能使他人同时得到利益。

   佛法对善恶行为的划分,是以因缘因果为基础的。损人就是造作恶因,将给未来带来无穷的衰损;而利人就是种下善因,将给未来带来无尽的善报。所以说,损人必然损己,利他必然利己,两者是统一的。菩萨道的六度万行都是以布施为先,当我们尽自身所能帮助众生时,不仅能给众生带去利益,而这一行为本身也是在克服我们生命中的悭贪吝啬,同时为未来培植福德,积集成佛的资粮。由此可见,真正的善行正是从利他中完善自己。

   那么,我们因前世的福德招感善果,或因前世的恶业堕落恶道,这果报能否称作善恶之行呢?如果那样的话,世上有福之人皆为善,无福之人皆为恶…

《唯识三十论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