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唯识三十论讲记▪P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被认识的对象;次第缘又名等无间缘,是心法在活动过程中所展现的次第。

   心的活动具有多元和复合的特点,所以心念才会念念生灭、相似相续。以我们上课为例,我的语言反映了思维的过程,但这思维并不是单一的,如果思维也有具体的形相,那么你们就会发现在我说话时,种子在不断地、有次第地涌现出来,这就是等无间缘。等为平等,无间为一个接着一个,而前者是后者的开导依,只有前者将位置让出来,后面的才能接踵而至。就像我们说话,必然要将前一句讲完,后一句才能接上,不可能同时说出两句话来,所以前一句话是后面那句话的等无间缘,也是它的开导之因。

   在四缘中,心法是四缘生,需要因缘、次第缘、所缘缘和增上缘这四个条件才能生起;而色法是二缘生,只需因缘和增上缘这两个条件。

   在佛法中,所缘又有亲所缘缘和疏所缘缘之分。亲所缘缘是识直接认识的对象,疏所缘缘只是外在的助缘,不是由识直接认识的。如前六识在活动时,以第八阿赖耶识所变现的相分为疏所缘缘,当它在缘这一境界时,同时还会自变。所以唯识所变的特点在于“以自所变为自所缘”,用通俗的话来说,就是自作自受。眼识所缘的境界是眼识变现的,耳识所缘的境界是耳识变现的,鼻识所缘的境界是鼻识变现的,意识所缘的境界是意识变现的,阿赖耶识所缘的境界则是阿赖耶识变现的。

   《解深密经》中有这样一段话:“我说识所缘,唯识所现……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,然即此心如是生时,即有如是影像显现。”也就是说,识所缘的对象正是由识变现的。当心产生活动时,立刻就会呈现出心所缘的相分,就像我们站在镜子前,影像自然就呈现在镜子中。见分和相分的关系也是如此,镜子所呈现的影像为相分,而能够映照物体的功能为见分。当我们面对境界时,内心中会呈现出相应的影像,并将我们的认识拷贝到外境中,因而我们所缘的其实是内心呈现的境界。但从另一方面来说,外境又是由阿赖耶识变现。在亲所缘缘和疏所缘缘之间,我们所缘的是亲所缘缘,因为疏的部分我们并不知道。

   种子、根身、器界

   阿赖耶识的境界有内在和外在两类。内在的是根身和种子,即“执受”。第八识又名阿陀那识,为执持义,它不仅能够接受熏习,更具有保存的功能。阿赖耶识就像个尽职的保管员,执持着我们所有的生命经验。如果将我们阿赖耶识中的经验都展示出来,并拍成电视连续剧的话,整个世界的导演共同合作也无法完成。因为它的时间跨度是无限的,从无穷的过去一直延续到无尽的未来。

   种子以外还有根身,也就是五根。五根在唯识宗里分为两类:一是扶尘根;一是胜义根,又名净色根。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之类的外在器官属于扶尘根;而净色根则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的,要通过天眼才能看到。从唯识宗的角度来说,当我们接触并认识世界时,真正产生作用的是净色根而非扶尘根。

   总之,有情所以为有情,就是因为我们的根身由阿赖耶识所执持,并因此保持活力。一旦离开精神活动的执持,一期生命也就结束了。而我们的色身也会因此变成无情之物,或化为灰烬,或归于尘土。

   外在的境界是“处”,也就是器世界,包括山川草木及宇宙万有。宇宙间虽然包罗万象,但不外乎地、水、火、风,也不外乎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任何物质现象都是如此。所以,《唯识三十论》根据它们构成的实质称之为“处”,这也体现了本论精炼而又简约的特色。

   内境和外境的生起由亲因缘和增上缘构成。前面曾经讲到等流习气和异熟习气,其中,等流习气是八识及三性诸法生起的种子,为亲因缘;而异熟习气则是宇宙人生现象展开的推动力,为增上缘。换言之,名言种子和业种子的现行,形成了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。

   共变、不共变

   在《唯识三十论》里,又将所缘的境界分为共变和不共变两类。共变指的是我们共同感受到的,如居住的环境及气候等等;而不共变指的是唯独自己才能感受的,如我们各自的身体状况等等。共变和不共变就取决于我们的共业及不共业,由共业熏成共相的种子,由不共业熏成不共相的种子;又由共相种产生共变,由不共相种产生不共变。

   唯识学强调“以自所缘为自所变”。那么,每个人的业力不同,所见也应有所不同,为什么有些东西在我们眼中是同样的呢?比如这张桌子,你看到是桌子,我看到也是桌子,原因何在?其实,这就是共业的表现。因为共同的业力,所以我们生活在同样的地方,基本生理结构相同,观察事物的方式相同,对世界的判断就会有相似之处。同时,我们的认识还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,这也体现了一种共业。

   从唯识的角度来说,我们虽然生活在共同的世界中,同时又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。那么,个体的世界和共同的世界又是什么关系呢?佛经对此有个比喻,即“一室千灯,光光相互”。就像一个房间里有很多灯,虽互相影响却并不冲突。还有一点是我们必须明确的,唯识并非唯我。如果理解成唯我,以为“我”才是决定一切的主宰,那么当“我”死去之后,世界还会不会存在呢?所以,唯识的内涵在于,当你出现之时,你的世界就随之呈现出来,你的一切认识活动都没有离开你的认识;而当你离开之时,也只是你的世界消失了,就像房间里的千百盏灯熄灭了一盏。

   我们所缘的境界是由自己的识变现。而八识所缘的境界和能缘的行相都具有共同的特点,这就是《唯识三十论》中所说的“不可知”。之所以不可知,表现在器界上是广大无边;表现在种子和根身上是微细难知。

  六、赖耶的相应心所

   佛法对心的分析包括心和心所两部分,关于这部分内容,在《唯识三十论》中的颂文为:

   常与触、作意、受、想、思、相应

   有关心所和心王的分析,在唯识宗的论典中,阐述得最为详尽的是《百法明门论》和《瑜伽师地论》。《瑜伽师地论》的“五识身相应地”,对心法、色法有着深入的分析;而《百法明门论》,则将一切法分为五位百法,并指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,从而体现了唯识无我的道理。

   心王与心所

   心王和心所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?心王为心的主体,共八种;心所为心理活动,共五十一种。如果将心王比作国王,心所就是辅助君王完成事业臣子,心王的活动必然由心所配合完成。

   心所完整的名称为心所有法,即心王所有之法。它具备三个特点:一是恒依心起,也就是永远依赖于心王并与心王同时生起;二是和心王相应;三是系属于心王。只有具备这三个特点,才是心所有法。

   心王和心所既有主次之分,又是相辅相成的,这种相应具备了四个特点:

   一、时间平等:心王和心所为同时出现,也必然在同一时间展开活动。不是先有心王然后有心所,或先有心所然后有心王。

   二、所依平等:依主要指的是俱有依。八识的生起都有各自的俱有依,前五识以五根为俱有依;第六识以意根为俱有依;第七识以第八识为俱有依。心王和心所之所依是相同的,和五识相应的心所,同时也以五根为俱有依;和意识相应的心所,同时也以意根为俱有依。

   三、所缘平等:等为相似,也就是说心王和心所所缘的境界是相似的。八识在缘某个对象时,心王和心所也同时在缘这个对象。但心王和心所的所缘又不尽相同,心王所缘的是总相,心所所缘的是别相。唯识宗以形象的比喻说明了心王和心所的差别,就像老师和学生共同合作一件作品,老师将主体部分画好,学生则在其上涂抹颜色并刻划局部。心王和心所在缘境时,心王首先作总的了别,但进一步关注这个对象,便是作意心所的作用;而对这个对象产生欢喜或讨厌的感受,又是受心所的作用;在心中产生对象的影像并对此产生分别,则是想心所的作用。所以说,我们要完成对某个对象的认识,必须由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参与。

   四、体事平等:每个识都有自己的自体,也就是自证分。每个识在产生作用之时,心王和心所都有各自的自证分,两者的自证分是等同的。

   正因为心王和心所具备这样的关系,所以说它们是等相应。从理论上说,心王和心所有主次的分别,但在我们的内心,心王并不是总能以主人的角色出现,在很多情况下,我们的心被贪、嗔、痴烦恼占据着,甚至被它们篡夺了应有的地位。如贪心就经常成为我们内心的主人,嗔恨心也是同样,当我们的内心被贪心或嗔心主宰时,常常无法自主。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验,虽然也意识到贪心和嗔心带来的危害,却依然无法有效克服,依然对这些烦恼束手无策,这就是因为我们已经将自己的主权拱手相让了。

   心所的种类

   每个识都有相应的心所,但它们相应的心所却各不相同。心所共有五十一种,包括遍行五、别境五、善十一、根本烦恼六、随烦恼二十和不定心所四种。

   首先是遍行心所,在我们的心理活动中,有五种心所参与任何一种识的活动,遍一切时、一切性及一切处,具有普遍性。

   其次是别境心所,这类心所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生起活动。

   第三是善心所,如惭愧等心理活动,是引发善行的心理活动,也是道德产生的基础。

   第四是根本烦恼,属于生命中最根本的烦恼,也是其它烦恼产生的基础。

   第五是随烦恼,依根本烦恼而起,既是罪恶产生的心理基础,也是扰乱我们内心安宁、阻碍我们修行向善的心理因素。

   第六是不定心所,它们和恶的心理活动相应时会导致恶行,和善的心理活动相应时又会导致善行,本身不具有明确的伦理倾向。

   在这些心所中,前五识的生起共有三十四种心所和其相应;第六意识的生起有五十一种心所和其相应;第七识的生起有十八种心所和其相应;第八识的生起则有五种心所和其相应,这五种心所…

《唯识三十论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