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了義炬·緒論 二、四加行的修持

  在開始觀想之前,必先摒除外緣。然後,可以供養一尊觀想用的佛像,如金剛薩埵(Vajrasattva)像、皈依境(Refuge tree)圖等。

  修四不共加行,必須把整個身口意全部投入,不可松懈。誦祈請文時,要觀想文巾所描述的景象、思量祈禱的重要性,並依照儀依修法。在這些過程當中,必須集中注意力不可分心。

  要想完成整個修持,必須將四不共加行的每一加行都修完111,111遍。因爲在皈依中也包括111,111大禮拜,所以總數爲555,555。故這種修法通稱爲“五十萬”。

  英文本譯名訪問了叁位西藏佛教的主要上師(1),請他們開示四加行的修持方法,及其對現代佛教徒的重要性。

  卡魯仁波切、德松仁波切、創巴仁波切訪問記

  一、問:何謂四不共加行

  如何將四不共加行納入佛教修持約全部體系中

  創巴仁波切:每一種精神修練、技藝或教育體系都有前行、中間和結尾叁個附段。“四加行”藏文原義爲“序曲”,是金剛乘法門的前行。當然,金剛乘不是佛教修行的第一個階段,而是第叁階段,在它之前還有小乘和大乘。但修持金剛乘的人,必須先修四加行。

  依據傳統,修四加行需要很多准備功夫。過去,藏人在修四加行之前,必須光接受很多訓練,包括基本的止觀訓練(zhi-gnas and lhag-mthong,skt-shamtha and vipashyana),及某些大乘訓練,如正式受菩薩戒等。

  二、問:四不共加行的個別功用是什麽

  卡魯仁波切:一般說來,最先的444,444行(即皈依和大禮拜、金剛薩埵、獻曼達)是在消除業障(見第叁章注(5)及第五章注(17))和積聚二種資糧(見第一章注(10))。上師相應法讓你對你的上師産生大信心,因而受到他的加持和成就大手印(Mahamudra)。

  創巴仁波切:四不共加行是一種循序漸進的過程,每一過程都有它確定的地位。它們可以和岡波巴的四法門(Four Dharmas of Gampop)相結合。在修皈依加行時,你的心開始隨從佛法,這就是岡波巴的第一法門。你對你自己和任何事物的態度,無一不是佛法的修行。因此,聖凡之間也就沒有什麽區別了。

  開始修行時,首先你必須完全信服佛法。要信服佛法必須行大禮拜——完全降服,完成你明確的誓約。我不認爲任何人可以不行大禮拜而修金剛乘。

  當你受菩薩戒時,就等於決定要去,還買了車票,踏上行程——菩提心(bodhicitta)和菩薩道。這與岡波巴的第二法門有關,你的修行確可成功了。

  當你在修金剛薩埵加行時,已經是心服於佛法了,你必須自己淨化和進一步認識你所心服的佛法。所有不淨的,全部都要加以淨化。

  淨化之後,還有未淨的地方——純潔的人,也許還會有些傲慢和我執。在獻曼迷時,實際上是在布施一切,包括你這個純潔的人在內。你把施者和所有供品統統奉獻出來,這時侯你可以說是不存在了。

  在你修上師相應法時,心理上已准備和你的上師合而爲一了,心中也産生無限的虔敬。這與岡波巴的第叁法門有關;在修行道上,迷惑有了澄清的可能。岡波巴的第四法門——轉惑成智,等於是在接受多種灌項(abhishekas)和修習各種法門(sadhanas)。這是金剛乘修行的重心,也是最後一個不共加行。

  叁、問:除了噶舉派之外,其他的教派是否也修持四加行

  如果是的話,各派的修法有什麽不同

  卡魯仁波切:是的,所有西藏教派都修持四加行。基本上各教派的修法都一樣,只有小部份的差異,反映出各教派的旨趣不同而已。譬如,修法時所觀想的上師傳承,各教派就不同。

  皈依時,薩迦派和噶舉派都以金剛持爲根本上師,甯瑪派則爲蓮花生大士,格魯派爲釋迦牟尼佛。

  皈依時所觀想的本尊(yidams)和護法(dharm-apadas),各教派也不同。譬如,格魯派的主要護法是大威德(Vajrabhairava),噶舉派則爲瑪哈嘎拉(Mahakala, Bernagche) 。

  在觀想金剛薩埵時,有些教派比用金剛薩埵的雙身相(yab-yum form),與我們所使用的不同。甚至有些噶舉派也用此相。

  至於獻曼達,各教派的觀想都一樣,只是祈請文不同。

  各教派的上師相應法大抵相同,但祈請文稍有不同。

  德松仁波切:我自己所屬的薩迦派,修四加行的方法很接近噶舉派。不過,在發皈依願方面有一點不同。噶舉派發六願,我們則只發四願:“皈依上師、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。”此外,我們觀想金剛薩埵爲雙身相。我們一般使用七供曼達,噶舉派則使用卅七供曼達。

  其他教派修“五十萬行”,格魯派則多加修“叁十萬行”,包括1ll,111遍水花供養法(tsa-tsa)。因此,他們的四加行稱爲“八十萬”。

  四、問:其他教派也像噶舉派一樣,把四不共加行當作主要的修行嗎

  卡盧仁波切:是的,只是各教派的著重點稍有不同。

  德松仁波切:薩迦派對於四加行的強調程序,容許個人有較多的伸縮馀地。在很多情況下,在修木尊喜金剛(Hevajra)觀想之前,要修叁天的皈依。有時候,在修喜金剛觀想之前,必須預修叁天的金剛薩埵觀想。

  不過,有一點是很重要的,必須有所認識。那就是西藏的任何教派,只有極少數僧衆才有閑暇或意願去修很多的觀想,包括四加行在內。譬如,在卡魯仁波切的八邦寺裏,常住共有五、六百人,在同一時間內,只有七十人左右勤修四加行。其他人則忙於寺廟事務、背誦經典和參加許多集體灌頂儀式。

  五、問:在西方國家裏,修四加行的方式,是否與西藏不同

  西方人認爲四加行比較容易或比較難修呢

  卡魯仁波切:修四加行的方式,在西方與在西藏大抵都相同。在西藏,有人;在西方,也有人。在西藏,人有煩惱;在西方,人也有煩惱。不過,西方人似乎困難多一些,因爲他們比較會懷疑,比較不願意承認佛法的殊勝。這是由於西方人在世法上所受的教育較高的緣故。就正面而言,西方人學習佛法的速度,要此西藏人快。

  德松仁波切:修四加行,在西方應該與在西藏相同。不管怎樣,西藏人和西方人都可以做佛教徙。因爲西方人積了善業,所以修四加行的興趣和機會就此西藏人大。西方人還有一個好處,就是不會違背他們神聖的誓約,因爲他們迄今遍沒有多少誓約可以違背,這是一種增上緣。

  創巴仁波切:由於文化上的差異,西方人修四加行,應與西藏人有點不同。因爲他們對佛教的文化背景不完全熟悉,所以在修四加行的時侯,必然會遇到某些文化差距,必須予以克服。我們不可以把西藏的傳統完全都加在他們身上,而是要把基本的佛法“心要”(mind”s work)呈現給他們。

  西方人有一個缺點是:習於注意他們的身體。整個社會都建立在社會的基礎上。修四加行的西方學生,很在意他們的疼痛,而且很執著,並加以過分地渲染。

  一個很重要的不同是:西方學生必須先接受遠較西藏學生爲多的小乘和大乘訓練,以便在他們修四加行時,才知道他們在做什麼。因爲他們缺乏西藏人的文化背景,所以一接觸到四加行時,並不能立即就進入修行,他們會覺得格格不入,認爲那只是騙人的人的噱頭。對于他們的疑難,我們不能叫他們閉嘴不說,光有信仰就行。若想幫助他們解決這些疑難,我們必須訓練他們修習止觀,而且要遠比在西藏教得更徹底才行。除了這些,我看不出還有什麽特別的差異。

  六、問:在修四不共加行之前,應該先學習和修持什麽

  卡魯仁波切:在修四加行之前,除了要受一些金剛乘的灌頂以外,他還應該正式發願皈依上師。至於灌頂,最好受金剛薩埵灌頂。

  在修四不共加行之前,必須先研究“使心轉向佛法的四種思維”(見第一章)。他也應該盡力研究四不共加行的意義,並請上師指導終持的方法。

  德松仁波切:在修四不共加行之前,應該先修“使心轉向佛法的四種思維”。假如他仔細思考慮這四種思維,而且學者去認識它們的意義,他的修持就會很有效、很有成果;否則,那只是胡謅而已。總之,誠如佛陀所說的:“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。”一個人開始調心淨意之前,必須先了解人身難得、苦空無常等原理。這些將構成修行的堅固基礎。

  創巴仁波切:就像我前面所說的,一個人在修四加行之前,必須先接受止觀的徹底訓練。此外,他必須熟悉基本的佛教教義,如四聖谛、六度和五蘊,然後在他因修四加行而接觸到金剛乘的時侯,才不會覺得陌生。

  七、問:什麽樣的人應該修四加行

  卡魯仁波切:不管他是出家人、在家人、受過教育、未曾受遇教育、男性、女性,什麽樣的人都可以修四加行。想修四加行的人,只需要具備下列幾個條件:他一定要對輪回産生厭離心,而且深切體會到輪回必有的痛苦;他一定要欣羨圓覺成佛的殊勝。

  此外,自己覺得很難産生悲心和了解空義的人,也應該修四加行。因爲缺乏悲心和無法了解空義的人,表示他業障還很多。消除業障的最好方法,就是修四不共加行。

  德松仁波切:修四加行最主要的先決條件是信仰和信心。經上說:“諸法因緣生”。這句話特別適用於信仰和信心之類的現象。一個沒有信仰的人若想修法,就好像是在種植無芽敗種一樣。沒有信仰的人,首先就不會對修四加行發生興趣。那使他修了,也不會有多大的好處。

  一個人只要有信仰,則其他因素如年齡、性別、出家或在家,都變成不重要了。但一般說來,四加行最好是由受過戒的僧尼或受過五戒的在家衆來修。但只要授受任何金剛乘灌項,即使是居士也算是優婆塞(upasaka) 。

  創巴仁波切:這無關緊要。什麽人都可以修四加行。一個人一旦修止觀,他的人格就開始轉化。在他因修四加行而成爲金剛乘的行者時,他不再是某一“種”人…

《了義炬·緒論 二、四加行的修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✿ 继续阅读 ▪ 了義炬·祈請文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