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了义炬·绪论 二、四加行的修持

  在开始观想之前,必先摒除外缘。然後,可以供养一尊观想用的佛像,如金刚萨埵(Vajrasattva)像、皈依境(Refuge tree)图等。

  修四不共加行,必须把整个身口意全部投入,不可松懈。诵祈请文时,要观想文巾所描述的景象、思量祈祷的重要性,并依照仪依修法。在这些过程当中,必须集中注意力不可分心。

  要想完成整个修持,必须将四不共加行的每一加行都修完111,111遍。因为在皈依中也包括111,111大礼拜,所以总数为555,555。故这种修法通称为“五十万”。

  英文本译名访问了三位西藏佛教的主要上师(1),请他们开示四加行的修持方法,及其对现代佛教徒的重要性。

  卡鲁仁波切、德松仁波切、创巴仁波切访问记

  一、问:何谓四不共加行

  如何将四不共加行纳入佛教修持约全部体系中

  创巴仁波切:每一种精神修练、技艺或教育体系都有前行、中间和结尾三个附段。“四加行”藏文原义为“序曲”,是金刚乘法门的前行。当然,金刚乘不是佛教修行的第一个阶段,而是第三阶段,在它之前还有小乘和大乘。但修持金刚乘的人,必须先修四加行。

  依据传统,修四加行需要很多准备功夫。过去,藏人在修四加行之前,必须光接受很多训练,包括基本的止观训练(zhi-gnas and lhag-mthong,skt-shamtha and vipashyana),及某些大乘训练,如正式受菩萨戒等。

  二、问:四不共加行的个别功用是什麽

  卡鲁仁波切:一般说来,最先的444,444行(即皈依和大礼拜、金刚萨埵、献曼达)是在消除业障(见第三章注(5)及第五章注(17))和积聚二种资粮(见第一章注(10))。上师相应法让你对你的上师产生大信心,因而受到他的加持和成就大手印(Mahamudra)。

  创巴仁波切:四不共加行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,每一过程都有它确定的地位。它们可以和冈波巴的四法门(Four Dharmas of Gampop)相结合。在修皈依加行时,你的心开始随从佛法,这就是冈波巴的第一法门。你对你自己和任何事物的态度,无一不是佛法的修行。因此,圣凡之间也就没有什麽区别了。

  开始修行时,首先你必须完全信服佛法。要信服佛法必须行大礼拜——完全降服,完成你明确的誓约。我不认为任何人可以不行大礼拜而修金刚乘。

  当你受菩萨戒时,就等於决定要去,还买了车票,踏上行程——菩提心(bodhicitta)和菩萨道。这与冈波巴的第二法门有关,你的修行确可成功了。

  当你在修金刚萨埵加行时,已经是心服於佛法了,你必须自己净化和进一步认识你所心服的佛法。所有不净的,全部都要加以净化。

  净化之後,还有未净的地方——纯洁的人,也许还会有些傲慢和我执。在献曼迷时,实际上是在布施一切,包括你这个纯洁的人在内。你把施者和所有供品统统奉献出来,这时侯你可以说是不存在了。

  在你修上师相应法时,心理上已准备和你的上师合而为一了,心中也产生无限的虔敬。这与冈波巴的第三法门有关;在修行道上,迷惑有了澄清的可能。冈波巴的第四法门——转惑成智,等於是在接受多种灌项(abhishekas)和修习各种法门(sadhanas)。这是金刚乘修行的重心,也是最後一个不共加行。

  三、问:除了噶举派之外,其他的教派是否也修持四加行

  如果是的话,各派的修法有什麽不同

  卡鲁仁波切:是的,所有西藏教派都修持四加行。基本上各教派的修法都一样,只有小部份的差异,反映出各教派的旨趣不同而已。譬如,修法时所观想的上师传承,各教派就不同。

  皈依时,萨迦派和噶举派都以金刚持为根本上师,宁玛派则为莲花生大士,格鲁派为释迦牟尼佛。

  皈依时所观想的本尊(yidams)和护法(dharm-apadas),各教派也不同。譬如,格鲁派的主要护法是大威德(Vajrabhairava),噶举派则为玛哈嘎拉(Mahakala, Bernagche) 。

  在观想金刚萨埵时,有些教派比用金刚萨埵的双身相(yab-yum form),与我们所使用的不同。甚至有些噶举派也用此相。

  至於献曼达,各教派的观想都一样,只是祈请文不同。

  各教派的上师相应法大抵相同,但祈请文稍有不同。

  德松仁波切:我自己所属的萨迦派,修四加行的方法很接近噶举派。不过,在发皈依愿方面有一点不同。噶举派发六愿,我们则只发四愿:“皈依上师、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。”此外,我们观想金刚萨埵为双身相。我们一般使用七供曼达,噶举派则使用卅七供曼达。

  其他教派修“五十万行”,格鲁派则多加修“三十万行”,包括1ll,111遍水花供养法(tsa-tsa)。因此,他们的四加行称为“八十万”。

  四、问:其他教派也像噶举派一样,把四不共加行当作主要的修行吗

  卡卢仁波切:是的,只是各教派的着重点稍有不同。

  德松仁波切:萨迦派对於四加行的强调程序,容许个人有较多的伸缩馀地。在很多情况下,在修木尊喜金刚(Hevajra)观想之前,要修三天的皈依。有时候,在修喜金刚观想之前,必须预修三天的金刚萨埵观想。

  不过,有一点是很重要的,必须有所认识。那就是西藏的任何教派,只有极少数僧众才有闲暇或意愿去修很多的观想,包括四加行在内。譬如,在卡鲁仁波切的八邦寺里,常住共有五、六百人,在同一时间内,只有七十人左右勤修四加行。其他人则忙於寺庙事务、背诵经典和参加许多集体灌顶仪式。

  五、问:在西方国家里,修四加行的方式,是否与西藏不同

  西方人认为四加行比较容易或比较难修呢

  卡鲁仁波切:修四加行的方式,在西方与在西藏大抵都相同。在西藏,有人;在西方,也有人。在西藏,人有烦恼;在西方,人也有烦恼。不过,西方人似乎困难多一些,因为他们比较会怀疑,比较不愿意承认佛法的殊胜。这是由於西方人在世法上所受的教育较高的缘故。就正面而言,西方人学习佛法的速度,要此西藏人快。

  德松仁波切:修四加行,在西方应该与在西藏相同。不管怎样,西藏人和西方人都可以做佛教徙。因为西方人积了善业,所以修四加行的兴趣和机会就此西藏人大。西方人还有一个好处,就是不会违背他们神圣的誓约,因为他们迄今遍没有多少誓约可以违背,这是一种增上缘。

  创巴仁波切:由於文化上的差异,西方人修四加行,应与西藏人有点不同。因为他们对佛教的文化背景不完全熟悉,所以在修四加行的时侯,必然会遇到某些文化差距,必须予以克服。我们不可以把西藏的传统完全都加在他们身上,而是要把基本的佛法“心要”(mind”s work)呈现给他们。

  西方人有一个缺点是:习於注意他们的身体。整个社会都建立在社会的基础上。修四加行的西方学生,很在意他们的疼痛,而且很执著,并加以过分地渲染。

  一个很重要的不同是:西方学生必须先接受远较西藏学生为多的小乘和大乘训练,以便在他们修四加行时,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。因为他们缺乏西藏人的文化背景,所以一接触到四加行时,并不能立即就进入修行,他们会觉得格格不入,认为那只是骗人的人的噱头。对于他们的疑难,我们不能叫他们闭嘴不说,光有信仰就行。若想帮助他们解决这些疑难,我们必须训练他们修习止观,而且要远比在西藏教得更彻底才行。除了这些,我看不出还有什麽特别的差异。

  六、问:在修四不共加行之前,应该先学习和修持什麽

  卡鲁仁波切:在修四加行之前,除了要受一些金刚乘的灌顶以外,他还应该正式发愿皈依上师。至於灌顶,最好受金刚萨埵灌顶。

  在修四不共加行之前,必须先研究“使心转向佛法的四种思维”(见第一章)。他也应该尽力研究四不共加行的意义,并请上师指导终持的方法。

  德松仁波切:在修四不共加行之前,应该先修“使心转向佛法的四种思维”。假如他仔细思考虑这四种思维,而且学者去认识它们的意义,他的修持就会很有效、很有成果;否则,那只是胡诌而已。总之,诚如佛陀所说的: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。”一个人开始调心净意之前,必须先了解人身难得、苦空无常等原理。这些将构成修行的坚固基础。

  创巴仁波切:就像我前面所说的,一个人在修四加行之前,必须先接受止观的彻底训练。此外,他必须熟悉基本的佛教教义,如四圣谛、六度和五蕴,然後在他因修四加行而接触到金刚乘的时侯,才不会觉得陌生。

  七、问:什麽样的人应该修四加行

  卡鲁仁波切:不管他是出家人、在家人、受过教育、未曾受遇教育、男性、女性,什麽样的人都可以修四加行。想修四加行的人,只需要具备下列几个条件:他一定要对轮回产生厌离心,而且深切体会到轮回必有的痛苦;他一定要欣羡圆觉成佛的殊胜。

  此外,自己觉得很难产生悲心和了解空义的人,也应该修四加行。因为缺乏悲心和无法了解空义的人,表示他业障还很多。消除业障的最好方法,就是修四不共加行。

  德松仁波切:修四加行最主要的先决条件是信仰和信心。经上说:“诸法因缘生”。这句话特别适用於信仰和信心之类的现象。一个没有信仰的人若想修法,就好像是在种植无芽败种一样。没有信仰的人,首先就不会对修四加行发生兴趣。那使他修了,也不会有多大的好处。

  一个人只要有信仰,则其他因素如年龄、性别、出家或在家,都变成不重要了。但一般说来,四加行最好是由受过戒的僧尼或受过五戒的在家众来修。但只要授受任何金刚乘灌项,即使是居士也算是优婆塞(upasaka) 。

  创巴仁波切:这无关紧要。什麽人都可以修四加行。一个人一旦修止观,他的人格就开始转化。在他因修四加行而成为金刚乘的行者时,他不再是某一“种”人…

《了义炬·绪论 二、四加行的修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✿ 继续阅读 ▪ 了义炬·祈请文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