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了,尤其是——他已经就在那儿了。
八、问:上师在指导弟子修四加行之前、之时和之後,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
上师和弟子的关系有什麽性质
卡鲁仁波切:一个人在修四加行之前,需要上师指导他修行的方法。
在修行的过程中,假如他对修行了解得很清楚,他就不再需要上师的指导了。假如他遇到严重的障碍,就必须依赖上师的指引。假如有小障碍发生,就应该知道这些都只不过是前业的果,应试若自行解决。假如障礙很重,也不该气馁,应暂停修习,愉快地期待重新修行。
在他修完四加行之後,必须仰赖上师进一步的教导,包括本尊观想等闭示。
德松仁波切:谈到上师的角色,有一句话说:“弟子所产生的一切殊胜,都来自他的上师。”
在修四加行之前,他需要上师教专他修行。
在修四加行时,他需要继续依赖上师迎一步解释每一种行加的意义和利益。
在修完四加行之後,他需要上师教导他下一步骤的大手印修法。
在你开悟之前,你的整个宗教生涯都依赖着上师。所有大菩萨都有上师坐在他们的头冠上,如观音菩萨项上有阿弥陀佛,这个事实显示就是菩萨也依赖他们的上师。上师代表你神圣的誓约,那就是在你真正开悟之前,心中永远把开悟放在第一位。
创巴仁波切:金刚乘弟子必须认识“金刚上师”(vajramaster)或根本上师的意义。在佛教三乘中,师父的角色各不相同。在小乘里,师父是一位长者或智者。在大乘里,他是善知识。在金刚乘里,他是主人(几乎是独裁者),教导我们怎麽做。师徒的关系,必须很强、很肯定、很直接、很虔敬。
当你修四加行时,你的大礼拜是对着你的上师,视他为金刚持。假如你和上师的关系不很强,这种修行就变成很微弱。
在这些修行中,金刚持有二层意义。第一、他是佛的法身,位於传承之首(即皈依境之顶)。第二、他就是移植到你根本上师的上述观念。因此,你的根本上师就是佛,其意义不只是乔达摩化身佛,而且是金刚持法身佛。所以,把你的根本上师观想成金刚持,就等於是信赖和信仰他。
有人说,上师的身是僧,他的言语是法,他的心是佛。佛有化身、报身和法身三个层面。所以上师佛也就包含了化、报、法三身。
在上师和弟子的关系中,最重要的是三昧耶誓约(samaya-bond,dam-tsching),也就是在你开始修金刚乘的时侯,你和你上师之间就建立了誓约。虽然你或许还没有接受他的任何灌顶,但只要你把他当作你的金刚乘上师,就已经算是定了誓从,上师和弟子的关系也就绝对建立了,三昧耶誓约是不能马马虎虎的。
你必须誓从上师和他的教导;这可以指导你的生活。假如没有那种誓从,你也许会任意照你自己的意思去解释佛法、杜撰佛法,得不到上师的开示。因此,这里所说的誓从,其意义为对上师的整个降服。你再也不会任意杜撰佛法了。
誓从是让你接受纯净的教导,不因自我的影响而变质。誓从保持佛法的清净、纯洁和可行性,使得真实的佛法、最纯洁的佛法,对你产生益处。也许上师是纯洁的、也许佛法也是纯洁的,但假如你没有相当的誓从,你把你自己的一部份意见掺入佛法之中,结果还是没有收到纯洁的东西。这就好像用脏杯子喝东西一样。
假如修四加行而没有上师的指导,可能会一无所获,徒然增加迷惑。这只是浪费时间而已。
九、问:大手印传承对修四加行的人,有什麽重要性
创巴仁波切:传承对修行人是很重要的。传承中的每一位上师,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。他们对噶举派丰富的傅统,都做了很大的贡献。每位上师的一生,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典范。每人都把他的经验留下来给我们。
传承显示给我们“即使是弟子也可以做得到!”它使我们知道上师所传的法,不只是代表一世,也代表很多世的工作。每一位上师都牺牲很多,吃过极大的苦,最后才开悟的。归属於这个传承,使我们获得很富有而且充满开悟的资产。成为这个家庭的一份子,给予我们极大的鼓励和信心。我们了解到我们现在所接受的法,是来自所有上师。
传承也使我们能将自己置於某种地理之中。我们已经遇到一位为我们打开一切的人——就像倾盆大雨降在我们身上。
十、问:应用在四加行修习中的身口意技巧有什麽意义
创巴仁波切:大礼拜原本来自印度传统,是对比你地位高的人所作的一种尊敬姿势。大礼拜的观念,是你已经发现绝对值得你完全开诚布公的人。因此,你五体投地,把你的前额触及他的脚。然后,你还要做“九层大礼拜”,也就是把你身上的九个关节完全投在地上。那就是大礼拜的最终极观念,精细而肯定;你的身体确实是在做些事了。
在献曼达之中,你是把你的财富和你自己同时奉献出来。因为你能在地上走路,所以你感到高兴,就某种意义而言,你觉得整个地球是你的,你以一堆堆供米代表你施舍了一切。
以米堆所代表的须弥山、四大部洲等,都是印度神话中的传统宇宙。这纯粹是一种文化现象,当时的宇宙观就是那种样子。如果是现在,我们也许要以太阳系为供了。基本的观念是,你正把你所居住的世界、工作和感受拿来布施,也就是供养任何有价值的东西。
地理仍然是一个有待讨论的问题。我希望有一天佛教领袖能召开一项会议,共同讨论地理方面的问题,并获得某种结论。
修四加行时,我们虽然是在念诵祈请文,其实是在说祈请文。在日常生活中,当我们全神贯注於自己的时候,常常会自己对自己说话。同样地,修四加行时,你实也是在“说”祈请文,使它变得更坚固、更扎实——实实在在的事情发生了。
在修四加行时所念的咒,并不舆高层次的修持法(Sadhana Practices)所念的咒一样。这儿,它仍然只是一种过程,而不是金刚乘中比较高层次的真言。譬如,金刚萨埵咒是一种有净化作用的咒,共有一百个字,包含了代表一百个寂静及忿怒尊的种子字(bijas)。这些咒用某种方式说出来,可以激发本质纯净的要素。但就某种意义而言,这仍然只是咒的肤浅使用而已。
观想是修每一加行时都要使用的心理技巧,大多数人都认为很难。在金刚乘中,观想称为生起次第的禅修( Kyerim, the Developing Stage of Meditation ) 。它与我们一般所想像的“观”稍有不同。一般说来,我们都把观想当作是白日梦。在这里所说的观想,则是接受本尊的全部态度,在心中实际看到它,而不是作白日梦。这需要先期训练——最基本的,是打坐的训练,也就是止观(shamatha and vipashyana,tfanquility and insight meditation)。即使是接受过止观训练的人,观想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。你必项先研究化身的教法,而不是一下子就去探讨法身。同样的道理,你必须先调身,然後再去调心。否则,一定困难重重。
传统上,当学生在修四加行的过程中,上师也会教他们某些无形的禅修,这些禅修与大手印原理有比校密切的关系,那就是圆满次第的观念(Dzog-rim,the Fulfillment Stage of meditation),上师经常都很重视。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,缺一不可;观想和无形的禅修也不可偏废。不这样子,整个修行就好像只是以手比划,而不是真正在做。当然,无形的禅修也有不同的层次。开始时,通常是借用小乘的止观修行,然後也许会因此产生大手印经验的曙光。那似乎是很重要的。意思就是说,不要只是信赖修行的技巧末节,而是要信赖隐藏在背後的意义。那是看不见的、无形的——我不知道你怎么称呼它。只要有过几道曙光显现,一些不可理解的也就会理解了。那必定会发生。在传统上这些事都发生过,我自身也发生过。
圆满次第是一个总的名称,它有不同的层次。从小乘的观点看,它是止观。从大乘的观点看,它是慈氏禅定(Maitri bhavana)之类。从金刚乘的观点看,它的终极就是大手印。但假如你没有前行的训练,你是不可能突然获得的。这就是为什么基本的止观训练很重要的道理。
圆满次第傅统上是由上师传给弟子的。甚至在论著中,也不加以讨论。用现代的话说,那就是公司的政策。木书也是这个样子。本书是很基本的、很直接的,是作者费了很多心思才写成的。人们能够读它是一件好事。可是,我觉得人们千万不可以拿起这本书,没有上师指导就盲修瞎练。我们必须采取某些措施来保护教法,以使它们能适当地展现出来。对这一点我很关切,我想护法神将会支持我,他们总是这样的。
十一、问:四加行应该在什麽环境中修持
卡鲁仁波切:理想的修行环境是要与外界完全隔绝。没有外界的干扰,可以使修行事半功倍。假如这种环境不可得,那麽与别人生活在一起、从事其他的活动、探视朋友等也不错。在那种情况下,每天至少要修一到四个小时,修法时绝对禁止和别人讲话,也不可以和别人有任何方式的来往。
德松仁波切:在佛教传统里,特别强调修法时不可参与世俗活动。一个人在独居时,可以把全部精力贯注於修法上。“身和口能远离世俗活动,然後惹可以得到清净。”闭关修法是最好的方式。不过,即使在干扰很多的家里修法,也是很好的事。
创巴仁波切:人们往往很难决定,是共修好呢
还是独修法
一般说来,金刚乘修行必须共修。金刚乘比小乘和大乘还重视僧伽。在金刚乘里,金刚僧伽的观念,是很重要而且很必须的。事实上,人们既可以共修也可以独修四加行。其差别并不很大。主要的是你不能期望理想的环境,世界上没有道麽好的事,尤其是理想的环境。人们不能整年不工作,他们还有家眷。当然,在西藏的寺院里,我们有闭关中心,我们常常在一起共修。为了配合此地的环境(中译者按:指在美国),我叫我的一些学生…
《了义炬·绪论 二、四加行的修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