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了義炬·緒論 一、敘述和背景

  英文本“了義炬”(The Torch of Certainty)是一部加注的譯本,藏文原書(Nges-don sgron-me)作者是姜貢康著仁波切(Jamgon Kongtrul Rinpoche,1813-99),內容包括“四加行”的修行開示和理論闡釋,四加行就是西藏佛教噶舉派最基礎的修持法門。

  “了義炬”是一部論著,注解第九世Gmb妄去多傑(Wo-ngchug DQrje)所著的“根本”法本(“root”text)簡軌“俱生契合導引”(Lhancig skyes-skyes-sbyor khrid)。依據德松仁波切(Deshung Rinpoche)的說法,後者是第九世Gmb叁本同性質著作中最簡短的一本,最長的一本是“法身直指(Chos-Sku mdzub-tshugs),長度居中的是“了義海”(Nges-don rgya-mtsho) 。

  藏文本“了義炬”的最後一節,介紹大手印(Mahamudra)的教理和修行開示。這一節在英文本中並末譯出。

  在整本書中,姜貢康著都是以半白話的文體寫出,他運用不規則的藏文拼字、文法和句型,這是在“古典”西藏著作如岡波巴(Gampopa)的“解脫莊嚴寶論”(Jewel Ornament of Liberation)中,所看不到的。

  卡盧仁波切(Kalu Rinpoche)認爲,“了義炬”是噶瑪噶舉派對修行所做的通俗閉示(thun-mong-gi gdams-ngag)。

  “了義炬”並不是供人在實際修法時讀誦的法本,而是根據需要在修法之前或在修法各座之間研讀的。第九世Gmb的“浪遊聖道之車”(”phags-lam bgrod-pa”i shing-rta),才是在修法各座中高聾誦念的祈請文,但並未收納在這本書內。

  在我們敘述修行方法之前,讓我們對西藏佛教敦派的住質、噶瑪噶舉傳承和姜貢康著的生平作一簡單說明,將是有幫助的。

  西藏佛教教派的性質

  在西藏佛教中,一個教派的成立,是依據幾個因素來認定的。依西藏上師的說法,最重要的第一個因素就是“傳承”(lin-eage)。一個教派的中心傳承(central lineage),包括上師的延續,從釋迦牟尼佛開始,經過印度諸大師,以至於當代西藏諸上師,他們以口頭和文字傳遞教義。在主要教派中,也有各種特殊傳承,傳遞該教派特別強調的修行開示。這些特殊傳承只構成中心傳承的一部份而已。

  第二個因素,就是這些傳承上師所開示的口頭和文字教義。包括權威性的印度和西藏論典(shung,zhung)、注解、法本和儀軌。

  一個教派也可以依共特殊的修行方式來認定。例如,特別強調禅定的噶舉派(白派),一般稱之爲禅修的傳統(meditativetradition,sgrub-brgyud);噶當(Kadampa)或格魯(Gelugpa)派(黃派),則爲心智修練的傳統(tradition of intellectualdiscipline, blo-sbyong-brgyud) 。

  另一個用以辨別教派特性的方法,是僧尼居住、研究和修行所在的寺院團體。一座寺院通常就是該教派的行政中心,也是他們的典範。西藏的四個主要教派中,每一個教派都有幾十座寺院,其他小支派似乎只有一或二座寺院。

  最後,一個教派還要依其精神領袖來辨別,他往往是一位高階層的轉世活佛(tulku)。

  噶舉派

  雖然早在西元第六世紀,西藏就有佛教,但四大教派——甯瑪(紅派)、薩迦(花派)、後來並入格魯(黃派)的噶當和噶舉(白派),卻一直要到第十一世紀才出現。

  噶舉的傳承始於金剛持佛(Buddha Vajradhara或名多傑羌(Dorje Chang),他是無上圓覺的象徵。金剛持與釋迦牟尼佛不同,他不是一位曆史上的“化身”佛,而是許多無所不在的覺者(法身佛)之一,不停地加持衆生。所有噶舉派弟子都要把他們的上師觀想成金剛持,以接近佛,並圓成上師與弟子之間的關系。

  噶舉傳承的第二位祖師是印度的大成就者(Mahasiddha)谛洛巴(Tilopa,988-l096)。他藉禅觀和其他殊勝的方法,直接從金剛持接受開示。

  第叁位祖師是印度的那諾巴(Naropa,1016-11OO),他是經過谛洛巴用長期苦難折磨考驗過的弟子。

  從谛洛巴和那諾巴産生了噶舉派特有的禅修法:那諾巴六瑜鉚法(the Six Yogas of Naropa,Na-ro”i chos-drug)和大手印(Mahamudra,Phyag-rgya-chen-po)。

  噶舉派的最初二個支派,起於那諾巴的二位西藏弟子。第一位是瑜珈行者衮波(Khyungpo,the yogin,1OO2-64),他創立香巴噶舉(Shangpa Kagyud);第二位是大譯師瑪爾巴(Marpa,the translator,1012-96),他創立達波噶舉(DagpoKagyud)。我們將只介紹後者。

  瑪爾巴是一位在家人,他向道心切,不惜花費巨資曆盡艱難地前往印度求法,前後共達叁次。每次他都得到重要的口訣和法本。他和那諾巴的重大會合(這是谛洛巴曾經預言的),激使他成爲金剛乘在西藏的主要宏揚者。

  瑪爾巴把那諾巴的開示再傳給幾位弟子。最著名的是密勒日巴(Milarepa,1052-1135)。密勒日巴早年曾使用過破壞性的役魔巫術(譯按:那黑教),爲了贖罪,他必須對表面上似乎是很殘酷無理的上師,做幾年痛苦而令人心碎的勞役。每當密勒日巴開始絕望時,瑪爾巴就給他一點希望的暗示。因此,密勒日巴堅持了好幾年。最後,終於求得他所企盼的口訣,他終生一個人苦修,寫作著名的歌集和教理。

  密勒日巴最有名的弟子是岡波巴(Gampopa),又名達波拉傑(Dagpo Lharje,1079-1153)。他創建了許多寺院,包括達波寺(Dagpo)在內,噶舉派的一個支派也就以達波爲名。岡波巴先接受噶當派教義和戒律的徹底訓練之後,才成爲密勒日巴的弟子。密勒曰巴把傳自谛洛巴、那諾巴和瑪爾巴的修行方法都教給他。岡波巴“……殊勝地融合了噶當派的教理和大手印的經驗,兩個支流終於合而爲一。”直到今天,噶舉派的作家仍然大量引用岡波巴的巨著。

  岡波巴的四位大弟子,創立了達波噶舉的支派,這就是一般所說的“四大”傳承和“八小”傳承。

  “四大”傳承是由岡波巴四位親傳弟子所創立的。

  (一)噶瑪噶舉(Karma Kagyud),由杜松欽巴(Dusum Khyenpa,1110-1193)創立。

  (二)拔戎噶舉(Baram Kagyud),由拔戎巴違摩妄去(Barampa Dharma Wongchug,約11OO年左右)創立。

  (叁)蔡巴噶舉(Tshalpa Kagyud),由宗著巴(Tsondragpa,1123-94)創立。

  (四)帕木噶舉(Phamo Kagyud),由帕木竹巴(Phamo-drupa,1110-70)創立。

  “八小”傳承是由帕木竹巴的弟子們所創立。

  (1)止貢噶舉(Drikhung Kagyud)。

  (2)達垅噶舉(Talung Kagyud)。

  (3)綽浦噶舉(Tropu Kagyud)。

  (4)竹巴噶舉(Drugpa Kagyud)或托竹(Tod-drug)及其支派:

  (5)下竹巴 (May-drug) 。

  (6)中竹巴 (Bar-drug) 。

  (7)南竹巴(Bar-ra)。

  (8)上竹巴 (Lho-drug) 。

  從它們在第十二、叁世紀出現開始,直到中共於一九五九年占據西藏爲止,這些支派一直都活躍於整個西藏。某些教派,尤其是噶瑪噶舉和竹巴噶舉,目前在印度、尼泊爾、不丹、錫金和蘇格蘭都有道場。最近十年出現在歐洲和北美洲的西藏佛教中心,大部份是由創巴仁波切和卡盧仁波切二位(1)噶瑪噶舉派上師所建立的。

  噶瑪噶舉派

  噶瑪噶舉派是由第一世DB法王(Gmb)杜松欽巴所創立的。DB法王是噶瑪噶舉派的最高活佛和精神領袖。卡盧仁波切說,DB法王也是所有噶舉支派的最高精神權威。因此,他主持重要的儀式,並負責鑒定和印證所有重要的噶舉派轉世活佛。

  噶瑪噶舉的弟子認爲,DB法王在宗教上的地位,與格魯派的領袖DL喇嘛相等。兩者都是大悲觀世音菩薩的化身。而且,兩者都被稱爲“如意寶”(Wish-fulfilling gem,yid-bzhin nor-bu)。但,不像DL喇嘛,DB法王與西藏政府並無正式關系;也就是說,他不是另一位西藏統治者松贊岡波(Songtsen Gampo)的化身,所以他不是西藏的象徵。

  雖然,DB法王的主道場(official seat)是在西藏中部的族普寺(Tshurpu),但是,曆代DB法王大都降生在西藏東部的康(Kham)地。目前,DB法王的主道場是在錫金的隆德寺(Rumtek) 。

  在精神和政治方面,DB法王對康地的影響極大。許多DB法王都會輿中國維持外交關系,並受中國皇帝的冊封。

  DB法王被稱爲“戴黑冠者”(Wearer of the Black Hat)。這頂黑色金剛寶冠就像教主的寶冠一樣,是精神權威的象徵。原始的黑冠,據說是用十萬個空行母(dakinis)的短發編織而成,然後呈獻給桂松欽巴第一世DB法王。

  卡盧仁波叨說,這頂黑冠,非有大功德者是看不見的。明成祖賜贈第五世DB法王德新謝巴(Deshin Shegpa,1384-14…

《了義炬·緒論 一、敘述和背景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