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文本“了义炬”(The Torch of Certainty)是一部加注的译本,藏文原书(Nges-don sgron-me)作者是姜贡康着仁波切(Jamgon Kongtrul Rinpoche,1813-99),内容包括“四加行”的修行开示和理论阐释,四加行就是西藏佛教噶举派最基础的修持法门。
“了义炬”是一部论著,注解第九世Gmb妄去多杰(Wo-ngchug DQrje)所著的“根本”法本(“root”text)简轨“俱生契合导引”(Lhancig skyes-skyes-sbyor khrid)。依据德松仁波切(Deshung Rinpoche)的说法,後者是第九世Gmb三本同性质著作中最简短的一本,最长的一本是“法身直指(Chos-Sku mdzub-tshugs),长度居中的是“了义海”(Nges-don rgya-mtsho) 。
藏文本“了义炬”的最後一节,介绍大手印(Mahamudra)的教理和修行开示。这一节在英文本中并末译出。
在整本书中,姜贡康着都是以半白话的文体写出,他运用不规则的藏文拼字、文法和句型,这是在“古典”西藏着作如冈波巴(Gampopa)的“解脱庄严宝论”(Jewel Ornament of Liberation)中,所看不到的。
卡卢仁波切(Kalu Rinpoche)认为,“了义炬”是噶玛噶举派对修行所做的通俗闭示(thun-mong-gi gdams-ngag)。
“了义炬”并不是供人在实际修法时读诵的法本,而是根据需要在修法之前或在修法各座之间研读的。第九世Gmb的“浪游圣道之车”(”phags-lam bgrod-pa”i shing-rta),才是在修法各座中高聋诵念的祈请文,但并未收纳在这本书内。
在我们叙述修行方法之前,让我们对西藏佛教敦派的住质、噶玛噶举传承和姜贡康着的生平作一简单说明,将是有帮助的。
西藏佛教教派的性质
在西藏佛教中,一个教派的成立,是依据几个因素来认定的。依西藏上师的说法,最重要的第一个因素就是“传承”(lin-eage)。一个教派的中心传承(central lineage),包括上师的延续,从释迦牟尼佛开始,经过印度诸大师,以至於当代西藏诸上师,他们以口头和文字传递教义。在主要教派中,也有各种特殊传承,传递该教派特别强调的修行开示。这些特殊传承只构成中心传承的一部份而已。
第二个因素,就是这些传承上师所开示的口头和文字教义。包括权威性的印度和西藏论典(shung,zhung)、注解、法本和仪轨。
一个教派也可以依共特殊的修行方式来认定。例如,特别强调禅定的噶举派(白派),一般称之为禅修的传统(meditativetradition,sgrub-brgyud);噶当(Kadampa)或格鲁(Gelugpa)派(黄派),则为心智修练的传统(tradition of intellectualdiscipline, blo-sbyong-brgyud) 。
另一个用以辨别教派特性的方法,是僧尼居住、研究和修行所在的寺院团体。一座寺院通常就是该教派的行政中心,也是他们的典范。西藏的四个主要教派中,每一个教派都有几十座寺院,其他小支派似乎只有一或二座寺院。
最後,一个教派还要依其精神领袖来辨别,他往往是一位高阶层的转世活佛(tulku)。
噶举派
虽然早在西元第六世纪,西藏就有佛教,但四大教派——宁玛(红派)、萨迦(花派)、後来并入格鲁(黄派)的噶当和噶举(白派),却一直要到第十一世纪才出现。
噶举的传承始於金刚持佛(Buddha Vajradhara或名多杰羌(Dorje Chang),他是无上圆觉的象徵。金刚持与释迦牟尼佛不同,他不是一位历史上的“化身”佛,而是许多无所不在的觉者(法身佛)之一,不停地加持众生。所有噶举派弟子都要把他们的上师观想成金刚持,以接近佛,并圆成上师与弟子之间的关系。
噶举传承的第二位祖师是印度的大成就者(Mahasiddha)谛洛巴(Tilopa,988-l096)。他藉禅观和其他殊胜的方法,直接从金刚持接受开示。
第三位祖师是印度的那诺巴(Naropa,1016-11OO),他是经过谛洛巴用长期苦难折磨考验过的弟子。
从谛洛巴和那诺巴产生了噶举派特有的禅修法:那诺巴六瑜铆法(the Six Yogas of Naropa,Na-ro”i chos-drug)和大手印(Mahamudra,Phyag-rgya-chen-po)。
噶举派的最初二个支派,起於那诺巴的二位西藏弟子。第一位是瑜珈行者衮波(Khyungpo,the yogin,1OO2-64),他创立香巴噶举(Shangpa Kagyud);第二位是大译师玛尔巴(Marpa,the translator,1012-96),他创立达波噶举(DagpoKagyud)。我们将只介绍後者。
玛尔巴是一位在家人,他向道心切,不惜花费巨资历尽艰难地前往印度求法,前後共达三次。每次他都得到重要的口诀和法本。他和那诺巴的重大会合(这是谛洛巴曾经预言的),激使他成为金刚乘在西藏的主要宏扬者。
玛尔巴把那诺巴的开示再传给几位弟子。最著名的是密勒日巴(Milarepa,1052-1135)。密勒日巴早年曾使用过破坏性的役魔巫术(译按:那黑教),为了赎罪,他必须对表面上似乎是很残酷无理的上师,做几年痛苦而令人心碎的劳役。每当密勒日巴开始绝望时,玛尔巴就给他一点希望的暗示。因此,密勒日巴坚持了好几年。最後,终於求得他所企盼的口诀,他终生一个人苦修,写作著名的歌集和教理。
密勒日巴最有名的弟子是冈波巴(Gampopa),又名达波拉杰(Dagpo Lharje,1079-1153)。他创建了许多寺院,包括达波寺(Dagpo)在内,噶举派的一个支派也就以达波为名。冈波巴先接受噶当派教义和戒律的彻底训练之後,才成为密勒日巴的弟子。密勒曰巴把传自谛洛巴、那诺巴和玛尔巴的修行方法都教给他。冈波巴“……殊胜地融合了噶当派的教理和大手印的经验,两个支流终於合而为一。”直到今天,噶举派的作家仍然大量引用冈波巴的巨著。
冈波巴的四位大弟子,创立了达波噶举的支派,这就是一般所说的“四大”传承和“八小”传承。
“四大”传承是由冈波巴四位亲传弟子所创立的。
(一)噶玛噶举(Karma Kagyud),由杜松钦巴(Dusum Khyenpa,1110-1193)创立。
(二)拔戎噶举(Baram Kagyud),由拔戎巴违摩妄去(Barampa Dharma Wongchug,约11OO年左右)创立。
(三)蔡巴噶举(Tshalpa Kagyud),由宗著巴(Tsondragpa,1123-94)创立。
(四)帕木噶举(Phamo Kagyud),由帕木竹巴(Phamo-drupa,1110-70)创立。
“八小”传承是由帕木竹巴的弟子们所创立。
(1)止贡噶举(Drikhung Kagyud)。
(2)达垅噶举(Talung Kagyud)。
(3)绰浦噶举(Tropu Kagyud)。
(4)竹巴噶举(Drugpa Kagyud)或托竹(Tod-drug)及其支派:
(5)下竹巴 (May-drug) 。
(6)中竹巴 (Bar-drug) 。
(7)南竹巴(Bar-ra)。
(8)上竹巴 (Lho-drug) 。
从它们在第十二、三世纪出现开始,直到中共於一九五九年占据西藏为止,这些支派一直都活跃於整个西藏。某些教派,尤其是噶玛噶举和竹巴噶举,目前在印度、尼泊尔、不丹、锡金和苏格兰都有道场。最近十年出现在欧洲和北美洲的西藏佛教中心,大部份是由创巴仁波切和卡卢仁波切二位(1)噶玛噶举派上师所建立的。
噶玛噶举派
噶玛噶举派是由第一世DB法王(Gmb)杜松钦巴所创立的。DB法王是噶玛噶举派的最高活佛和精神领袖。卡卢仁波切说,DB法王也是所有噶举支派的最高精神权威。因此,他主持重要的仪式,并负责鉴定和印证所有重要的噶举派转世活佛。
噶玛噶举的弟子认为,DB法王在宗教上的地位,与格鲁派的领袖DL喇嘛相等。两者都是大悲观世音菩萨的化身。而且,两者都被称为“如意宝”(Wish-fulfilling gem,yid-bzhin nor-bu)。但,不像DL喇嘛,DB法王与西藏政府并无正式关系;也就是说,他不是另一位西藏统治者松赞冈波(Songtsen Gampo)的化身,所以他不是西藏的象徵。
虽然,DB法王的主道场(official seat)是在西藏中部的族普寺(Tshurpu),但是,历代DB法王大都降生在西藏东部的康(Kham)地。目前,DB法王的主道场是在锡金的隆德寺(Rumtek) 。
在精神和政治方面,DB法王对康地的影响极大。许多DB法王都会舆中国维持外交关系,并受中国皇帝的册封。
DB法王被称为“戴黑冠者”(Wearer of the Black Hat)。这顶黑色金刚宝冠就像教主的宝冠一样,是精神权威的象徵。原始的黑冠,据说是用十万个空行母(dakinis)的短发编织而成,然後呈献给桂松钦巴第一世DB法王。
卡卢仁波叨说,这顶黑冠,非有大功德者是看不见的。明成祖赐赠第五世DB法王德新谢巴(Deshin Shegpa,1384-14…
《了义炬·绪论 一、叙述和背景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