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15)一顶用实物仿制的黑冠,让每一个人都可以看得见。据说,只要看黑冠一眼,就能保证来世生於人天(2)。
圆寂不久的第十六世DB法王,於一九七四、一九七六、一九八○年(中文译者按实际情形增添一九七六、一九八○),在东南亚、欧洲和北美洲举行金刚宝冠法会(The Black Hat Ceremony)时所戴的黑冠,就是明成祖所赐赠的那一顶仿制品。金刚宝冠法会是DB法王的主要法会,他重复着空行母最初为杜松钦巴所做的“加冠礼”,用以肯定每一世DB法王在噶玛派传承中的地位,并祈求该传承之本尊观音菩萨慈悲加持。
DB法王到目前为止,已经转了十六世:
第一世 杜松钦巴(Dusum Khyenpa,111O-93)
第二世 Gmb希(Karma Pakshi,1206-83)
第三世 让炯多杰(Rongjung Dorje,1284-1339)
第四世 柔必多杰(Rolpay Dorje,134O-83)
第五世 德新谢巴(Deshin shegpa,1384-1415)
第六世 通瓦敦丹(Tongwa Dondan,1416-53)
第七世 却着嘉措(Chodrag Gyatso,1454-l506)
第八世 米却多杰(Michod Dorje,1507-54)
第九世 妄去多杰(Wongchug Dorje,1556-1603)
第十世 却英多杰(Choying Dorje,1604-74)
第十一世 也协多杰(Yeshe Dorje,1675-1702)
第十二世 绛曲多杰(Jongchub Dorje,1703-32)
第十三世 堆督多杰(Dudul Dorje,1733-97)
第十四世 德却多杰(Tegchog Dorje,1797-1845左右)
第十五世 卡洽多杰(Khakhyab Dorje,1845左右-1924)
第十六世 让炯日必多杰(Rongjung Rigpay Dorje,1924-1981)(1981为中文译者所加)
上列十六位DB法王中,有几位是政治家、作家和教师。
第十六世DB法王,受教育於族普寺,生前居住於目前噶举派的首刹——锡金的隆德寺。
其他噶举派的主要活佛,包括暇玛仁波切(Shamar,Zhva-dmar Rinpoche)或称“红冠仁波切”、锡杜仁波切(situ Rinpoche)、嘉刹仁波切(Gyaltshab Rinpoche)及巴悟仁波切(Pawo Rinpoche)。在历史上,暇玛传承曾统治过西藏中部;十八世纪末,第九世暇玛巴因勾结尼泊尔入侵,就被罢黜了。第十六世DB法王恢复暇玛传承。现今的暇玛巴生於一九五○年代初期,目前居住於隆德寺。
历代DB法王和大部份主要的噶举派活佛,共同构成“如意宝金念珠”(Golden Rosary of Wish-Fulfilling Gems)——大手印上师的噶玛噶举传承。DB法王的上师或入室弟子,有一些也包含在这个大手印的传承里。例如,本书作者因为他是第十五世DB法王的上师,所以也是大手印传承之一。
姜贡康着上师略传
姜页康着上师(Jamgon Kongtrul,1813-99)博学多闻,著作等身,作品内容涵盖所有的传统西藏学术。珍史密斯(Gene Smith)称他为“西藏的达文西”,在他故乡东藏的康地,他也是一位很受人尊敬的医生、外交家和政坛显要。
康着在接受佛教训练之前,由他名义上的父亲——笨教喇嘛朔南贝尔(Sonam Pel)施以彻头彻尾的笨教(Bon即黑教)训练。康着相信他的自然父亲(natural father)是佛教喇嘛勇朗夭忍(Yungdrung Tendzin)——著名的衮波系(Khyungpo)传承上师。
康若最先接受宁玛传统的训练,一八三二年受戒於佐钦寺(Zhe-Chen)。不过,为了在八邦寺(Palpung)任文职的资格,第二年他又受戒为噶玛噶举派的喇嘛,这种规定的“……繁琐和派别意识颇使他感到沮丧……。”
第二次授戒是由锡杜贝玛宁杰(Situ Padma Nyinjay,1774-1853)主持,康着在“了义炬”中,夺之为“根本上师”。他赐给康着的法名是阿旺圆顿嘉措(Ngawong Yontan Gyatso),本书即以此法名题签。
未满三十岁,康着就已经接受了六十位不同派系传承的教法和灌顶。大约在这时候,他被印可为“活佛”,此举或与政治有关。
康着像笨教和宁玛派的上师一样,也承认伏藏(terma)(3)的真实性。一八五五年,他由伏藏师(terton)却举凌巴(Chogyur Lingpa,1829-79)印可为伏藏师。
他和康地的学者蒋扬钦哲旺波(Jamyang Khyentse Wong-po,182O-92)合作,共同发起“不偏见”或称“利梅”(Rimay或Ris一med)运动,这种运动的先驱可以追溯到第十四世纪。这个宗教和文化的复兴运动,其出现有一部份应归因於几世纪以来,西藏闭锁式教派影响力的日渐衰微。其信徒并不须放弃本来的教派或修学重点,而是同等尊重所有教派的喇嘛和教义;因此可以研究不同的教理,从事不同的修行。“不偏见”运动吸引了很多的著名学者,他们的著作都具权威性,至今仍为许多西藏上师,尤其是宁玛和噶举两派的上师所使用。
在康地政教战争的许多事件中,康若扮演着调停人的角色,後来,变为主要的政治领袖。虽然处於混乱的局势中,他依然写了九十多部书,阐扬宁玛、噶当、萨迦、希解、笨教,及噶举派各支派的理论和修行。在某些被称为利梅巴(Rimaypa)的著作中,他分别以各教派的观点来讨论“不偏见”运动。
他大部份的著作,都搜集在“五宝”(The Five Treasures,mDzod-lnga)一书中,此书於十九世纪末,由八邦寺印行。藏文本“了义炬”出版於一八四四年,就是他早期的著作之一。
[注释]
1、卡卢仁波切也是香巴噶举派的上师;事实上,他是该派唯一现存的全部传承持有者。
2、这是DB法王举行“金刚宝冠法会”不久之前,卡卢仁波切于1974年10月11日在温哥华的一场公开演讲会上所做的表示。
3、“伏藏”是以当代词表达佛教教理的法典。根据传统的说法,莲花生大士(Padmasambhava)把佛教传入西藏时,著作了“伏藏”,并藏诸名山以佚圣人,在必要时才又“伏藏师”重新发现和宏扬。
《了义炬·绪论 一、叙述和背景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