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的江河統統流入大海,這部經就是大海,一切諸佛所說的經最後都流到這裏,佛號功德不可思議。念佛的人多,真正把佛號功德能講清楚、講明白的,我沒聽說過。而這部經反反複覆講了二十多遍,包括以前講《彌陀經》、講《觀無量壽佛經》、講《普賢行願品》、《大勢至圓通章》,這都是淨土五經。《無量壽經》在過去講過十遍,《大經解演義》是第十一遍,這是第十二遍,這後面兩遍講得很詳細,用的時間很長,我們不限時間。所以這是爲什麼要來講這部經。

  我們這麼多年來也是居無定所,到處流浪,總是遷就別人,現在有一個住處了。這住處很難得的,香港有個老同修把他的故居贈送給我,要我在這邊長住。今天上午沒有講經,到律師樓辦手續,手續完全辦清楚了,我非常感激。既然定居在此地,我就聽李老師的話,不要再跑了,住在一個地方。這部《無量壽經》,我就講一部經,「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」,我要做這八個字做給大家看。在這部經上用上十年工夫,不一樣了,肯定能得念佛叁昧,肯定能有悟處,不敢講大徹大悟,我常說的,大悟決定可以得到。

  後面這一條,「感得經解,願海同證」。人與人過去有緣分,這一生也要有感才有應。當年我看到夏老這個會本,因爲這個會本剛剛出來不久,心裏就想著,能不能有像祖師大德一樣的人來給這個經做一部批注,也想了好多年。李老師講經只有很簡單的筆記,等于說提綱,我也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把這部經做了一個科判,總得要講幾遍之後才能夠下手來做批注,不是容易事情。沒有想到念老已經把它做好了,我一翻這個本子,集注,無量的歡喜,令人佩服,不是他自己批注。以經注經最早我看到是丁福保,民國初年,丁福保有很多經的箋注,完全是用佛經來注佛經。沒有想到看到他老人家這個批注,他引用了八十叁種經論,這是以經注經,又引了一百一十種古大德對《無量壽經》的批注,全部會集在此地。我們看這個本子等于說是把古往中外這些大德,包括佛經裏面的批注,統統都看到了,就不必再查別的東西,這就夠了,一心一意求生淨土,萬緣放下。每天生活簡單,能吃飽、能穿暖,有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,足了,別的什麼欲望都沒有了。活一年就講一部,活兩年就講兩部,不講就往生了。

  現在我們利用網絡、利用衛星,與全世界的同學們,如果是有志一同,我們大家在一起研究,在一起學習,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,除了學習經教之外就老實念佛。爲什麼要學習經教?疑根難斷,有疑它就是障礙,必須把疑根拔除。這次講述我們依夏蓮公的會本,我做的科判會進去了,還是依黃念祖老居士的批注,所以講經因緣從一百叁十七面開始。爲什麼?前面是科會,便于同學們讀誦的。每天我們要讀這個經,你就用科會這個本子,這個本子在前面,可以讓你讀經的,批注在後面,批注也把科會進去了,段落就更清楚,更容易明了。批注完全是黃念祖老居士的集注,這個本子就很完整,無需要另外拿個科會來對照,這就方便多了。

  底下這兩行我念一念,「確認淨土法門爲一乘了義,萬善同歸,叁根普被,凡聖齊收,橫出叁界,徑登四土,極圓極頓,不可思議之微妙法門也」,這是集注上的話。「化解當前劫難,唯有專弘此經,專念阿彌陀佛」。這叁句是我加進去的。我沒有加東西,大概只加了這幾句,提醒大家,這是我修學的心得。下面我們就看黃念老的解。

  「夫淨土法門者,乃一乘了義」。什麼叫一乘?什麼叫了義?像這些,我們在學習過程當中,有些名相義理比較上困難的地方,我們都查寫資料,把它搜集出來。這個一乘了義,我們采取《叁藏法數》裏面所說的,「出《法華經》。一乘者,佛乘也,乘即運載之義」。這個字應當念去聲,念勝,但是現在念勝一般人覺得奇怪,念錯了,大家都念乘,你怎麼念勝?念乘當名詞講,念勝當動詞講,就是運載。實際上就是車,有大車、小車。古時候的小車是羊車、鹿車,羊拉的車,一個人坐的,比喻作小乘;牛車,這中乘,大一點;最大的是馬車。我記得抗戰勝利的時候,民國叁十四年,叁十五年我回到南京,在南京第一中學念書,上學的時候坐馬車。馬車就像出租車一樣,路上你一揮手它就停了,上車,很便宜。一個馬車,我們學生,小朋友坐,可以坐十四個人,很有趣味,現在看不到了。所以佛用馬車代表大乘,牛車代表中乘,鹿車、羊車代表小乘,那都是運輸的工具。一乘就不一樣,一乘是佛乘,大乘是菩薩,中乘是緣覺,小乘是聲聞(阿羅漢),一乘是佛乘。一乘經,那就是成佛的經典,你依照這個經典修行,你這一生決定成佛,這個經典叫一乘。

  一乘經,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的一切經當中有幾部是一乘經?隋唐時候這些大德他們承認的有叁部經,第一個是《華嚴》,第二個是《法華》,這是一乘圓教,第叁個是《梵網》。《梵網》沒有到中國來,《梵網》是一部大經,來到中國只有一品,「梵網菩薩戒品」,就這一品,兩卷。因爲它太少,分量太少,聽說《梵網經》有六十多卷,沒傳到中國來,所以一乘經在中國就兩部。那《無量壽經》呢?也是隋唐大德把這部經評爲是一乘當中的一乘。爲什麼?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最後都歸依極樂。《華嚴經》非常明顯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《華嚴經》最後,看善財五十叁參,完全明白了。當年方老師把《華嚴》介紹給我,他說《華嚴》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哲學概論,他說釋迦牟尼佛的智慧我們不能不贊歎。爲什麼?他有理論、有方法,後面還帶表演,做出來給你看,這個難得,五十叁參是做出來給你看。這個世間你看哪一種學術它有表演的?《華嚴》有表演,五十叁參就是個劇本,可以把它編成連續劇,那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全部的落實,落實在生活當中。你說什麼是華嚴?沒有一樣不是華嚴,男女老少、各行各業、在家出家;出家只有五個,五十叁個善知識,五個出家,其它統統在家,行業裏頭有行善的、還有造惡的,全部都是華嚴。你要真正明白,一切法無有一法不是佛法,殺盜淫妄全是佛法。你真看清楚、真明白沒有一法不是佛法,那個恭敬心、平等心生起來了,對于任何境界、環境,任何人,你不會有一點點怨恨心,全是一片真誠恭敬。爲什麼?他來表法的,都是教育。演善的這一面是教你好好學,演反面那一面是教你好好反省你有沒有,有則改之,無則嘉勉。所以沒有一樣不是佛法,沒有一個人不是恩人,你成佛他幫助你,你那一關不通過你就成不了佛。《無量壽》是所有這些一乘經的歸宿,統統歸到這裏來,這還得了!所以一乘加上個了義,真的不可思議。

  佛當年出世《華嚴經》是第一部宣講的,不是在人間講的,是在定中講的。我們看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入定,入定的時間很長,大概十幾二十天,這是正常現象。連虛雲老和尚有時候一入定半個月、一個月,他出定的時候感覺到時間很快,怎麼一下就出定了。人家告訴他有半個月、一個月了。這麼久了,他自己沒有感覺。所以能夠參加這個法會的都有定功,沒有定功你進不去。哪些人參加?法身大士,我們一般人講,都是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的人,不是明心見性的人你參加不了他的法會。二七日中所說的,講完這個經大龍菩薩就把這個經收到龍宮裏面去收藏。你說奇怪,口說的,怎麼會說了就變成經書?我們這裏說了還要通過錄像錄音去打字才能變成文字,佛不需要,大龍菩薩他就有這個神通,他能把佛的語言馬上就變成文字,而且就成了書本,收到龍宮藏經樓裏面去放上去了。分量多大?十個叁千大千世界微塵偈,一四天下微塵品,沒法子說。我們中國典籍書本分量都是從字數來分,這部書多少字。印度不是的,印度是四句叫一首偈,它是用這個做單位,句長短不拘,只要是四句就叫做一偈,四句是一偈。我們現在的《華嚴經》就是龍樹菩薩傳到這個世間來的,這個叫小本《華嚴》。他在龍宮裏看到是大本,他說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沒有能力受持,分量太大。我們現在講小的,他看中本也不行,最後看小本,小本是十萬偈四十品,十萬偈還可以接受,十萬偈就是四十萬句,不拘長短,四十萬句,這部經是小本,我們念一遍還得念一個月。現在一般念《華嚴經》的,一天念八個小時,十六天念完一部。我們才這一半。

  《華嚴經》傳到中國來的時候是殘缺不全的本子,叁次傳來的,第一次是在東晉,一共是叁萬六千偈,你看十萬,差很多。第二次是唐朝時候傳來的,就是《八十華嚴》,四萬五千偈,五萬才是一半,還差一點。第叁次是貞元年間,傳到中國來是最後的一品,「普賢菩薩行願品」,這一品完整,翻譯出來四十卷,叫《四十華嚴》。《四十華嚴》跟前面《八十》合起來超過一半,雖然不是完整的,但是《華嚴經》的大意都能看出來,尤其是末後這一品是完整的,沒有欠缺。現在《華嚴》原本找不到了,只有最完整的就是中文的譯本。我們相信方老師的話,中國譯本是決定沒有錯誤的,古人有這種信心。李老師給我說過,古時候翻經的人,叁果以上,都是再來人,不是普通人;主持譯場的,法身菩薩。中國人的福報,中國老祖宗有德行,感召佛菩薩再來,讓大乘佛法在中國生根茁壯開花結果,德的感召,這一點我們要清楚,我們要有信心。中國這個國家民族只是在近代兩百年把老祖宗東西疏忽了,會有災難,叫老祖宗懲罰,不會滅亡。老祖宗愛護兒孫,懲罰是要懲罰一下,不會滅亡的。這個大災難世界上應該有一些國家會滅亡,中國不會,積德之家必有余慶。我們相信善因善果,惡因惡報,相信近代科學家講的,以念能夠製物,只要我們念頭轉過來,災難就能化解。

  所以了義,了是圓滿的意思。佛說的一切經不見得圓滿,偏重某一邊,只有《華嚴》是圓滿的。《無量壽經》,圓滿當中的圓滿,極圓極頓。頓是頓超,一生成就,不要多劫修行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