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集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的江河统统流入大海,这部经就是大海,一切诸佛所说的经最后都流到这里,佛号功德不可思议。念佛的人多,真正把佛号功德能讲清楚、讲明白的,我没听说过。而这部经反反复覆讲了二十多遍,包括以前讲《弥陀经》、讲《观无量寿佛经》、讲《普贤行愿品》、《大势至圆通章》,这都是净土五经。《无量寿经》在过去讲过十遍,《大经解演义》是第十一遍,这是第十二遍,这后面两遍讲得很详细,用的时间很长,我们不限时间。所以这是为什么要来讲这部经。

  我们这么多年来也是居无定所,到处流浪,总是迁就别人,现在有一个住处了。这住处很难得的,香港有个老同修把他的故居赠送给我,要我在这边长住。今天上午没有讲经,到律师楼办手续,手续完全办清楚了,我非常感激。既然定居在此地,我就听李老师的话,不要再跑了,住在一个地方。这部《无量寿经》,我就讲一部经,「一门深入,长时熏修」,我要做这八个字做给大家看。在这部经上用上十年工夫,不一样了,肯定能得念佛三昧,肯定能有悟处,不敢讲大彻大悟,我常说的,大悟决定可以得到。

  后面这一条,「感得经解,愿海同证」。人与人过去有缘分,这一生也要有感才有应。当年我看到夏老这个会本,因为这个会本刚刚出来不久,心里就想着,能不能有像祖师大德一样的人来给这个经做一部批注,也想了好多年。李老师讲经只有很简单的笔记,等于说提纲,我也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把这部经做了一个科判,总得要讲几遍之后才能够下手来做批注,不是容易事情。没有想到念老已经把它做好了,我一翻这个本子,集注,无量的欢喜,令人佩服,不是他自己批注。以经注经最早我看到是丁福保,民国初年,丁福保有很多经的笺注,完全是用佛经来注佛经。没有想到看到他老人家这个批注,他引用了八十三种经论,这是以经注经,又引了一百一十种古大德对《无量寿经》的批注,全部会集在此地。我们看这个本子等于说是把古往中外这些大德,包括佛经里面的批注,统统都看到了,就不必再查别的东西,这就够了,一心一意求生净土,万缘放下。每天生活简单,能吃饱、能穿暖,有小房子可以遮蔽风雨,足了,别的什么欲望都没有了。活一年就讲一部,活两年就讲两部,不讲就往生了。

  现在我们利用网络、利用卫星,与全世界的同学们,如果是有志一同,我们大家在一起研究,在一起学习,一门深入,长时熏修,除了学习经教之外就老实念佛。为什么要学习经教?疑根难断,有疑它就是障碍,必须把疑根拔除。这次讲述我们依夏莲公的会本,我做的科判会进去了,还是依黄念祖老居士的批注,所以讲经因缘从一百三十七面开始。为什么?前面是科会,便于同学们读诵的。每天我们要读这个经,你就用科会这个本子,这个本子在前面,可以让你读经的,批注在后面,批注也把科会进去了,段落就更清楚,更容易明了。批注完全是黄念祖老居士的集注,这个本子就很完整,无需要另外拿个科会来对照,这就方便多了。

  底下这两行我念一念,「确认净土法门为一乘了义,万善同归,三根普被,凡圣齐收,横出三界,径登四土,极圆极顿,不可思议之微妙法门也」,这是集注上的话。「化解当前劫难,唯有专弘此经,专念阿弥陀佛」。这三句是我加进去的。我没有加东西,大概只加了这几句,提醒大家,这是我修学的心得。下面我们就看黄念老的解。

  「夫净土法门者,乃一乘了义」。什么叫一乘?什么叫了义?像这些,我们在学习过程当中,有些名相义理比较上困难的地方,我们都查写资料,把它搜集出来。这个一乘了义,我们采取《三藏法数》里面所说的,「出《法华经》。一乘者,佛乘也,乘即运载之义」。这个字应当念去声,念胜,但是现在念胜一般人觉得奇怪,念错了,大家都念乘,你怎么念胜?念乘当名词讲,念胜当动词讲,就是运载。实际上就是车,有大车、小车。古时候的小车是羊车、鹿车,羊拉的车,一个人坐的,比喻作小乘;牛车,这中乘,大一点;最大的是马车。我记得抗战胜利的时候,民国三十四年,三十五年我回到南京,在南京第一中学念书,上学的时候坐马车。马车就像出租车一样,路上你一挥手它就停了,上车,很便宜。一个马车,我们学生,小朋友坐,可以坐十四个人,很有趣味,现在看不到了。所以佛用马车代表大乘,牛车代表中乘,鹿车、羊车代表小乘,那都是运输的工具。一乘就不一样,一乘是佛乘,大乘是菩萨,中乘是缘觉,小乘是声闻(阿罗汉),一乘是佛乘。一乘经,那就是成佛的经典,你依照这个经典修行,你这一生决定成佛,这个经典叫一乘。

  一乘经,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的一切经当中有几部是一乘经?隋唐时候这些大德他们承认的有三部经,第一个是《华严》,第二个是《法华》,这是一乘圆教,第三个是《梵网》。《梵网》没有到中国来,《梵网》是一部大经,来到中国只有一品,「梵网菩萨戒品」,就这一品,两卷。因为它太少,分量太少,听说《梵网经》有六十多卷,没传到中国来,所以一乘经在中国就两部。那《无量寿经》呢?也是隋唐大德把这部经评为是一乘当中的一乘。为什么?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最后都归依极乐。《华严经》非常明显,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《华严经》最后,看善财五十三参,完全明白了。当年方老师把《华严》介绍给我,他说《华严》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哲学概论,他说释迦牟尼佛的智慧我们不能不赞叹。为什么?他有理论、有方法,后面还带表演,做出来给你看,这个难得,五十三参是做出来给你看。这个世间你看哪一种学术它有表演的?《华严》有表演,五十三参就是个剧本,可以把它编成连续剧,那就是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全部的落实,落实在生活当中。你说什么是华严?没有一样不是华严,男女老少、各行各业、在家出家;出家只有五个,五十三个善知识,五个出家,其它统统在家,行业里头有行善的、还有造恶的,全部都是华严。你要真正明白,一切法无有一法不是佛法,杀盗淫妄全是佛法。你真看清楚、真明白没有一法不是佛法,那个恭敬心、平等心生起来了,对于任何境界、环境,任何人,你不会有一点点怨恨心,全是一片真诚恭敬。为什么?他来表法的,都是教育。演善的这一面是教你好好学,演反面那一面是教你好好反省你有没有,有则改之,无则嘉勉。所以没有一样不是佛法,没有一个人不是恩人,你成佛他帮助你,你那一关不通过你就成不了佛。《无量寿》是所有这些一乘经的归宿,统统归到这里来,这还得了!所以一乘加上个了义,真的不可思议。

  佛当年出世《华严经》是第一部宣讲的,不是在人间讲的,是在定中讲的。我们看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入定,入定的时间很长,大概十几二十天,这是正常现象。连虚云老和尚有时候一入定半个月、一个月,他出定的时候感觉到时间很快,怎么一下就出定了。人家告诉他有半个月、一个月了。这么久了,他自己没有感觉。所以能够参加这个法会的都有定功,没有定功你进不去。哪些人参加?法身大士,我们一般人讲,都是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的人,不是明心见性的人你参加不了他的法会。二七日中所说的,讲完这个经大龙菩萨就把这个经收到龙宫里面去收藏。你说奇怪,口说的,怎么会说了就变成经书?我们这里说了还要通过录像录音去打字才能变成文字,佛不需要,大龙菩萨他就有这个神通,他能把佛的语言马上就变成文字,而且就成了书本,收到龙宫藏经楼里面去放上去了。分量多大?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,一四天下微尘品,没法子说。我们中国典籍书本分量都是从字数来分,这部书多少字。印度不是的,印度是四句叫一首偈,它是用这个做单位,句长短不拘,只要是四句就叫做一偈,四句是一偈。我们现在的《华严经》就是龙树菩萨传到这个世间来的,这个叫小本《华严》。他在龙宫里看到是大本,他说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没有能力受持,分量太大。我们现在讲小的,他看中本也不行,最后看小本,小本是十万偈四十品,十万偈还可以接受,十万偈就是四十万句,不拘长短,四十万句,这部经是小本,我们念一遍还得念一个月。现在一般念《华严经》的,一天念八个小时,十六天念完一部。我们才这一半。

  《华严经》传到中国来的时候是残缺不全的本子,三次传来的,第一次是在东晋,一共是三万六千偈,你看十万,差很多。第二次是唐朝时候传来的,就是《八十华严》,四万五千偈,五万才是一半,还差一点。第三次是贞元年间,传到中国来是最后的一品,「普贤菩萨行愿品」,这一品完整,翻译出来四十卷,叫《四十华严》。《四十华严》跟前面《八十》合起来超过一半,虽然不是完整的,但是《华严经》的大意都能看出来,尤其是末后这一品是完整的,没有欠缺。现在《华严》原本找不到了,只有最完整的就是中文的译本。我们相信方老师的话,中国译本是决定没有错误的,古人有这种信心。李老师给我说过,古时候翻经的人,三果以上,都是再来人,不是普通人;主持译场的,法身菩萨。中国人的福报,中国老祖宗有德行,感召佛菩萨再来,让大乘佛法在中国生根茁壮开花结果,德的感召,这一点我们要清楚,我们要有信心。中国这个国家民族只是在近代两百年把老祖宗东西疏忽了,会有灾难,叫老祖宗惩罚,不会灭亡。老祖宗爱护儿孙,惩罚是要惩罚一下,不会灭亡的。这个大灾难世界上应该有一些国家会灭亡,中国不会,积德之家必有余庆。我们相信善因善果,恶因恶报,相信近代科学家讲的,以念能够制物,只要我们念头转过来,灾难就能化解。

  所以了义,了是圆满的意思。佛说的一切经不见得圆满,偏重某一边,只有《华严》是圆满的。《无量寿经》,圆满当中的圆满,极圆极顿。顿是顿超,一生成就,不要多劫修行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