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集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是,你心裏是假的不是真的。一真一切真,一妄一切妄。沒有分別,沒有執著,你就活在阿彌陀佛的世界,極樂世界。極樂世界哪有災難!災難現前是什麼?你們看錯了。這話都是真的,都不是假的。我還遇到這個災難,你的心沒有換過來,換過來之後決定看不到災難。我們的緣在這裏盡了,災難現前的時候你看到什麼?看到是阿彌陀佛,他接引你到極樂世界,你看到極樂世界,看到阿彌陀佛了。別人看到災難,你沒有看到,你說這個法門多妙,多殊勝!叫「不可思議之微妙法門」。這個幾句話是古往今來許許多多的大德共同肯定的贊歎,我們常常看到祖師大德說不可思議法門。

  「而其中之《無量壽經》者」,這就是這部經,「乃淨土群經之首要」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專門介紹極樂世界,講叁次,這叁部經,《無量壽經》、《觀無量壽佛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,這叁部經專門介紹。平常在講經附帶介紹的,那差不多有一、二百種,很多,常常講經的時候提到西方淨土,勸大家修行,將近兩百種。黃念老在這個批注裏頭引用經論八十叁種,很不容易!在他那個時代,那個環境當中,他能找到八十叁種經論,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注疏。我第一次到他家,他請我吃飯,照了一張照片,那個照片好像我前天看到臺灣有同修帶來,很多張,就是那一次,那是第一次,在他家裏,非常歡喜。我看到那些典籍,我說真是佛菩薩加持,你怎麼找得到,找這麼多!用六年的時間,從經典裏面節錄來批注這個經,所以這個經是集注。現在人貢高我慢,對古人懷疑,如果黃念祖老居士自己注經,人家就嗤之以鼻,他算什麼!不相信。他集佛經的批注,佛經批注,集祖師大德批注,這沒話說了。這不是黃念老批注,這是他搜集許多批注來注這個經,真高明!這是真實智慧,真實利益。

  他爲了這部經,你看他搜集的時候,這提升他,他自己常常講的,抄這些批注的時候自己境界大幅度的向上提升。讀了他這部批注,就是讀了八十叁種經論,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注疏。這樣的經,這樣的注到哪裏去找!我要不認真來弘揚它,我對不起夏蓮居居士,對不起黃念老。真的太好了!確確實實是淨宗第一經,不但是淨宗第一經,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裏頭第一經。經是會集,你看批注也是會集,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經,念老會集注,這還得了!我們這個經九月十八號第一次講圓滿,用了一千二百個小時。我就以這個爲標准,我們一年講一部,一天四個小時要叁百天。無量的歡喜!

  「淨宗大德常稱爲淨土第一經者也。至于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》者,乃先師夏蓮居老居士,會集《無量壽經》漢、魏、吳、唐、宋五種原譯」。《無量壽經》傳到中國來的時間很早,漢朝時候就傳來了。佛法是漢明帝帕特使到西域去禮請,是請來的,皇上帕特使去請來的,不是自己來的。遇到摩騰、竺法蘭這兩位印度的法師,在現在的新疆遇到了,他們帶了佛經、帶了佛像,這兩個人到中國來了。把佛教傳來是漢明帝永平十年,公元六十七年,快兩千年了。傳到中國來之後,我們一定要知道,佛教是教育,不是宗教。佛教隨緣不攀緣,到中國馬上就中國化、本土化,我們常講本土化、現代化,佛法肯定守住這兩個原則。你看到中國,印度法師穿中國衣服。諸位要知道我們穿這個海青,大袖子,漢朝的禮服,這是漢朝的禮服,他不穿他那個。這一件披衣是紀念的,真正服裝就是海青,漢服。他也不樹下一宿,也不出去托缽了,完全跟中國人過一樣的生活,中國人歡喜!如果你天天出去托缽帶給人不方便,你看他多隨緣,他多自在,一絲毫拘束都沒有。皇上請來的國師,在中國是國師的地位,如果出去托缽,那中國人不就罵皇帝,那皇上的老師,怎麼可以讓他去討飯,哪有這個道理!中國人尊師重道。所以就不乞食了,接受皇家的供養。所以寺院庵堂,這是佛教裏頭的道場,規模大小,寺院庵堂都能蓋宮殿式的建築。宮殿式只有皇家的,一般不可以蓋的,只有皇家可以蓋的,因爲出家人是皇帝的老師,出家人是皇帝的老師,所以可以使用皇家的建築,這樣的尊重!那民間看到這種建築,就等于對皇上的恭敬一樣。你就想到佛教這個教學在當年多麼被人尊重,大家認真學習,皇上帶頭。它真能解決問題。

  佛法是師道,師道要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,人要不孝父母,怎麼會尊重老師?所以佛陀滅度之後,他的弟子到四面八方去教學,去推廣佛陀教育,有些地方一、二百年就沒有了,就滅了,有的地方叁、四百年,六、七百年,我們看像阿富汗那個地方,過去都是佛弟子在那裏教化,留下來的文物很多,現在都沒有了。印度尼西亞也是佛弟子在教化,我們都去參觀遺迹,後來全沒有了。只有中國這一支根深蒂固,開花結果,成績超過印度當年。什麼原因?中國人講孝道。這是師道,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,道理在此地。中國人把孝道要丟掉的話,佛法就會滅掉。所以你細心去觀察,你就明白了。

  佛教對中國文化的貢獻,那就像湯恩比博士所說的,他對這個真下了功夫,他說古時候中國人心量很大,能包容異族文化。印度是異族,不是中國的,到中國來能包容,不但包容,還認真向它學習。他說佛教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,把中國傳統文化提升了。儒家的《大學》,一開頭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于至善」。如果照一般的講法,明德,德是德行,孝悌忠信叫德行。那佛法的講法馬上就提升,明德是什麼?明德是自性,這一下就提升就成佛了。明上爲什麼加個明?你的明德已經迷了,已經不認識了,必須,上頭那個是動詞,你要把明德再重新恢複它的光明。你看這個立刻就提升,提升到佛境界,那就是明心見性,明明德就是佛家講的明心見性。

  見性之後要把明德落實在實際生活,落實在你的工作,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,這叫行菩薩道,你才有受用。否則的話,明德是一樁事情,現實生活又是一樁事情,它接不了軌,不能融成一體,你得不到受用,那就錯了,那就變成玄學,學了沒用處。學了一定有用處,用處是什麼?親民。親是什麼?親愛。那照大乘佛法它就不用民,它用衆生,衆生比民範圍大,民只是《弟子規》上「凡是人,皆須愛」,那不是人就不愛它了,畜生你就不愛牠了,蚊蟲螞蟻就可以打死,不愛牠了。要是衆生呢?蚊蟲螞蟻也是衆生,也要愛牠。你看佛的範圍多大,遍法界虛空界,不但是蚊蟲螞蟻動物要愛牠,花草樹木也要愛它,清淨比丘不踏生草,比丘持戒清淨不敢踏草地。爲什麼?你看它長得那麼好,你怎麼忍心去欺負它?花草樹木要愛,山河大地要愛,怎麼可以隨便破壞自然生態?那就不愛它了。虛空法界都要愛!就是親民這個字,你看用佛法來講講得多廣。愛到什麼程度?止于至善,那是目標。什麼叫至善?至善是活的,不是死的,不是一種講法。時間不同、事不同、處所不同、起心動念不同,善的標准是活活潑潑的,最究竟、最圓滿的那叫至善。所以它是活的講法。所以用佛經來講儒家東西就全是大乘佛法。這是佛法講「圓人說法,無法不圓」,我們去講《新舊約》,把它講成佛的境界,我們講《古蘭經》也把它講成佛的境界。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法即是一切法,一切法即是一法,叫圓極頓極,不可思議的法門。

  所以這一部經,會集會集得好,連經題都是會集的,都是現成的。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》是宋朝翻譯的本子,用這個經題,《清淨平等覺經》是漢朝翻譯的本子,這個經題,他把兩個經題合起來,現成的,只去了一個重複的經字,用了一個經字,沒用兩個經,經是相同的。漢譯的叫《清淨平等覺經》,宋譯的叫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》,你看現成的。這個本子會得好,後面還會有介紹。

  「廣撷精要」,是五種原譯本裏面的精華,裏面的精要,最重要的、最精華的節錄成一本,這樣讀起來就方便,不要去看五種本子,五種本子真是麻煩,而且不容易找到,所以會集就非常有必要了。第一個會集是王龍舒居士,宋朝時候人,我們家鄉的。桐城派叁個城,舒城(王龍舒是舒城的)、桐城、廬江,這叁個城,桐城派的發源地。王龍舒這是我們家鄉人。他第一次會集,但是他只看到四種原譯本,唐譯的本子他沒有看到,所以這個會集就不全了,不完整了。唐譯的本子裏面還有一些經文是那四種經裏頭沒有的,只有唐譯本子有的,而且很重要,像「蓮華化生」,這個非常重要的,那四部經裏都沒有說,只有這個本子說。從這些地方證明,翻譯的這些本子不是一個底本,梵文不是一個底本,一個底本的時候不會有這麼大的差誤。所以就判斷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多次講這個經,就是介紹西方極樂世界是多次介紹的,不是一次。所以結集的那個版本不一樣,傳到中國來的也不一樣。但是從漢到宋八百年,《無量壽經》在中國有十二次的翻譯,現在失傳了七種,只留下五種,從五種來看,裏面內容來看,至少是叁種不同梵文的原本。所以它不一樣,這樣就有會集的必要,把它會成一本的必要。

  龍舒居士第一次會集,他的會集本日本的《大正藏》裏面有,收在其中,《乾隆大藏經》也收了,這叫入藏。入藏就是古來這些高僧大德、帝王承認這個本子,可以廣爲流通。沒有經過審定的不能隨便流通的,這是古時候沒有言論自由,沒有出版自由。到底是古人對,還是現在人對,現在人言論自由、出版自由,哪個好?你讓我選擇,我選擇古人。爲什麼?古人負責任,不准這些邪知邪見隨便宣揚,保護人民精神思想的清淨。現在一切開放,不負責任,所以邪知邪見充滿了世間,到底誰是誰非,沒有人能分清楚,沒有標准了,人都迷惑顛倒。聽得太多、學得太多,造成思想上的大混亂,這個麻煩大!所以我怎麼想還是古人的那套東西有道理,讓社會長治久安,讓人民都過到幸福美滿的生活。家家父子都親愛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