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 (第四集)  2011/10/1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004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科注》第一百叁十九面第二行,黃念老的批注。

  在這個地方順便給大家說說,這個第二次我們再重複學習這部經,把「科判」排進去了。所以這個頁數前面會有這麼多,主要前面是「科會」。科會便于大家讀誦,批注幫助大家研究經文裏面的義理。在前面這一段「概要」,概要的節錄是過去講《無量壽經》所編的,根據黃老居士批注編的,現在也印在這個地方,我提供給大家做個參考。所以在概要這個部分,我們完全講解念老的批注,我摘出來的這個,提給大家做參考。如果不是依照批注來講,我節錄這個有用處,在講玄義的部分,十門開啓的部分,簡單扼要,用的時間不多,也能夠說得清楚、說得明白。所以這次把它合在一起印。

  前面的一段,我曾經提到了,民主跟君主的各有優點,這兩個確實可以把它合起來的。君主的時代,有大同、有小康,大同之治不是理想,在中國曾經實現過,堯、舜、禹就是很明顯的例子。我們看到堯王,他做一個統治者,確實沒有一點私心,念念都是爲全國人民著想,沒有想到他自己,所以這稱聖人。在中國曆史上說,古代,上古叁皇時代以道治天下,道是無爲而治。人民都非常純樸、都很聽話,領導人帶頭,做出最好的榜樣給大家看,大家都對他非常尊重,都向他學習,自自然然是太平盛世。人與人之間有倫理、有道德,相親相愛,互相照顧,互相關懷,互助合作,不需要這些法律規章來約束的,不需要的,人人都能夠自製。所以這現在是理想政治,在中國古代出現過。

  道失掉之後而後有德,五帝是行德,也就是說比前面次一等了,道已經做不到了,也就是說人有了私心。但是這個私心很薄,並不嚴重,還不會傷害到別人。這是以德治天下。五帝,像黃帝、堯、舜、禹、湯都在五帝,排列在五帝,這個時候是大同之治。我們看到堯爲全國人民的福祉選一個接班人,聽說舜非常孝順,感動天地鬼神,堯王就召見他。到底是真孝是假孝?表裏如不如一?所以把兩個女兒嫁給他,看他的私生活,這堯王做的事情。九個兒子跟他做朋友,看他對外。對內、對外是不是真的表裏一如,真正有大德、大仁、大義,你看看他是不是具備這些?觀察了十幾年,是真的,不是假的,慢慢才提拔他,叫他政府裏頭任職,逐漸逐漸提升,到最後把王位讓給他。那叫什麼?選賢,選賢是爲國家選。誰選?是領導人選,選一個繼承他的人。選人的標准是這個人的德行、能力要超過我,人民真有福了;如果不如我,那就一代不如一代。人家這個念頭沒有爲自己。

  舜選禹也是這樣的。禹傳給他兒子,什麼原因?並不是他有私心,他兒子確實好,當時很多諸侯都歡喜、都擁護他。一定要了解那個時候的狀況,所以就傳給兒子。從此以後,禹就一代一代都傳兒子,不在外面選了,在家裏頭選,兒子當中選一個最好的來繼承,來教導他,就變成家天下。夏商周這都是家天下,但是那些帝王都受過神聖的教育,都是聖人、都是賢人,那沒話說的。曆史學家他們的看法是非常客觀的,而且寫曆史一定下一代寫上一代,沒有當時同代的,都是下一代。下一代,那個朝代過去了,沒有任何顧忌。夏商周這叁代一千八百年,夏四百年,商六百年,周八百年,合起來一千八百年,叁代。這叁代是以仁治天下,德失掉之後以仁。這是不再選賢與能,都是家裏有繼承人,這個選賢是內選,不是向天下選,在家裏頭選。但是確實他們都還守住五倫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,這個還是絕對遵守,他真做到。

  周雖然八百年,末後的五百年是亂世,就是春秋戰國,孔子、孟子,中國過去這些大思想家,都是生在這個時代,叫亂世。亂世,人底蘊還是夠深,即使戰爭也講義氣,你的隊伍不整齊,我等待你排整齊再打。還講這個,你看戰爭還講這個,很難得,不容易。秦統一了中國,真正是大一統了,戰國的時候是七個國家,中原,秦統一了。十五年亡國,爲什麼亡國?皇帝沒有道,苛刻人民。漢取而代之,漢武帝就想到這正式統一了,這麼大的國家,這麼多的人口,人民如何能和睦相處,這是大問題。所以中國自古以來懂得教育、重視教育,那教什麼?董仲舒建議,在諸子百家裏面選孔、孟這兩家,來做爲教育全國人民的標准。漢武帝采取了。這個政策決定之後,一直到滿清都沒改變,改朝換代多少次,國家教育政策永恒不變,統統是用孔孟爲主流,一直到清朝。孔孟講什麼?講禮。你看自古以來是道德仁義禮,道沒有了有德;德沒有了有仁,仁者愛人;仁沒有了有義,義是講思想、言行要合情、合理、合法。所以義者循理,人不能不講理,春秋戰國還講理,理還能服人。義失掉之後就是禮,禮節的禮了,這是漢到清是以禮來治天下。就是一定要遵守,要求大家遵守規矩。禮如果沒有了,大家不講禮,社會就亂了。

  古人講這個話有道理,都兌現了,在中國曆史上看得非常清楚,兌現了。禮失掉了,儒就沒有了,孔孟就是假的,不是真的;戒律失掉,佛是假的;因果要失掉了,道是假的。所以儒釋道叁個根重要。我們今天怎麼救自己?怎樣救家庭?怎樣救社會?要把根找回來。儒的根,我們就找到《弟子規》;道的根,我們找到《感應篇》;佛的根,就找到了《十善業道經》。這叁樣東西都很薄,一點點,如果用它做普世的教育、全民教育,社會可以安定,人民可以把良心找回來。有沒有效果?我們過去在湯池做了實驗,這個實驗實在講不是我們有智慧做出來的,不是的;我們沒這個智慧,沒想到這個事情,而是聯合國這些會友們把我逼出來的。我們把中國傳統東西向他報告的時候,他們聽了歡喜鼓掌,下來之後:法師,這是理想,這不能落實。我是被這麼逼出來的,一定要做樣子,樣子做出來他們就相信了。從這個地方我們深深感覺到,信仰的危機,這是真正危機,大家對古聖先賢不相信。這個做出來之後,確實産生了影響,雖然駐教科文組織一百九十二個國家的代表想到湯池去考察、去參觀,這個願望沒能兌現。可是他們以私人觀光旅遊的身分去看,在中心住個叁、四天的,我知道有叁十多個人。所以這個信息傳出去了,中國這一套東西有效,不是假的。

  我們在聯合國報告的時候,兩個主題,第一個宗教是可以團結的,這也是讓聯合國耳目一新。我們辦這個活動,邀請新加坡跟澳洲十個宗教的代表,在聯合國大堂舉辦爲世界和平祈禱,做得非常成功,做得非常好。當時教科文組織的秘書長非常贊歎,出乎他意料之外。他們以爲不同宗教在一起,總是會爭論、吵架,沒有想到這十個宗教就像兄弟姐妹一樣,非常和睦,他們沒見到過的。第二句話就是我們在湯池做的實驗,「人民是可以教得好的」。我說我參加教科文組織這次的活動,就這兩句話,「宗教是可以團結的,人民是可以教得好的」。你得真教他!我們教的時間不長,不到半年,人民的良心就出現了,所以教育真有效果。

  我就想到,這種實驗點非常重要,大家看到了,就相信了、就有了信心,這世界還是有前途,還是有和平的可能。實驗點當然愈多愈好。我這次在日本講經,時間雖然不長,講《無量壽經》四十八個小時。我多次提到,日本如果要有這些志士仁人,在日本找一個小鎮做實驗點,我覺得比中國好做,而且會比中國做得更成功。因爲,我們這次講經在岡山縣真庭市,鄉下,看到鄉下人真純樸,沒有競爭的心、沒有私心。老百姓純樸、有禮貌,鄉下人無論見到什麼人,對你都是九十度鞠躬禮,我們在別的地方沒有看見過。我們湯池是教出來的,沒有教的時候他們不會,在日本不教他就會了。而且保持著傳統文明的生活,這個太難得了。所以在日本要是做和諧示範,比在任何地方都容易。

  我在講經的時候好像提到叁次,我說日本,大家都著急,災難多,他們一點都不避諱,災難怎麼救?來問我,我說日本只有一個人可以救日本。他們說是誰?我說是你們的天皇。人民對天皇那種尊敬出自于內心,從內心裏尊敬。如果天皇來帶頭,做一個示範特區,天皇來做首長,就立刻得到全日本人的擁護,他就真做成功了。不但日本有救,全世界都有救,因爲有這麼一個示範點,每個國家人民都要來看、來向你學習。那就又出現了「成湯七十裏而王天下,周文王以百裏而王天下」,這個曆史的故事就重現于現在這個時代。日本會成爲全世界的倫理道德的領袖,這還得了嗎?問題是我講的這幾句話,天皇有沒有聽到?他肯不肯幹?他要真肯幹的話,日本有救,日本的災難會降溫。日本現在是君主立憲,天皇是個象征,沒有政權,政權在宰相手上。但是他做這個小城來做實驗,是非常好的一個工作,而且這是大事,這不是小事。

  我們講到政治的優勢,這是大家都夢寐以求的,就是中國古代培養接班人真用心。不是像現在,現在民選選個總統上去之後,他去找一個人來做總理,邀集一些人來做內閣。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想法,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看法,所以開會爭論很多,意見不同。古代沒有,古代爲什麼沒有?它從小培養的,這個班底。你看皇上一登基,就是就職典禮,第一樁大事什麼事情?立太子,就是底下接班人找到了,全心全力培養接班人。叁個老師,這個接班人學什麼東西?叁樣東西,這叁個老師,叁師,就是太保、太傅、太師。周武王過世的時候,兒子成王才十歲,所以周公攝政,就是周公代理,等他長大了,政權讓給他。這樣一個小孩,當然也選年齡差不多的,伴讀,那就是下一個朝廷,底下一個朝廷,人都選好了。太保用現在的話來說,他主要是要教衛生保健,飲食起居,就是生活教育。太保是生活教育,管這一門。第二個太傅,管倫理道德,這門課是他教。成王的太保召公,是武王的小弟,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