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五集) 2011/10/2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005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淨土大經科注》第一百叁十九面第五行:
「先舅氏」,這是黃念老自稱,是他的舅父,舅父已經過世了,所以稱先舅氏,「梅光羲老居士亦贊雲」,梅老居士是他的舅舅。在民國初年,佛門裏面號稱有兩大居士,在佛門裏面地位很高,有相當的影響力,叫「南梅北夏」。南方梅光羲老居士,他是江西南昌人,北面是山東夏蓮居老居士,南梅北夏。念老家學的淵源很深,從小受舅舅的影響,以後長大了,就拜夏蓮居爲老師。夏老跟梅老是非常好的同參道友,很多年都在一起,工作在一起,學佛也在一起。所以黃老有這樣殊勝的因緣,得到夏老的真傳。這是說梅老居士贊歎這部經,這個贊歎的文在序文裏頭,他給它寫了一篇很長的序文。裏面說,「無量壽經者,如來稱性之極談,衆生本具之化儀;一乘之了義,萬善之總門;淨土群經百數十部之綱要,一大藏教之指歸也」。這段文前面幾句,我們在前面報告過了,這個地方要說的,就是「淨土群經百數十部之綱要」。
釋迦牟尼佛專門爲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,只有叁部經,《無量壽經》、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跟《阿彌陀經》。這叁種是專門介紹淨土。叁部經裏面,唯獨《無量壽經》就像概論一樣,淨宗概論,最完整,面面都介紹到。其它的兩部,沒有這麼完全。《觀經》裏面給我們講兩樁事情,特別詳細的來說,一個是淨宗的理論,一個是淨宗的方法,它說這兩個很重要。理論裏頭最重要的,提出了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,這是淨宗理論的依據。說明什麼?說明淨宗是自心變現的,不是外頭的。所以它的結論是「心淨則佛土淨」。那我們就明白了,我們想求生淨土,最標准的依據就是清淨心,那是真往生淨土。極樂世界是清淨心變現的,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我們用什麼方法修清淨心?用念佛的方法,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菩提心就是清淨心。
什麼叫菩提心?經,《觀無量壽經》上說的,至誠心、深心、回向發願心。至誠心是菩提心的本體,有體它就有作用,作用有兩種,一種是對自己,叫自受用,一種是對別人,他受用。一個體,有自受用,有他受用。自受用叫深心,古大德的批注,好善好德,這就是深心。他受用是回向發願心,將自己所修學的功德,回向給一切衆生,回向給西方淨土,回向給遍法界虛空界。他受用,就是利他的心。自受用是自利的心,自利的心是什麼?好善好德。所以,古人注的不太好懂,我在最近這二十年當中講經,我講菩提心我就用本經的經題,大家好懂。上面冠一個「真誠」,真誠就是至誠心,這是菩提心的體,是我們自己真心的理體,就是真誠。自受用是清淨、平等、覺,這經題上的話,這是我們自己的享受。方東美先生所說的,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最高的享受是什麼?不是財富,不是地位,與那個都不相幹。最高的享受是清淨心、平等心、覺悟的心,這最高享受。這叁種心在經題上,最重要的,這是修學的綱領,決定不能忘記,你學什麼。真正得清淨心,就是阿羅漢;得平等心,就是菩薩;覺悟了,就成佛。你看自受用,所以我們念念不離清淨平等覺。
這就像外國的科學家講念力,念力有負面的,負面念力是傷害人的。所以說咒人,咒真管用,真能把人咒得精神不正常。但是不是好事情,爲什麼?你害人,將來果報自己承受,這個事情決定不可以。科學家也教給我們,原始社會裏頭,用咒語去對付敵人,對于得罪自己的人往往用這個方法來反抗、來報複,它很管用。但是不知道自己也傷了,也傷了自己。我常講,我們傷害別人,叁分,那個反作用的力量傷害自己是七分。你冷靜仔細去想想,能體會得到。所以中國古人講「害人者自害也」,他有道理!反作用不是一比一的,是叁比七。要明白這個道理了,你就決定不敢去傷害人。防止別人傷害,最好的意念就是想你極善的心,回憶你做過很好的事情,很快樂的事情,你回憶這些,他就傷害不到。如果有菩提心,他就決定不會受傷害。爲什麼?清淨平等覺,這是什麼樣的惡念都夾雜不進來。那一句阿彌陀佛就無比殊勝,一句阿彌陀佛就統統包在裏頭,叫自受用。他受用,慈悲。所以我用這十個字,「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」,用這個來解釋菩提心,大家好懂,很具體。我們要常存這個心,這個心是阿彌陀佛的心,這個心是諸佛果地上的心,諸佛如來的心。這個心好,是我們自己的真心。
他利益,利他的是慈悲,叫大慈大悲。這上加個「大」,大是什麼?心量。佛經上常說,心量之大跟太虛空一樣,叫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。這是究竟圓滿的菩提心,任何邪惡都不能夠侵犯。你好好的培養這個慈悲心,重要!一向專念,一個方向,一個目標,專念阿彌陀佛,求生極樂世界。《十往生經》裏面說,人真正發這個心,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求生淨土,阿彌陀佛派遣二十五位護法菩薩日夜照顧你。縱然是你的冤親債主,遇到你想找麻煩,他都不得其便,有護法神守護,他沒有辦法接近你。這是真的!也許說,我們同學當中來反問,我發心很久了,念佛念了幾十年,爲什麼沒有感應?爲什麼不像經上說的這麼好的效果?你就請他自己反省反省,好好想想,他是不是真的發菩提心?你的心真誠嗎?清淨嗎?平等嗎?慈悲嗎?你去問問他。如果這上面不圓滿,你的菩提心有漏洞,所以你的功德漏掉了,沒保住。
如果真發菩提心,這個心是什麼?這個心是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說老實話,什麼樣的業障全部化解,碰到菩提心就化解了,跟菩提心融成一體,怎麼還會起副作用?不可能。問題是我們的心沒發得出來。怎麼說沒發?我們有沒有自私自利?有自私自利的心,真誠心就沒有。所以我們不真不誠。「誠」這個字,曾國藩先生說得好,他在讀書筆記裏頭跟「誠」下了個定義,什麼叫誠?一念不生謂之誠。照他這個說法,誠就是真如、就是自性,沒一個念頭,有念就不誠了。跟佛法講,無念是真心,有念就是妄心,妄心是虛僞,不是誠。所以那個誠太難得了!佛法要想成就,用什麼心?用真誠心,你學佛快。學佛說要無量劫,要叁大阿僧祇劫這麼長的時間,那說的什麼?其實說的是你菩提心發不出來。如果菩提心真能發出來,當下就成佛,沒有時間、沒有空間。什麼是佛?真心的人,用真心就是佛;用妄心就是凡夫。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懂。
所以,我們用真心待人,不要怕人騙我們,有些人擔心,所謂是「害人之心不可有,防人之心不可無」。這個話誰說的?凡夫說的,佛菩薩絕對沒有防人之心。何必要防?沒有什麼好防的,我都沒有了,防什麼!有我才要防人,沒有我,你防什麼?你看《金剛經》一開頭告訴你,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、無壽者,你防什麼?不需要。不需要有一樣東西爲我,你就得大自在,你充滿了智慧,你不生煩惱。凡是有自利這種心,就有煩惱。沒有自利,純是利他,哪來的煩惱?有緣障礙了,我們想利益別人事情做不到,那是他沒有福報,與我們不相幹。與我還更好,我不要做事,福報就圓滿了。他要沒有障礙,我還替他服務;他有障礙,不讓我去服務,你看我不就省了事。事雖然省了,功德是圓滿的。爲什麼?我幫助他,利他的心是圓滿的,這個事是緣上的障礙。所以《楞嚴經》上佛講「發意圓成」,你的發心很圓滿,成就就是無量功德。事情沒做,心發了,不是你不做,而是緣有障礙,所以你的功德是圓滿的。誰傷害你?沒有。那個做障礙的緣的,做障礙的,這就是科學講的作用跟反作用,它就彈回去了。他害人那個意念,害人那個惡行,統統他收回去了,他遭殃。所以,古人這兩句話我們把它稍微修正一點,「害人之心不可有,防人之心也不必有」,都不需要,心開意解,得大自在。
菩提心確實就像個金剛罩一樣,什麼樣的邪惡都不能夠接近你。這個心就是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這就十個字。我們在這個世間,這章嘉大師教給我的,這一生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處事待人接物,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隨緣、念佛,這老師教的。看破是什麼?清楚、明了,這叫看破,就是對于事實真相搞清楚了、搞明白了。我們沒有能力看破,讀經。佛經上所說的,是諸佛如來他們怎麼看這個世間,怎麼看宇宙,怎麼看這些萬物,這經上所說的。我們讀多了,慢慢自然而然跟他一個看法。這不是證悟,這在佛法叫解悟,解悟對我們中下根性人來講非常有利益。我們明白道理了,我們就會走這個路子,與佛菩薩所說的相違背的,我們決定不去幹;佛菩薩所說的,與他相應,我們就可以去做。決定不要想到自利,想到自利,裏面就夾雜煩惱,沒有自己,純是利他,這就對了。一定要智慧做主,不能感情用事,感情是迷,智慧是覺,覺而不迷,頭腦要冷靜。所以這個東西難就難在什麼?我們沒有把自己放下,有自己就有自私、就有自利,這個東西是一切惡業的根源,是一切障礙的根本。這個東西如果除掉之後,真的,一般障礙很容易突破,因爲它根本在此地,最難的就是這樁事情。
所以,小乘證須陀洹,破見惑。大乘菩薩十信位初信位的菩薩,十信好比小學,小學一年級,條件是什麼?就是《金剛經》上四相破了。大乘小學一年級,沒有什麼太高的東西。但是這一破就是聖人,就不叫凡夫,這就入聖流,聖人的俱樂部他可以參與,這小聖,小小聖。值得人贊歎,他不會爲我,他無我,無我、無人、無衆生、無壽者。後半部,《金剛經》後半部是破四見,那是大菩薩。那是什麼境界?《華嚴經》圓教初住菩薩的境界,別教是初地菩薩的境界,小乘沒分。無我見、無人見、無衆生見、無壽者見,見是什麼?是觀念,念頭都沒有了。這些小小聖,事相上沒有了,還有念頭。到念頭都沒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