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集

  净土大经科注  (第五集)  2011/10/2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02-037-0005

  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净土大经科注》第一百三十九面第五行:

  「先舅氏」,这是黄念老自称,是他的舅父,舅父已经过世了,所以称先舅氏,「梅光羲老居士亦赞云」,梅老居士是他的舅舅。在民国初年,佛门里面号称有两大居士,在佛门里面地位很高,有相当的影响力,叫「南梅北夏」。南方梅光羲老居士,他是江西南昌人,北面是山东夏莲居老居士,南梅北夏。念老家学的渊源很深,从小受舅舅的影响,以后长大了,就拜夏莲居为老师。夏老跟梅老是非常好的同参道友,很多年都在一起,工作在一起,学佛也在一起。所以黄老有这样殊胜的因缘,得到夏老的真传。这是说梅老居士赞叹这部经,这个赞叹的文在序文里头,他给它写了一篇很长的序文。里面说,「无量寿经者,如来称性之极谈,众生本具之化仪;一乘之了义,万善之总门;净土群经百数十部之纲要,一大藏教之指归也」。这段文前面几句,我们在前面报告过了,这个地方要说的,就是「净土群经百数十部之纲要」。

  释迦牟尼佛专门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,只有三部经,《无量寿经》、《观无量寿佛经》跟《阿弥陀经》。这三种是专门介绍净土。三部经里面,唯独《无量寿经》就像概论一样,净宗概论,最完整,面面都介绍到。其它的两部,没有这么完全。《观经》里面给我们讲两桩事情,特别详细的来说,一个是净宗的理论,一个是净宗的方法,它说这两个很重要。理论里头最重要的,提出了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,这是净宗理论的依据。说明什么?说明净宗是自心变现的,不是外头的。所以它的结论是「心净则佛土净」。那我们就明白了,我们想求生净土,最标准的依据就是清净心,那是真往生净土。极乐世界是清净心变现的,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,我们用什么方法修清净心?用念佛的方法,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,菩提心就是清净心。

  什么叫菩提心?经,《观无量寿经》上说的,至诚心、深心、回向发愿心。至诚心是菩提心的本体,有体它就有作用,作用有两种,一种是对自己,叫自受用,一种是对别人,他受用。一个体,有自受用,有他受用。自受用叫深心,古大德的批注,好善好德,这就是深心。他受用是回向发愿心,将自己所修学的功德,回向给一切众生,回向给西方净土,回向给遍法界虚空界。他受用,就是利他的心。自受用是自利的心,自利的心是什么?好善好德。所以,古人注的不太好懂,我在最近这二十年当中讲经,我讲菩提心我就用本经的经题,大家好懂。上面冠一个「真诚」,真诚就是至诚心,这是菩提心的体,是我们自己真心的理体,就是真诚。自受用是清净、平等、觉,这经题上的话,这是我们自己的享受。方东美先生所说的,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最高的享受是什么?不是财富,不是地位,与那个都不相干。最高的享受是清净心、平等心、觉悟的心,这最高享受。这三种心在经题上,最重要的,这是修学的纲领,决定不能忘记,你学什么。真正得清净心,就是阿罗汉;得平等心,就是菩萨;觉悟了,就成佛。你看自受用,所以我们念念不离清净平等觉。

  这就像外国的科学家讲念力,念力有负面的,负面念力是伤害人的。所以说咒人,咒真管用,真能把人咒得精神不正常。但是不是好事情,为什么?你害人,将来果报自己承受,这个事情决定不可以。科学家也教给我们,原始社会里头,用咒语去对付敌人,对于得罪自己的人往往用这个方法来反抗、来报复,它很管用。但是不知道自己也伤了,也伤了自己。我常讲,我们伤害别人,三分,那个反作用的力量伤害自己是七分。你冷静仔细去想想,能体会得到。所以中国古人讲「害人者自害也」,他有道理!反作用不是一比一的,是三比七。要明白这个道理了,你就决定不敢去伤害人。防止别人伤害,最好的意念就是想你极善的心,回忆你做过很好的事情,很快乐的事情,你回忆这些,他就伤害不到。如果有菩提心,他就决定不会受伤害。为什么?清净平等觉,这是什么样的恶念都夹杂不进来。那一句阿弥陀佛就无比殊胜,一句阿弥陀佛就统统包在里头,叫自受用。他受用,慈悲。所以我用这十个字,「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」,用这个来解释菩提心,大家好懂,很具体。我们要常存这个心,这个心是阿弥陀佛的心,这个心是诸佛果地上的心,诸佛如来的心。这个心好,是我们自己的真心。

  他利益,利他的是慈悲,叫大慈大悲。这上加个「大」,大是什么?心量。佛经上常说,心量之大跟太虚空一样,叫「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」。这是究竟圆满的菩提心,任何邪恶都不能够侵犯。你好好的培养这个慈悲心,重要!一向专念,一个方向,一个目标,专念阿弥陀佛,求生极乐世界。《十往生经》里面说,人真正发这个心,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,求生净土,阿弥陀佛派遣二十五位护法菩萨日夜照顾你。纵然是你的冤亲债主,遇到你想找麻烦,他都不得其便,有护法神守护,他没有办法接近你。这是真的!也许说,我们同学当中来反问,我发心很久了,念佛念了几十年,为什么没有感应?为什么不像经上说的这么好的效果?你就请他自己反省反省,好好想想,他是不是真的发菩提心?你的心真诚吗?清净吗?平等吗?慈悲吗?你去问问他。如果这上面不圆满,你的菩提心有漏洞,所以你的功德漏掉了,没保住。

  如果真发菩提心,这个心是什么?这个心是「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」,说老实话,什么样的业障全部化解,碰到菩提心就化解了,跟菩提心融成一体,怎么还会起副作用?不可能。问题是我们的心没发得出来。怎么说没发?我们有没有自私自利?有自私自利的心,真诚心就没有。所以我们不真不诚。「诚」这个字,曾国藩先生说得好,他在读书笔记里头跟「诚」下了个定义,什么叫诚?一念不生谓之诚。照他这个说法,诚就是真如、就是自性,没一个念头,有念就不诚了。跟佛法讲,无念是真心,有念就是妄心,妄心是虚伪,不是诚。所以那个诚太难得了!佛法要想成就,用什么心?用真诚心,你学佛快。学佛说要无量劫,要三大阿僧祇劫这么长的时间,那说的什么?其实说的是你菩提心发不出来。如果菩提心真能发出来,当下就成佛,没有时间、没有空间。什么是佛?真心的人,用真心就是佛;用妄心就是凡夫。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懂。

  所以,我们用真心待人,不要怕人骗我们,有些人担心,所谓是「害人之心不可有,防人之心不可无」。这个话谁说的?凡夫说的,佛菩萨绝对没有防人之心。何必要防?没有什么好防的,我都没有了,防什么!有我才要防人,没有我,你防什么?你看《金刚经》一开头告诉你,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、无寿者,你防什么?不需要。不需要有一样东西为我,你就得大自在,你充满了智慧,你不生烦恼。凡是有自利这种心,就有烦恼。没有自利,纯是利他,哪来的烦恼?有缘障碍了,我们想利益别人事情做不到,那是他没有福报,与我们不相干。与我还更好,我不要做事,福报就圆满了。他要没有障碍,我还替他服务;他有障碍,不让我去服务,你看我不就省了事。事虽然省了,功德是圆满的。为什么?我帮助他,利他的心是圆满的,这个事是缘上的障碍。所以《楞严经》上佛讲「发意圆成」,你的发心很圆满,成就就是无量功德。事情没做,心发了,不是你不做,而是缘有障碍,所以你的功德是圆满的。谁伤害你?没有。那个做障碍的缘的,做障碍的,这就是科学讲的作用跟反作用,它就弹回去了。他害人那个意念,害人那个恶行,统统他收回去了,他遭殃。所以,古人这两句话我们把它稍微修正一点,「害人之心不可有,防人之心也不必有」,都不需要,心开意解,得大自在。

  菩提心确实就像个金刚罩一样,什么样的邪恶都不能够接近你。这个心就是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,这就十个字。我们在这个世间,这章嘉大师教给我的,这一生对人、对事、对物,处事待人接物,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随缘、念佛,这老师教的。看破是什么?清楚、明了,这叫看破,就是对于事实真相搞清楚了、搞明白了。我们没有能力看破,读经。佛经上所说的,是诸佛如来他们怎么看这个世间,怎么看宇宙,怎么看这些万物,这经上所说的。我们读多了,慢慢自然而然跟他一个看法。这不是证悟,这在佛法叫解悟,解悟对我们中下根性人来讲非常有利益。我们明白道理了,我们就会走这个路子,与佛菩萨所说的相违背的,我们决定不去干;佛菩萨所说的,与他相应,我们就可以去做。决定不要想到自利,想到自利,里面就夹杂烦恼,没有自己,纯是利他,这就对了。一定要智慧做主,不能感情用事,感情是迷,智慧是觉,觉而不迷,头脑要冷静。所以这个东西难就难在什么?我们没有把自己放下,有自己就有自私、就有自利,这个东西是一切恶业的根源,是一切障碍的根本。这个东西如果除掉之后,真的,一般障碍很容易突破,因为它根本在此地,最难的就是这桩事情。

  所以,小乘证须陀洹,破见惑。大乘菩萨十信位初信位的菩萨,十信好比小学,小学一年级,条件是什么?就是《金刚经》上四相破了。大乘小学一年级,没有什么太高的东西。但是这一破就是圣人,就不叫凡夫,这就入圣流,圣人的俱乐部他可以参与,这小圣,小小圣。值得人赞叹,他不会为我,他无我,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。后半部,《金刚经》后半部是破四见,那是大菩萨。那是什么境界?《华严经》圆教初住菩萨的境界,别教是初地菩萨的境界,小乘没分。无我见、无人见、无众生见、无寿者见,见是什么?是观念,念头都没有了。这些小小圣,事相上没有了,还有念头。到念头都没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