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六集

  净土大经科注  (第六集)  2011/10/2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02-037-0006

  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净土大经科注》第一百四十一面第四行看起:

  「更以净土诸经之中,唯此经备摄圆妙。以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为宗。以弥陀十念必生之大愿为本。深明三辈往生之因,广摄九界圣凡之众。正显持名念佛之法,直指往生归元之路。是故此经称为净宗第一经也。」这是前言里头第六小段。在净土诸经,现代人将有关古大德对于净宗的著述编成了一套丛书,《净土丛书》。这是近代在台湾毛凌云居士,他用了很长的时间编辑这部书。毛居士我跟他认识,我们也一度同事,他往生了。最初印出来的好像是精装本,有这么厚,二十多册,以后福峰它们重新做版,印出来大概有三十多册。净土宗的数据非常丰富。修净土,真正发心弘扬净宗,这套书一定要多看看。在这么多典籍当中,只有这部经备摄圆妙,对于西方极乐世界方方面面的介绍,可以说是最为完备。

  特别是黄念祖老居士这个集注,净土诸经里面最重精要的部分他都节录下来,全在这部批注里头。这部批注,他取经论一共有八十三种,取古大德祖师的批注有一百一十种,总共有一百九十三种。所以这个批注是集注,集注《无量寿经》之大成。于是这个批注,这个经跟注是稀有难逢,读这一部,把净土诸经全部都读到了。这个著作出现在世间是最契合现代人的根机。你说这么多典籍,我们哪有时间去读!放在书架,很大的一个面积。我第一次到北京去访问他老人家,到他居住的地方去访问。中午他招待我在他那边用斋,我看到他住的房间不大,还比不上我们现在住的房间,我们现在住的这个地方还比他的大一点。那么小的一个环境,非常拥挤,一张书桌,旁边就是书架堆的这些书。我很惊讶,这些书从哪里找来的?如果不是三宝加持,不可能搜集这么完全。在他那种环境之下,我们在国外、在台湾想搜集这些资料都不容易。佛力加持,成就这一部巨著。老人说的,「唯此经备摄圆妙」。这个集注将这部经圆妙之光发扬光大,让我们在读这部经典,字字句句都感到有无量义。你们听我的报告,跟大家的分享,遍遍不相同,这遍讲的跟上面那一遍不一样。为什么?每年悟处不一样,每个月的悟处都不一样。我不敢讲天天有悟处,但是月月有悟处,这个敢讲。境界不相同,义趣无有止境。

  以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为宗。宗,后面还有详细说明,明宗论用的时候再说。在此地给诸位简单的说说,宗这个字在中国有很多意思,最重要的有三个意思:第一个是主要的,第二个是重要的,第三个是尊崇的。你看中国自古以来,家是我们一生活动的核心,无论你做多大的事业,到最后落叶归根,你得回老家。为什么回老家?养老是家的一个主要的任务,育幼养老。所以中国人,确实真正体会到人生的幸福美满。小时候家庭教养你,你不会失学。中国古代的家庭是大家庭,五代同堂。我们往上去,有父母、祖父母、曾祖父母、高祖父母;往下有儿女、有孙女、有重孙女、有玄孙,这九族,上下加起来九代,这一家人口就不少。一般普通的,普通家庭大概三百人上下,这么大的家族。所以中国这个家不是小家庭,中国人讲家外国人不懂,因为外国人没有。

  中国的家是个社会制度,有家长。你们看《红楼梦》这个小说,那就是一个家庭,就描写一个家庭,那家庭不是太兴旺的。所以有当家的。它是一个社会制度,是个群体生活,所以没有私人的自由。你赚钱,无论赚多少要归公,你自己每个月的零用钱,像公家发薪水给你一样的,所谓分份子,所以财产是统一来管理的。小孩你自己能教,可以,好教,你不能教的时候家族教。老的时候退休了回家养老,所以儿孙满堂,你的晚辈,你看你的晚辈总有几十个人,那真是天伦之乐。退休之后你要还有体力,就是在学塾里头,叫私塾,私塾就是家庭子弟学校去教学,做义工,把你的经验,把你一生的故事、经验讲给小朋友听,他就学会了。没有不爱子弟的,这是大家庭的生活。所以心量要大,不能有自私,人人有自私,这家就会破,家败人亡。所以你们看《弟子规》,小朋友有东西不可以私藏的,一定大家在一起玩,不可以据为私有,这家庭才会兴旺。所以家有家道、有家规、有家学、有家业,业是事业。现在没有了,这八年抗战,我们中国最大的损失就是把家消失了,见不到了。

  你看每一家有祠堂,祠堂是春秋祭祀、祭祖,平常空在那里不用就办学。所以这个私塾家学都办在祠堂,祠堂平常就是学校。祠堂叫宗祠,用宗,宗是什么?这一家最主要的,这宗祠,最重要的祭祀,慎终追远,世世代代的祖先不忘记,春秋要祭祀。慎终追远,民德归厚,这是教育。小孩从小也得敬祖宗,敬祖宗哪有不孝父母的道理!祖宗距离我们远了,我们展开家谱,始祖是谁?伏羲,伏羲是我们的始祖。那个时候还没有文字,伏羲到神农,神农继承伏羲的,这都是老祖宗,再到黄帝。伏羲到神农五百年,神农到黄帝五百年,一千年。黄帝到我们现代四千五百年。所以中国人常常说五千年的历史文化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我们现在应该可以肯定,汉族都是炎黄子孙,就是都是伏羲、黄帝这个体系下来的。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,有四个妃子。二十五个儿子繁衍没多久就有十四个姓,十四个姓氏,以后慢慢繁衍愈来愈广。所以《百家姓》里头,四百多个姓氏,我相信应该全部都是汉族炎黄传下来的后裔。这个家庭发展了五千多年,今天有这么多的人口,一家人!一个老祖宗,我们要肯定。

  现在在中国研究民族学的有袁教授,以前他也很感到沮丧,因为这门是冷门的学科,没人重视。到我们要想建立万姓先祖纪念堂,去搜集每个族姓的资料。他就是搞这个东西的,他那里有很完整的东西,搞了几十年。告诉我们,不是百家姓,不是千家姓,中国的姓氏将近两万多个姓氏。第一批提供我们的数据,那时候他整理还没搞完,第一批给我们就是一万一千九百多个姓氏。我们在这里成立万姓先祖纪念堂,一万多。所以宗,我们要认识宗的意思。

  这部经是以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为宗。宗是什么?修行的宗旨,也就是修行最重要的指导原则,你必须要遵守。上面一个是发菩提心,下面是一向专念。如果不发菩提心,没有菩提心,只有一向专念,能不能往生?不能。只有一向专念,没有深信切愿,这往生不了。深信切愿就是菩提心,这个确实很少人说过。一般我们看祖师大德说到菩提心,他的讲解都根据经论。经,《观无量寿佛经》,讲菩提心,菩提心的体,至诚心;菩提心的作用,作用有两个,一个自受用,一个他受用,至诚如何落实在自己,如何落实在待人接物。落实在自己叫深心。古大德的这个解释,什么叫深心?好善好德。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叫回向发愿心,自己所修学的功德与大家分享,不独占。这心量很大,等于说是有福与一切众生共享。这利他不是自利。我们在这应该有将近二十年了,那个时候我在美国,华人在美国住久了,对中国文化逐渐生疏了,这样讲他不懂,不能理解。所以我就用经题,《无量寿经》的经题来解释菩提心,这个很具体,一点都不模糊。菩提心的体我们用真诚,经上讲至诚心,我用真诚两个字。真就不是假的,诚则不是虚妄,真诚心。中国古人跟人讲诚则灵,曾国藩先生将这个诚下了个定义,什么叫诚?一念不生是谓诚。这个意思跟佛法讲的意思一样。佛教文化对中国读书人的影响很大,以前读书人没有不读佛经的,吸收经典里面的智慧。

  在佛法里面,声闻、缘觉都没有菩提心。声闻是阿罗汉,缘觉是辟支佛,这些人有能力超越六道轮回,没发菩提心。什么人发菩提心?菩提心一发出来,就是圆教初住菩萨,圆教初住菩萨叫发心住。我们不能把这个意思错会了,我已经发了菩提心,那你一发菩提心,你就超越十法界,这真的。就用曾国藩这个定义来说,诚,一念不生是谓诚,你能一念不生吗?一念不生是什么境界?放下起心动念,这叫真诚!不起心不动念。谁做到了?圆教初住以上做到了。二乘真的没做到,阿罗汉只放下见思烦恼,尘沙、无明在,所以他不是菩提心。菩提心是什么?见思、尘沙、无明统统都断了,才叫真发菩提心。所以菩提心一发就是菩萨,法身菩萨,不是普通菩萨。普通菩萨是名字菩萨,有名无实,尊称你菩萨,你不是菩萨。菩萨的标准在大乘,发菩提心才是菩萨。我们用十个字来解释,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。这十个字里头最重要的是真诚,因为真诚是体,其它的是作用。清净平等觉是自受用,自受用也是有等级的,对待人一片慈悲,叫大慈大悲。加上一个「大」,没有条件的,无条件的慈悲。为什么?发菩提心的人知道,遍法界虚空界,今天讲整个宇宙的全体,跟自己是一不是二。所以慈悲称之为同体大悲,遍法界虚空界跟我是一体,同体,没有别人,是自己,叫同体大悲。无缘大慈,缘是什么?条件,没有条件。

  慈是与乐,悲是拔苦,众生有苦,我要想办法帮助他离苦,帮助他得乐。用什么方法落实?用教学,佛用这个方法帮助众生离苦得乐。苦从哪里来的?迷惑来的。因为你迷惑,你看错了、想错了,于是你说错了、做错了,这个错就叫业。恶业错了,善业也错了,为什么?恶业是在三恶道,善业是在三善道,出不了六道轮回就是错了,善恶都错了。怎样不错?超越六道轮回、超越十法界就不错。超越六道轮回还不肯超越十法界,这是什么?二乘,声闻、缘觉,他离开六道轮回很满意了,觉得很快乐。因为那个四圣法界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叫四圣法界,那是净土,六道是秽土,他到净土他就很快乐,忘掉了再向上提升,忘了。所以佛要教他、要劝导他还有更高的境界,有更好的,那就劝他发菩提心。发菩提心是什么?放下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六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