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七集

  净土大经科注  (第七集)  2011/10/3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02-037-0007

  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净土大经科注》第一百四十二面,倒数第五行:

  「宋代大居士王日休,曾撰《龙舒净土文》,四海称誉,传诵至今」。这是宋朝时代人,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,王日休居士,世人尊重他,不称他的名讳,称他做王龙舒。龙舒是地名,就是现在的安徽省舒城县,距离合肥很近。中国在古时候对一个人最尊敬的是称呼他的地,他出生的地方或者他修学的地方,就是这个地方出了这样一个好人,整个地方上的光荣,这个意思,所以称地。佛门也如是,譬如说智者大师,不称他的名,不称他的讳,称天台大师,他老人家住天台山,天台大师。窥基大师,不称他的名讳,称他做慈恩大师,他一生大部分的时间住在慈恩寺,长安的大慈恩寺,这是尊称至极。龙舒居士他有一部著作叫《龙舒净土文》,赞扬净土。确实不但是修净土的同学一定会读他这部书,不学净土的,甚至于不学佛的,古时候读书人都喜欢读这本书。从这个地方看,儒释道自古以来就融成了一体,形式上有分儒释道,内容里头没有分别。儒他也认真学佛、学道,佛也很认真的学道、学儒,因为祖师把儒跟道做为佛法的基础,扎根教育,这就融合成一家了。所以四海称誉,全国称赞,赞叹他,传诵一直到现在。

  「王氏临终,端立往生」。这可以给我们做一个见证,他专修净土,念佛求生,临终是站着走的,也是没有生病,无疾而终,预知时至,这不是假的。第一次会集《无量寿经》就是他作的,可惜他一生没有看到唐译本。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想到,古时候的经书数量太少,因为都是手写的本子,流通量很少,难得遇到。不像现在,现在印刷术发达,印个几万册、十几万册很平常的事情,古代是真正艰难。宋朝发明了印刷,木版的印刷,也很费事,比抄写是方便多了,抄写一天写不了几千字。长期抄经,一天大概是两千字,字数太多会抄错,为了不能抄错,小心谨慎写慢一点可以,保持质量。所以像《四库全书》以前抄写的时候都限制,字数每一天是一定的,不让你抄太多,怕错字多。这是只看到四种,五种原译本只看到四种。「可证居士实为我国净宗解行俱优」,他对于经教研究,自己真念佛,真信切愿念佛,所以解行俱优。「殊胜希有之在家大德」,在家居士里头在历史上他很有地位。

  「王氏深慨宝典之尘封,于是乃会集《无量寿经》汉魏吴宋四种原译另成一本,名为《大阿弥陀经》」。他这个会集本,这第一次的,会集得很好,可惜就是唐译的他没看见,唐译里面还有一些重要的经文,这四种本子里头没有的。所以古大德根据这些情况判断,传到中国来的梵文原本不是一种,如果是一种,翻译的人再多,出入不会很大,叫大同小异。像《金刚经》,《金刚经》就有六种译本,现在《大藏经》里面都有,里面确实大同小异,所以断定传到中国《金刚经》的梵文原本是一种。《无量寿经》差别太大,所以古大德判断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梵文本传到中国,那就证明释迦牟尼佛三次宣说的,还有七种本子失传了,所以古人在三次后面再加一个以上,世尊当年在世介绍西方极乐世界至少是三次以上。可见得这个法门重要,不是重要他不会重复的讲,重复的讲那就是很重要的。这个显示出佛对我们的恩德太大了,我们怎样去报佛恩?依教奉行是真报佛恩,这一生决定往生,生到极乐世界就满佛的愿了,这叫真报佛恩。

  龙舒居士深深感慨这么好的一部经典,你看没有人学,尘封就是比喻没人学。为什么没有人学?前面说过了,五种原译本很难得看到,看到一个,缺漏的很多;统统都看,没有那种能力找到经本,连王龙舒唐译的他都没见到,你就可想而知。这是一个有身分、有地位、有财富的长者,他的能力都做不到,其它人可想而知。所以他就想到会集,会集是有必要的。名,他会集的经题叫《大阿弥陀经》,这是自己给它定个名字。我们看到现在这个经题,夏莲居老居士会集的,完全是原经的题目,这个太难得了,真叫善巧。《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》宋译的,宋译的经名,宋译本的经名,宋译本的,《清净平等觉经》是汉译本子的经题,你看他把两个经题合在一起,重复的就是一个经字,舍掉一个经字两个经题合在一起,天衣无缝,确实太高明了,得来全不费功夫。因为这个经题可以说把五种原译本的经义都显示出来了,就妙在此地。

  「王本问世,海内称便」,海内就是全国,全中国,学佛的人方便了。「丛林奉为课本」,丛林前面跟诸位介绍过,这真正是中国特色的佛教。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确实跟中国孔子非常相像,私人教学,演变成后来的私塾,私塾教学的方式,老师就一个人,学生很多,并没有制度,一直传到中国还是私人教学的方式。到唐朝禅宗第八代马祖、百丈,是六祖的徒孙,他们两个发起的,马祖建丛林,就是硬件设施他来负责,百丈立清规,就是整个我们今天讲学校的章程、规矩,百丈大师来建立,变成学校,很有制度。有校长,校长当时称为丛林主席,那是校长,或者称为住持、方丈,都可以,这些名称他都可以称,一个丛林只有一个。还有和尚,和尚是亲教师。这一个丛林里头谁可以称和尚?就是方丈、住持,他一个人称和尚,和尚是校长,别人不可以称。其它人称什么?阿阇黎,阿阇黎像现在学校的教授,这是普通名称,阿阇黎,阿阇黎的意思叫轨范师。所以这个意思比教授意思圆满,教授里头看不到轨范。轨是轨道,范是模范,这个老师他的言行、他的思想,可以做学生的榜样、做学生的模范,这才能称之为阿阇黎,就是教授。制度化了,有校长、有教授。

  行政组织分三个部分,叫纲领执事,这三大类。第一个是教务,现在大学的教务长,称首座和尚,他管教务。管训导的,维那,维那也能称和尚,也可以称阿阇黎,他管训导。第三个是总务,现在是总务长,学校里头,丛林里面称为监院,我们一般人称为当家师,当家师是总务。这三个纲领执事他们地位是平等的,就是校长下面三个部门。下面再分,从上到下有一百零八个单位,大大小小合起来一百零八,叫一百零八单,单是单位,就是一百零八个单位,学校组织。这是中国特色的佛教,正规的学校,这丛林。正规学校就采取龙舒会集的《大阿弥陀经》这个经本做为课本,这属于净土宗的课本。「流通胜于原译」,大家都喜欢读这个本子,读原译本的人很少了。

  「我国龙藏」,乾隆皇帝下令编的这套《藏经》。乾隆把中国传统的文化做了一个整理,这个功德无量,这修了大福报。将全国这些图书分成经史子集,这个分法在隋以前就分了,就有经史子集这四部,他就根据古人经史子集来编这一套《四库全书》,传统文化统统收在里面。当时手写的,一共只有七套。七套,藏在圆明园这一套,八国联军把圆明园烧掉了,所以就剩下六套。现在只剩下三套半,有一套残缺不齐。《四库》还有《荟要》,《荟要》怎么来的?编《四库》的时候乾隆年岁已经很大了,他怕时间太长,他见不到这部书,所以就特别交代给总编纂纪晓岚,这是总编辑,请他在《四库》里头选择最重要的先编一套给他看,这叫《荟要》。《荟要》可以说是《四库》的精华,分量是《四库》的三分之一。这一套书因为给皇帝看的,所以是原原本本,里面一个字都没有删改。但是《全书》不一样,《全书》是要分发给国家各个地区的读书人让他们去念,里面凡是有讲到满族的、批评他的全删掉,这是政治因素,删掉了。《荟要》没有,《荟要》是给皇上看的,不是给别人看,皇上这两部,一部在皇宫,一部在圆明园,圆明园的也烧掉,剩下一个孤本,真是宝贝!这个孤本国民党政府带到台湾去了,非常难得。

  我们当年在台湾天天就想着,这两本书怎么样能够把它翻印流通,不至于丧失掉,如果不印肯定会失掉,失掉就太可惜了。多少年的酝酿,多少人关心这个事情,终于商务印书馆发心把这个《全书》印出来,只印了三百套。为什么?卖不掉,这么大的书,怎么卖?卖不掉,所以只印了三百套。我买的这部书,是一个同修发心要送我一部《全书》,我高兴得不得了,跟商务印书馆联络,最后一套。这一套被日本人买去了,日本人没有钱,付不出钱来,就是日本人买了五套,最后五套,四套他付了钱,拿去了,这一套还没有付钱。商务印书馆跟他协商,可不可以让给我。他说可以,但是要十二万,要给他十二万。我们也没有办法,只好答应他,给他十二万,十二万台币,合我们港币就是三万,港币现在兑换率是一比四,日本人要,不能不给他,他付了订金。所以我得到是最后一套。这个总经理他告诉我,才只有三百套。

  《荟要》呢?《荟要》是世界书局印的,我买了很多,我一共大概买了它六十多套。总共印多少套?两百套。这两百套我买了它大概将近七十套,送给全国每一个省选一个大学,送给学校,还有特别市、自治区,好像有三十多个单位。我是拜托上海复旦大学,那时候复旦大学校长的书记跟我挺好,他帮我的忙,这些书运到复旦大学有地方放,同学们做义工替我分发,统统都送到了。陈天全,现在他是人民大学的书记,他帮我很大的忙。送到祖国,这就不会丢掉了。这套书的价值超过《全书》,因为它里面的内容没有改变,是最难得的一个本子。台湾纪念孙中山先生建立中华民国一百年,所以商务印书馆想再印《四库》,打电话给我。我说好事!我说你们再印,我要一百套。他高兴死了,这大主顾。我买了它一百套,给我算成本价钱,一套五万美金,一百套就是五百万。世界书局也通知我要再印《荟要》。我说好!太难得了,我就跟他商量,我说你们再印,我要两百套,这两百套也是五百万美金。一千万美金就做这两桩事情。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七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