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》完全用《华严经》的架式,玄义是十门开启,用《华严经》来解释《阿弥陀经》,把《阿弥陀经》无形提升跟《华严》平等,用心良苦!我们相信。莲池大师是明朝末年人,万历年间的人。中国古人,隋唐时代那些祖师大德,研究释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,哪一部经能够代表世尊一生的教学?大家几乎都肯定是《华严经》,所以称《华严》为根本*轮。方东美先生他认为《华严》是佛经哲学概要,推崇备至,而且自己真在《华严》上用功夫。《华严》也是法相宗的六经之一,法相是哲学,可是《华严经》到最后,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《华严》最后归哪里?归《无量寿》。祖师大德做的这个总结,我们相信莲池大师知道。所以在清朝乾隆年间的彭际清居士就说得更清楚、更明白,他说《无量寿经》即是中本《华严》,《阿弥陀经》是小本《华严》,《华严经》是大本《无量寿经》,一而三,三而一。我相信彭际清居士必定读过莲池大师的《疏钞》,莲池大师已经把《华严》,融会《华严》来讲《阿弥陀经》,讲得精彩,字字句句无量义!《华严经》说的,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,一多不二。幽溪大师的《圆中钞》说「更有盛焉」,他所作的《圆中钞》当中引用的《无量寿经》完全引用王龙舒的会集本,没有引用原译本,统统是用会集本的。这就晓得这些法师对龙舒居士的尊重,肯定龙舒居士说得不错。「近代印光大师于所撰《重刻圆中钞序》中,亦赞王本文义详悉,举世流通。」这是印光大师对龙舒会集本的赞叹。
下面跟我们说,「王氏会经,虽大有功于净宗,但所会之本颇多错误」,这就是不是尽善尽美。「白圭之瑕」,白圭是玉,玉里头有瑕疵。「贤者惜之」,很惋惜。这些贤者,里面举几个例子,「莲池大师谓其抄前着后,去取未尽」,这是莲池大师对会集本的批评。「彭绍升」就是彭际清,彭际清居士「斥之为凌乱乖舛,不合圆旨」,乖舛是错误。「今笔者」,这就是念老,念老「仰承古德诸说,窃计王氏之失有三」,王龙舒的会集本里面有问题的大概有三种。第一「王氏会集,仅据四种,未及唐译。唐译名《无量寿如来会》,出自《大宝积经》,乃菩提流志大师所译,多奥妙精要之文,为他译所无」。这个本子他没看到,这就是它不完美的第一个地方,因为唐译的《大宝积经》里面有一会叫「无量寿如来会」,就是讲的《无量寿经》,介绍西方极乐世界,里面确实有奥妙精要之文,这个龙舒居士没见到。
第二个问题是「去取未尽,取繁遗要,改深为浅」,这就是节取经文不是一个容易事情,所谓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,如何能够把自己的见解放下,以大慈悲心为天下众生,那就是公,没有自己的意思在里头,这就避免过失。所以就取舍有些不当,当然这是少数,不是多数,毕竟古来祖师大德都引用他的东西,都赞叹他的东西,这就是白璧之瑕。取繁遗要,有些地方繁琐的他取了,很精要的地方他漏掉了,有这种情形。改深为浅,「例如莲池大师所责,如三辈往生」,这举例子来说,「魏译」,康僧铠的译本,「皆曰发菩提心」,上中下三辈都是发菩提心,都有,但是龙舒居士的会集本只有中辈发菩提心,讲了,下辈不发,就是不发,上辈的没说,不提。这是什么?高下失次,所以说未尽。这太重要了,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,这是净宗的宗旨,修行宗旨!三辈往生统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,在这个本子我们都看到了。龙舒本子是上辈没提,中辈发菩提心,下辈不发,这是改深为浅。「故莲池大师与彭氏(彭际清)斥之也」。
「三者,率意增文,俨若自着。王氏每以自着之文,演述原译之义」。这就是莲池大师讲的「抄前着后,未顺译法」。翻译跟会集不一样,会集最忌讳的是自己用文字加进去,这个不可以,会集一定是原文,原文里面可以删减,不能用自己的把它改过,不可以。当然他改没有问题,为什么?他改得好,但这个风气不能开,风气开的时候,王龙舒可以改动我也可以改,那每一个人随自己的意思去改,改个几次之后这经就不能看了。所以古人最忌讳的是改动经文。看了,它是错字,错字怎样?在旁边批注,这个字可能是某一个字的错字,可以这样写,你不能改它的,保持原样子,世世代代传下去,不变样,所以注在旁边。这是中国古人做事情小心谨慎,负责,把老祖宗的东西传下来要原原本本,不能传走样子,古人对这个很重视。现在人不重视了,随便用自己的意思来解释,甚至于把经文改动,这个字不好讲,换一个,这不可以的。
责其抄前着后,这句话什么意思?「抄引经文于前,复又自着文句于后」,就是把他自己用的文字他也写上去,就改动了,改动原文。「盖是会集,必须依据原经,万万不可于原译外,擅增文句」。龙舒居士这个本子里头有他自己删增的文句,这是古人很忌讳的。「故责王氏未顺译法」。翻译可以,翻译是什么?它是你自己翻译出来的,行。但是别人译的时候,你会集,要尊重人家翻译的,不能改动一字,他的字有不恰当,可以注在底下,注明,不可以改动。「由上可见王氏之失,非是不应会集」,会集是应该要做的,「而在于会本之多疵」,就是它里头还不完美,还有些问题存在,古德责备是这些地方。毕竟这些错误不是很多,很少,那就不是一个尽善尽美的本子。
「彭绍升」,就是彭际清,「憾于王本之失」,憾是遗憾,王龙舒的本子你看还有这么多瑕疵在里头。「乃取魏译本」,康僧铠的本子,「而删节之,是为《无量寿经》之第七种」,五种原译本,龙舒的本子出来是第六种,彭际清的本子出来是第七种,但是他的本子是节本,他不是会集,它是一个本,就是康僧铠的本子他把它删节了,麻烦的地方删掉了,就等于节要,像我们现在看书画红笔一样,就这种方法,节本。这个节本有人用,民国初年丁福保采取了,丁福保的《无量寿经笺注》就是用的彭际清的节本,就用他这个本子。所以你看丁福保也很了不起,他不用自己的意思,他用经来注经,以经来批注经,所以叫笺注,都是抄的经里头,就像念老抄的这些经论来批注经,用这个方式。也很值得赞叹的,他用的是彭居士的节本。
「但此仅为魏译一种之节本」,它不是诸译的会本。所以《无量寿经》有一个节本。「于是晚清魏承贯」,魏默深,也就是魏源,「为救龙舒之失,取五种原译,另行会集,别成一书,初仍名《无量寿经》,后经正定王耕心氏改名为《摩诃阿弥陀经》。魏本文字简洁精当,远过王本。但率自增文之病,未能尽免,故魏本亦未尽善也」。我这里有魏本,这个本子。这个本子是夏莲居老居士他老人家最初就是采取魏默深的本子,想把魏默深的本子把它删节,他里头再加以补充,所以他前面是讲重校补遗。大概是到最后看到不太妥当,这人家的本子把人家改掉不太妥当,所以重新会集,才有现在这个本子。所以这个本子是他会集的根。我们从这个地方来看,了解夏老他的思惟,他这个会集的由来,我们今天讲动机的由来。这个本子作出来之后是重新校订了,有些漏掉的地方念老给它补充了,一共三十七品,慈舟法师给它作的科判。这个科判我也下了功夫,我给《无量寿经》作科判的时候也是以这个科判为底本,但是比他作的更详细。所以这个本子我们印了一千本,留作纪念,知道夏老最初的动机是从这个本子下手的。所以现在这个本子是非常完备的本子,古人节校也好,会集也好,所有的弊病统统改正过来了。
我们看底下这一段,「先师夏莲居老居士」,黄念祖老居士是夏莲居老居士的传人。「悲智双运,宗说俱通。圆融显密禅净于一心」,这几句话是说夏莲老的造诣,对佛法下的功夫深。宗是禅宗,说是教下,宗门教下他都涉猎,而且都相当的深入。底下这句显示出圆融显教、密教、禅宗、净土于一心,这在佛门称为大德,出家有,在家也有。世尊在世就把这桩事明显显示给我们看了,我们只知道释迦牟尼佛,跟释迦牟尼佛同时出现还有一尊佛,知道的人不多。那一尊佛是在家身分,释迦牟尼佛出现是出家身分,在家的佛,维摩诘居士,在家佛。你看看世尊的弟子目犍连、舍利弗,维摩居士讲经说法他们去听,维摩居士升座,这些人进入讲堂,对老师顶礼三拜,右绕三匝,跟见释迦牟尼佛的礼节完全相同,你就晓得那是佛。所以现在在家居士对出家人要尊敬,但是不能有自卑感,平等的,都是佛的弟子,并不是说一出家就比在家人高一等,没这个道理。所以世尊在世的时候就已经表法给我们明显的显示出来了,我们要知道。维摩讲经说法教学跟世尊没有两样。
「若要佛法兴,唯有僧赞僧」。这个僧不是出家人,这个诸位要知道。僧是什么?是团体。四个人,无论是在家出家,四个人在一起修行,遵守六和敬,就叫僧团。僧是团体的称呼,不是个人的。但是个人以后也称僧,譬如说军队,军队是个团体,一个人也称军人,就是这个意思,实际上是指他的团体。佛家这个团体是四个人以上在一起修行,见和同解,戒和同修,那就是僧团。这样的僧团出现在世间,诸佛护念,龙天善神守护。出家僧团如是,在家僧团亦如是,所以在家有居士林。净宗是在家跟出家混合在一起的。最初东晋时代慧远大师在庐山建第一个,中国第一个念佛堂,东林念佛堂,现在叫东林寺,就在那个地点。一百二十三个人在一起念佛,求生净土,里面不少在家人,刘遗民他们都是在家人,很有名的学者。所以有在家、有出家的,但是没有女众,全都是男众居士,在一起修行。祖师示现这个样子,我们要很留意去观察,那里头有道理、有学问在,绝对不是说一剃头身分就比别人高,这就错误了。
民国初年杨仁山的学生,杨仁山是居士,学生里头有出家人跟他学习。尤其欧阳竟无,老师往生之后他继承老师的事业,创办了支那内学院,支那内学院里头出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七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