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》完全用《華嚴經》的架式,玄義是十門開啓,用《華嚴經》來解釋《阿彌陀經》,把《阿彌陀經》無形提升跟《華嚴》平等,用心良苦!我們相信。蓮池大師是明朝末年人,萬曆年間的人。中國古人,隋唐時代那些祖師大德,研究釋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,哪一部經能夠代表世尊一生的教學?大家幾乎都肯定是《華嚴經》,所以稱《華嚴》爲根本*輪。方東美先生他認爲《華嚴》是佛經哲學概要,推崇備至,而且自己真在《華嚴》上用功夫。《華嚴》也是法相宗的六經之一,法相是哲學,可是《華嚴經》到最後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《華嚴》最後歸哪裏?歸《無量壽》。祖師大德做的這個總結,我們相信蓮池大師知道。所以在清朝乾隆年間的彭際清居士就說得更清楚、更明白,他說《無量壽經》即是中本《華嚴》,《阿彌陀經》是小本《華嚴》,《華嚴經》是大本《無量壽經》,一而叁,叁而一。我相信彭際清居士必定讀過蓮池大師的《疏鈔》,蓮池大師已經把《華嚴》,融會《華嚴》來講《阿彌陀經》,講得精彩,字字句句無量義!《華嚴經》說的,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,一多不二。幽溪大師的《圓中鈔》說「更有盛焉」,他所作的《圓中鈔》當中引用的《無量壽經》完全引用王龍舒的會集本,沒有引用原譯本,統統是用會集本的。這就曉得這些法師對龍舒居士的尊重,肯定龍舒居士說得不錯。「近代印光大師于所撰《重刻圓中鈔序》中,亦贊王本文義詳悉,舉世流通。」這是印光大師對龍舒會集本的贊歎。
下面跟我們說,「王氏會經,雖大有功于淨宗,但所會之本頗多錯誤」,這就是不是盡善盡美。「白圭之瑕」,白圭是玉,玉裏頭有瑕疵。「賢者惜之」,很惋惜。這些賢者,裏面舉幾個例子,「蓮池大師謂其抄前著後,去取未盡」,這是蓮池大師對會集本的批評。「彭紹升」就是彭際清,彭際清居士「斥之爲淩亂乖舛,不合圓旨」,乖舛是錯誤。「今筆者」,這就是念老,念老「仰承古德諸說,竊計王氏之失有叁」,王龍舒的會集本裏面有問題的大概有叁種。第一「王氏會集,僅據四種,未及唐譯。唐譯名《無量壽如來會》,出自《大寶積經》,乃菩提流志大師所譯,多奧妙精要之文,爲他譯所無」。這個本子他沒看到,這就是它不完美的第一個地方,因爲唐譯的《大寶積經》裏面有一會叫「無量壽如來會」,就是講的《無量壽經》,介紹西方極樂世界,裏面確實有奧妙精要之文,這個龍舒居士沒見到。
第二個問題是「去取未盡,取繁遺要,改深爲淺」,這就是節取經文不是一個容易事情,所謂仁者見仁,智者見智,如何能夠把自己的見解放下,以大慈悲心爲天下衆生,那就是公,沒有自己的意思在裏頭,這就避免過失。所以就取舍有些不當,當然這是少數,不是多數,畢竟古來祖師大德都引用他的東西,都贊歎他的東西,這就是白璧之瑕。取繁遺要,有些地方繁瑣的他取了,很精要的地方他漏掉了,有這種情形。改深爲淺,「例如蓮池大師所責,如叁輩往生」,這舉例子來說,「魏譯」,康僧铠的譯本,「皆曰發菩提心」,上中下叁輩都是發菩提心,都有,但是龍舒居士的會集本只有中輩發菩提心,講了,下輩不發,就是不發,上輩的沒說,不提。這是什麼?高下失次,所以說未盡。這太重要了,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這是淨宗的宗旨,修行宗旨!叁輩往生統統發菩提心一向專念,在這個本子我們都看到了。龍舒本子是上輩沒提,中輩發菩提心,下輩不發,這是改深爲淺。「故蓮池大師與彭氏(彭際清)斥之也」。
「叁者,率意增文,俨若自著。王氏每以自著之文,演述原譯之義」。這就是蓮池大師講的「抄前著後,未順譯法」。翻譯跟會集不一樣,會集最忌諱的是自己用文字加進去,這個不可以,會集一定是原文,原文裏面可以刪減,不能用自己的把它改過,不可以。當然他改沒有問題,爲什麼?他改得好,但這個風氣不能開,風氣開的時候,王龍舒可以改動我也可以改,那每一個人隨自己的意思去改,改個幾次之後這經就不能看了。所以古人最忌諱的是改動經文。看了,它是錯字,錯字怎樣?在旁邊批注,這個字可能是某一個字的錯字,可以這樣寫,你不能改它的,保持原樣子,世世代代傳下去,不變樣,所以注在旁邊。這是中國古人做事情小心謹慎,負責,把老祖宗的東西傳下來要原原本本,不能傳走樣子,古人對這個很重視。現在人不重視了,隨便用自己的意思來解釋,甚至于把經文改動,這個字不好講,換一個,這不可以的。
責其抄前著後,這句話什麼意思?「抄引經文于前,複又自著文句于後」,就是把他自己用的文字他也寫上去,就改動了,改動原文。「蓋是會集,必須依據原經,萬萬不可于原譯外,擅增文句」。龍舒居士這個本子裏頭有他自己刪增的文句,這是古人很忌諱的。「故責王氏未順譯法」。翻譯可以,翻譯是什麼?它是你自己翻譯出來的,行。但是別人譯的時候,你會集,要尊重人家翻譯的,不能改動一字,他的字有不恰當,可以注在底下,注明,不可以改動。「由上可見王氏之失,非是不應會集」,會集是應該要做的,「而在于會本之多疵」,就是它裏頭還不完美,還有些問題存在,古德責備是這些地方。畢竟這些錯誤不是很多,很少,那就不是一個盡善盡美的本子。
「彭紹升」,就是彭際清,「憾于王本之失」,憾是遺憾,王龍舒的本子你看還有這麼多瑕疵在裏頭。「乃取魏譯本」,康僧铠的本子,「而刪節之,是爲《無量壽經》之第七種」,五種原譯本,龍舒的本子出來是第六種,彭際清的本子出來是第七種,但是他的本子是節本,他不是會集,它是一個本,就是康僧铠的本子他把它刪節了,麻煩的地方刪掉了,就等于節要,像我們現在看書畫紅筆一樣,就這種方法,節本。這個節本有人用,民國初年丁福保采取了,丁福保的《無量壽經箋注》就是用的彭際清的節本,就用他這個本子。所以你看丁福保也很了不起,他不用自己的意思,他用經來注經,以經來批注經,所以叫箋注,都是抄的經裏頭,就像念老抄的這些經論來批注經,用這個方式。也很值得贊歎的,他用的是彭居士的節本。
「但此僅爲魏譯一種之節本」,它不是諸譯的會本。所以《無量壽經》有一個節本。「于是晚清魏承貫」,魏默深,也就是魏源,「爲救龍舒之失,取五種原譯,另行會集,別成一書,初仍名《無量壽經》,後經正定王耕心氏改名爲《摩诃阿彌陀經》。魏本文字簡潔精當,遠過王本。但率自增文之病,未能盡免,故魏本亦未盡善也」。我這裏有魏本,這個本子。這個本子是夏蓮居老居士他老人家最初就是采取魏默深的本子,想把魏默深的本子把它刪節,他裏頭再加以補充,所以他前面是講重校補遺。大概是到最後看到不太妥當,這人家的本子把人家改掉不太妥當,所以重新會集,才有現在這個本子。所以這個本子是他會集的根。我們從這個地方來看,了解夏老他的思惟,他這個會集的由來,我們今天講動機的由來。這個本子作出來之後是重新校訂了,有些漏掉的地方念老給它補充了,一共叁十七品,慈舟法師給它作的科判。這個科判我也下了功夫,我給《無量壽經》作科判的時候也是以這個科判爲底本,但是比他作的更詳細。所以這個本子我們印了一千本,留作紀念,知道夏老最初的動機是從這個本子下手的。所以現在這個本子是非常完備的本子,古人節校也好,會集也好,所有的弊病統統改正過來了。
我們看底下這一段,「先師夏蓮居老居士」,黃念祖老居士是夏蓮居老居士的傳人。「悲智雙運,宗說俱通。圓融顯密禅淨于一心」,這幾句話是說夏蓮老的造詣,對佛法下的功夫深。宗是禅宗,說是教下,宗門教下他都涉獵,而且都相當的深入。底下這句顯示出圓融顯教、密教、禅宗、淨土于一心,這在佛門稱爲大德,出家有,在家也有。世尊在世就把這樁事明顯顯示給我們看了,我們只知道釋迦牟尼佛,跟釋迦牟尼佛同時出現還有一尊佛,知道的人不多。那一尊佛是在家身分,釋迦牟尼佛出現是出家身分,在家的佛,維摩诘居士,在家佛。你看看世尊的弟子目犍連、舍利弗,維摩居士講經說法他們去聽,維摩居士升座,這些人進入講堂,對老師頂禮叁拜,右繞叁匝,跟見釋迦牟尼佛的禮節完全相同,你就曉得那是佛。所以現在在家居士對出家人要尊敬,但是不能有自卑感,平等的,都是佛的弟子,並不是說一出家就比在家人高一等,沒這個道理。所以世尊在世的時候就已經表法給我們明顯的顯示出來了,我們要知道。維摩講經說法教學跟世尊沒有兩樣。
「若要佛法興,唯有僧贊僧」。這個僧不是出家人,這個諸位要知道。僧是什麼?是團體。四個人,無論是在家出家,四個人在一起修行,遵守六和敬,就叫僧團。僧是團體的稱呼,不是個人的。但是個人以後也稱僧,譬如說軍隊,軍隊是個團體,一個人也稱軍人,就是這個意思,實際上是指他的團體。佛家這個團體是四個人以上在一起修行,見和同解,戒和同修,那就是僧團。這樣的僧團出現在世間,諸佛護念,龍天善神守護。出家僧團如是,在家僧團亦如是,所以在家有居士林。淨宗是在家跟出家混合在一起的。最初東晉時代慧遠大師在廬山建第一個,中國第一個念佛堂,東林念佛堂,現在叫東林寺,就在那個地點。一百二十叁個人在一起念佛,求生淨土,裏面不少在家人,劉遺民他們都是在家人,很有名的學者。所以有在家、有出家的,但是沒有女衆,全都是男衆居士,在一起修行。祖師示現這個樣子,我們要很留意去觀察,那裏頭有道理、有學問在,絕對不是說一剃頭身分就比別人高,這就錯誤了。
民國初年楊仁山的學生,楊仁山是居士,學生裏頭有出家人跟他學習。尤其歐陽竟無,老師往生之後他繼承老師的事業,創辦了支那內學院,支那內學院裏頭出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七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