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七集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家、在家都有。太虛好像在內學院還不是正科生,旁聽生,梁啓超是支那內學院的學生,出家、在家都有,平等的。歐陽大師特別提出佛法是師道,老師第一大。出家人能不能跟在家人學?在家人真有德行、真有修持,他是善知識,可以跟他學。所以我的老師不是出家人,有一個出家人,在先,章嘉大師。他老人家圓寂之後我跟李炳南,我是出家人身分,李炳南老居士是我的和尚,和尚是親教師。和尚用現代的話來比喻的時候,校長,學校有校長,稱和尚,再一個是指導教授,像博士班指導教授,你直接接受他指導的,這個人稱和尚,關系不同。學校老師很多,不是指導我的,沒有教過我的,對他們稱阿阇梨,不稱和尚,和尚一定是直接教我的,這個關系非常密切。

  怎麼看佛教都是教育。宗教裏頭,宗教的要素,第一個要素就是要有一個神,佛教裏頭沒有,佛教裏頭沒有神,沒有造物主,沒有上帝。極樂世界是學校,釋迦牟尼佛沒有說極樂世界有上帝。極樂世界不同我們的社會,我們的社會士農工商,過去講有叁百六十行,現在不止了,現在大概叁千六百行都不止,行業很複雜。極樂世界沒有,看來看去,佛講來講去,極樂世界只有兩種人,一個老師,一個學生,老師是阿彌陀佛,學生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,統統是學生。學生有高級班,有中級班,有低級班。高級班,實報土;中級班,方便土;低級班,同居土,它有叁個班級。但是雖有叁個班級,待遇平等。怎麼平等的?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五劫修行功德之所成就,加持你,你一生到那裏就變成阿惟越致菩薩,就平等了。阿惟越致是最高待遇,所以同居土的學生也享受到最高級的實報土的待遇,無論是智慧、德行、神通、道力,幾乎都是平等的,這個不可思議,這是十方世界沒有的,而且你很容易在一生當中就證得。搞別的法門叫豎出,難,真難,學這個法門橫出,你一生就能成就,就能夠圓滿。

  這部經太重要了!這些大德絕對不是凡人,他們來做這個工作談何容易!龍舒居士是大德,做出來的還有瑕疵。魏默深居士也不容易,還不完備。夏蓮老真的是至誠恭敬、小心謹慎,十年的時間完成圓滿的會集。我們看底下所說的,「專宏持名念佛攝萬德」。前面是贊歎夏老德行,修學功夫之深、之廣,後面,到最後專弘持名念佛攝萬德,最後什麼?歸淨土。這給人什麼樣的啓示,我們不能不留意。他通宗通教,他爲什麼不歸禅,爲什麼不歸教、不歸密,他歸淨土?他統統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淨宗是最後的歸宿,表演給我們看的。一大圈全搞通了之後,最後到淨土。我們別繞那個圈子,那是什麼?彎路。他繞了多少彎路,找到這個中心點,我們就不走彎路,我們就直接修淨土,這用意多深,我們要能體會。這就是他教導我們,是他無盡的慈悲來引導我們。「爲宏淨宗」,這個持名念佛攝萬德,萬德就是宗教顯密禅淨、大小乘全都包括在裏頭,萬德,歸淨土。

  「故願此淨宗第一之經,破塵生光;冀此無上之典,饒益當來。乃繼前賢,重行會集」。老居士這一生到這個世間來,實際上就是爲了這樁事情,前面種種示現都是做一些基礎工作,這個基礎目的何在?讓現代人、後世人生起信心。他要不是這麼做,會集這個經沒人相信,爲什麼?宗教都不通,顯密都不圓,哪有資格來做這個工作?樣樣都通,沒話說了,樣樣都有成就,這才稱爲大家。所以來下手把這部經好好整理出來,爲什麼?末法後面九千年要靠這個經得度。這個經是佛說的,五種原譯本一個字都不可以更改,在裏面節錄的句句話都是精華、精要,從五種本子變成一本,五種本子裏面精華、義理全在這一本當中,文字沒有改變,這才稱爲善本。

  「重行會集。屏棄萬緣,掩關叁載,淨壇結界,冥心孤詣,稿經十易,方慶經成」。這是會集的態度,首先放下萬緣,誠敬心才能生得起來,讓自己的心跟清淨平等覺相應,才能真正體會到如來真實義,有妄心夾雜你就見不到如來真實義。這就是印祖所說的,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百分誠敬得百分利益。要會集這個本子得要萬分誠敬,你才得萬分利益,這個事情才會做得圓滿,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。閉關叁年,淨壇結界,這是表恭敬心,誠敬到極處。冥心孤詣,心裏頭除阿彌陀佛、除《無量壽經》之外,一個雜念都沒有。稿,會集的稿修改十次,這個經才成就。

  「首蒙宗教俱徹之慧明老法師」,慧明老法師給他印證。「手持會本攝影于佛前,爲作證明。律宗大德慈舟老法師繼之專講此經于濟南,並親爲科判」,就是這個本子,前面慈舟法師的科判。這個經叁十七品,這是最初,就是掩關叁年,我們現在用這個本子是稿經十易,又修訂了十次,再分,分爲四十八品。這個最初叁十七應該是小乘叁十七道品,用這個數字,最後四十八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用四十八品來分。所以這個最初掩關叁載的時候,這個最初的稿本我們看到了,很值得紀念。這個稿子是重新校訂補充魏默深的本子,也就是夏老會集最初的稿本,再補充,再詳細來審定,成爲現在的本子。這個本子,你看慈舟老法師講過。

  「先舅父梅老居士」,梅光羲老居士,「在中央廣播電臺播講此經,稱之爲最善之本。後複于經序中贊曰」,他給《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》寫了一篇長序,講得非常詳細。這裏頭有這麼一段話,「精當明確」,精是精彩、精華,當是妥當、穩當,明是明了,確是確實,跟原譯本完全相應。「鑿然有據」,這個鑿然就是確切的意思,就是確確實實有根據,根據五種原譯本,沒有自己增加一個字,文字全是原譯本。「無一義不在原譯之中,無一句溢出本經之外」。本經都是原譯本,立意都是原譯本裏頭的意思,義理圓圓滿滿的選出來了,節選出來的會集在一起。無一句,這是文字,溢是漫出來,這就是本經之外,像前面譯本隨自己的意思來改變動幾個字,沒有,字字句句都是原譯本的原文,這就對了,讓後人找不到瑕疵。「艱澀沈晦」,這就是原譯本裏頭確實,艱是艱難,句子看起來我們很難懂,這樣的情形很多,但是他都不選它,一定要這個文句很清晰,表達得很清楚,把這些句子節錄下來,「使之爽朗」。

  「繁複冗蔓」,裏面有這個情形,原譯本有,我們講啰嗦,反複,一樁事情幾句話能說完,他要說好多句,印度人喜歡,中國人喜歡簡單,印度人喜歡繁瑣。原文裏頭所以有這種情形,翻譯的人把它刪掉,但是意思要保留,還要保留在它原文裏頭,這個難,這不容易。翻譯經的人可以做得到,翻譯的人可以做得到,會集不許可,會集必須要翻譯的原文,不能更改一個字。「歸于簡潔」。淩亂要把它變成嚴整,阙疏又要把它變成圓滿。「必期有美皆備,無谛不收。雖欲不謂之善本不可得也。」這是梅光羲老居士對這個本子的贊歎,這個贊歎增長了我們的信心。我們爲了要取信于現代的學人,就是修行人,對這個本子能生起信心,所以我在當年把九種本子印成一起,《無量壽經》九種本子的合刊,五種原譯本,後面叁個會集本,一個節校本,你自己去看,全都擺在面前,讓你生信心。你仔細去校對,能不能再在這個經本上找到瑕疵,我們做了這個工作,這個合訂本流通量也很大。

  「于是先師會本問世以來,不胫而走。佛界尊宿多以會本文簡義豐,詞暢理圓」,這八個字是黃念老的贊歎,這八個字非常恰當,確確實實夏老這個會集本這八個字做到了,學習的人歡喜。「流播中外。見者聞者,歡喜信受。持誦印行,絡繹不絕」。這是最近這些年,我們講過,這一遍是第十二遍,前面十遍是講的經文,講經,第十一遍跟這一遍講批注。淨宗同學無量的歡喜,一遍比一遍殊勝。爲什麼?遍遍都有悟處,都有新的領悟。所以我們用的本子,前面講過的我再都不看了,我用現在的本子,每一遍不一樣,常常聽經的人會發現。持是受持,讀誦,印行,印經流通,確實沒有中斷過。到這個本子,《科注》,這就非常完美了。夏老會集的經,我也是用很長的時間,將近半年,把全經的批注做成一個大的表解,這都有,現在都印在前面,而且把經文會到注子裏面,便利于讀誦,科也都印在批注裏頭,你看得就更清楚,更容易明白經裏面的義理。這一次我們印成兩冊,精裝上下兩冊,希望這個本子成爲《無量壽經》最完備的版本。淨宗同學有余力可以涉獵經藏,沒有這個能力,這一部經就夠了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一心專注。像蕅益大師所說的,真信切願,持名念佛,就決定得生淨土,我們目的就達到了。

  「近且蒙海外佛學界收入新印之續藏。行見大經光明,常照世間。昔賢會集之勝願,幸告圓成」。這是念老的期望,好像還沒有成就,但是我們有信心,這一部經、注將來決定會入藏,隨著《大藏經》流通後世。「《無量壽經》之善本,于茲慶現」,這是值得慶祝的一樁大事,現在這個世間。「此實爲希有難逢之大事因緣也。」這是真的,過去修淨土的人沒有見到這個本子,這個會集本是民國初年才完成的,雖然完成,因爲流通的數量太少,修學淨土的同學沒見過,這個本子連印光老法師都沒有看到過,它出現在近代。所以我常說我們近代的人有福,能夠看到這個本子。這個福報淵源于無量劫前能夠遇到這部經的人,讀到這部經、看到這部經,《彌陀經》上所說的,善根福德因緣都不可思議!就像經上所說的,無量劫前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所種的善根福德因緣,這一生當中現前了,你才能遇到,遇到是緣分;遇到了歡喜,能信、能解,這是善根;又能發心求生極樂世界,能老實念佛,一向專念,這是福德。世間最大的福報是什麼?是生到極樂世界,這個要知道。你不能生到極樂世界,我到忉利天去做天主,我到摩酰首羅天去做天王,這不得了了,沒出六道輪回,福報雖然大,壽命雖然長,有盡的時候,不是無量壽。到極樂世界你說福報多大,無量壽、無量光,跟阿彌陀佛一樣,證得究竟圓滿的自性。自性是無量光壽、無量智慧、無量才藝、無量德能、無量相好,樣樣都是無量。確確實實是究竟圓滿的果報,沒有再比這個超越的,沒有了,你達到究竟圓滿。

  這個福報稀有難逢,在這一世當中完成。我們要珍惜,我們這個機會抓住,決定不放松,舍棄生命都無所謂。放下身心世界,一定要發菩提心,要念佛,要生淨土,我們這一生目的就圓滿了。發菩提心,蕅益大師講得好,就是一心想著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,這個念頭就是無上菩提心,圓滿的菩提心。在這個世間一切隨緣,有很好,沒有也很好,不要爲這些事情操心,這就叫真放下。一心一意就求生淨土,就讀誦這部經、聽這部經,如果有能力,講這部經,發心來講這部經。一生講一部經好!我們淨土宗的祖師,哪一位我記不清楚,很早,一生講《彌陀經》講兩百多遍,可能不止,講了幾百遍,一生講《彌陀經》,他不講別的,真叫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。我們今天有這麼好的本子,這一生就專講這部經。如果你有能力,你廣學多聞,把所學的圓融顯密宗說大小乘都歸在這一部經裏頭,就像黃念老集注一樣,你來做集解,這多麼有意思,無量功德!

  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到此地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七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