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六集) 2011/10/2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006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淨土大經科注》第一百四十一面第四行看起:
「更以淨土諸經之中,唯此經備攝圓妙。以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爲宗。以彌陀十念必生之大願爲本。深明叁輩往生之因,廣攝九界聖凡之衆。正顯持名念佛之法,直指往生歸元之路。是故此經稱爲淨宗第一經也。」這是前言裏頭第六小段。在淨土諸經,現代人將有關古大德對于淨宗的著述編成了一套叢書,《淨土叢書》。這是近代在臺灣毛淩雲居士,他用了很長的時間編輯這部書。毛居士我跟他認識,我們也一度同事,他往生了。最初印出來的好像是精裝本,有這麼厚,二十多冊,以後福峰它們重新做版,印出來大概有叁十多冊。淨土宗的數據非常豐富。修淨土,真正發心弘揚淨宗,這套書一定要多看看。在這麼多典籍當中,只有這部經備攝圓妙,對于西方極樂世界方方面面的介紹,可以說是最爲完備。
特別是黃念祖老居士這個集注,淨土諸經裏面最重精要的部分他都節錄下來,全在這部批注裏頭。這部批注,他取經論一共有八十叁種,取古大德祖師的批注有一百一十種,總共有一百九十叁種。所以這個批注是集注,集注《無量壽經》之大成。于是這個批注,這個經跟注是稀有難逢,讀這一部,把淨土諸經全部都讀到了。這個著作出現在世間是最契合現代人的根機。你說這麼多典籍,我們哪有時間去讀!放在書架,很大的一個面積。我第一次到北京去訪問他老人家,到他居住的地方去訪問。中午他招待我在他那邊用齋,我看到他住的房間不大,還比不上我們現在住的房間,我們現在住的這個地方還比他的大一點。那麼小的一個環境,非常擁擠,一張書桌,旁邊就是書架堆的這些書。我很驚訝,這些書從哪裏找來的?如果不是叁寶加持,不可能搜集這麼完全。在他那種環境之下,我們在國外、在臺灣想搜集這些資料都不容易。佛力加持,成就這一部巨著。老人說的,「唯此經備攝圓妙」。這個集注將這部經圓妙之光發揚光大,讓我們在讀這部經典,字字句句都感到有無量義。你們聽我的報告,跟大家的分享,遍遍不相同,這遍講的跟上面那一遍不一樣。爲什麼?每年悟處不一樣,每個月的悟處都不一樣。我不敢講天天有悟處,但是月月有悟處,這個敢講。境界不相同,義趣無有止境。
以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爲宗。宗,後面還有詳細說明,明宗論用的時候再說。在此地給諸位簡單的說說,宗這個字在中國有很多意思,最重要的有叁個意思:第一個是主要的,第二個是重要的,第叁個是尊崇的。你看中國自古以來,家是我們一生活動的核心,無論你做多大的事業,到最後落葉歸根,你得回老家。爲什麼回老家?養老是家的一個主要的任務,育幼養老。所以中國人,確實真正體會到人生的幸福美滿。小時候家庭教養你,你不會失學。中國古代的家庭是大家庭,五代同堂。我們往上去,有父母、祖父母、曾祖父母、高祖父母;往下有兒女、有孫女、有重孫女、有玄孫,這九族,上下加起來九代,這一家人口就不少。一般普通的,普通家庭大概叁百人上下,這麼大的家族。所以中國這個家不是小家庭,中國人講家外國人不懂,因爲外國人沒有。
中國的家是個社會製度,有家長。你們看《紅樓夢》這個小說,那就是一個家庭,就描寫一個家庭,那家庭不是太興旺的。所以有當家的。它是一個社會製度,是個群體生活,所以沒有私人的自由。你賺錢,無論賺多少要歸公,你自己每個月的零用錢,像公家發薪水給你一樣的,所謂分份子,所以財産是統一來管理的。小孩你自己能教,可以,好教,你不能教的時候家族教。老的時候退休了回家養老,所以兒孫滿堂,你的晚輩,你看你的晚輩總有幾十個人,那真是天倫之樂。退休之後你要還有體力,就是在學塾裏頭,叫私塾,私塾就是家庭子弟學校去教學,做義工,把你的經驗,把你一生的故事、經驗講給小朋友聽,他就學會了。沒有不愛子弟的,這是大家庭的生活。所以心量要大,不能有自私,人人有自私,這家就會破,家敗人亡。所以你們看《弟子規》,小朋友有東西不可以私藏的,一定大家在一起玩,不可以據爲私有,這家庭才會興旺。所以家有家道、有家規、有家學、有家業,業是事業。現在沒有了,這八年抗戰,我們中國最大的損失就是把家消失了,見不到了。
你看每一家有祠堂,祠堂是春秋祭祀、祭祖,平常空在那裏不用就辦學。所以這個私塾家學都辦在祠堂,祠堂平常就是學校。祠堂叫宗祠,用宗,宗是什麼?這一家最主要的,這宗祠,最重要的祭祀,慎終追遠,世世代代的祖先不忘記,春秋要祭祀。慎終追遠,民德歸厚,這是教育。小孩從小也得敬祖宗,敬祖宗哪有不孝父母的道理!祖宗距離我們遠了,我們展開家譜,始祖是誰?伏羲,伏羲是我們的始祖。那個時候還沒有文字,伏羲到神農,神農繼承伏羲的,這都是老祖宗,再到黃帝。伏羲到神農五百年,神農到黃帝五百年,一千年。黃帝到我們現代四千五百年。所以中國人常常說五千年的曆史文化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我們現在應該可以肯定,漢族都是炎黃子孫,就是都是伏羲、黃帝這個體系下來的。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,有四個妃子。二十五個兒子繁衍沒多久就有十四個姓,十四個姓氏,以後慢慢繁衍愈來愈廣。所以《百家姓》裏頭,四百多個姓氏,我相信應該全部都是漢族炎黃傳下來的後裔。這個家庭發展了五千多年,今天有這麼多的人口,一家人!一個老祖宗,我們要肯定。
現在在中國研究民族學的有袁教授,以前他也很感到沮喪,因爲這門是冷門的學科,沒人重視。到我們要想建立萬姓先祖紀念堂,去搜集每個族姓的資料。他就是搞這個東西的,他那裏有很完整的東西,搞了幾十年。告訴我們,不是百家姓,不是千家姓,中國的姓氏將近兩萬多個姓氏。第一批提供我們的數據,那時候他整理還沒搞完,第一批給我們就是一萬一千九百多個姓氏。我們在這裏成立萬姓先祖紀念堂,一萬多。所以宗,我們要認識宗的意思。
這部經是以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爲宗。宗是什麼?修行的宗旨,也就是修行最重要的指導原則,你必須要遵守。上面一個是發菩提心,下面是一向專念。如果不發菩提心,沒有菩提心,只有一向專念,能不能往生?不能。只有一向專念,沒有深信切願,這往生不了。深信切願就是菩提心,這個確實很少人說過。一般我們看祖師大德說到菩提心,他的講解都根據經論。經,《觀無量壽佛經》,講菩提心,菩提心的體,至誠心;菩提心的作用,作用有兩個,一個自受用,一個他受用,至誠如何落實在自己,如何落實在待人接物。落實在自己叫深心。古大德的這個解釋,什麼叫深心?好善好德。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叫回向發願心,自己所修學的功德與大家分享,不獨占。這心量很大,等于說是有福與一切衆生共享。這利他不是自利。我們在這應該有將近二十年了,那個時候我在美國,華人在美國住久了,對中國文化逐漸生疏了,這樣講他不懂,不能理解。所以我就用經題,《無量壽經》的經題來解釋菩提心,這個很具體,一點都不模糊。菩提心的體我們用真誠,經上講至誠心,我用真誠兩個字。真就不是假的,誠則不是虛妄,真誠心。中國古人跟人講誠則靈,曾國藩先生將這個誠下了個定義,什麼叫誠?一念不生是謂誠。這個意思跟佛法講的意思一樣。佛教文化對中國讀書人的影響很大,以前讀書人沒有不讀佛經的,吸收經典裏面的智慧。
在佛法裏面,聲聞、緣覺都沒有菩提心。聲聞是阿羅漢,緣覺是辟支佛,這些人有能力超越六道輪回,沒發菩提心。什麼人發菩提心?菩提心一發出來,就是圓教初住菩薩,圓教初住菩薩叫發心住。我們不能把這個意思錯會了,我已經發了菩提心,那你一發菩提心,你就超越十法界,這真的。就用曾國藩這個定義來說,誠,一念不生是謂誠,你能一念不生嗎?一念不生是什麼境界?放下起心動念,這叫真誠!不起心不動念。誰做到了?圓教初住以上做到了。二乘真的沒做到,阿羅漢只放下見思煩惱,塵沙、無明在,所以他不是菩提心。菩提心是什麼?見思、塵沙、無明統統都斷了,才叫真發菩提心。所以菩提心一發就是菩薩,法身菩薩,不是普通菩薩。普通菩薩是名字菩薩,有名無實,尊稱你菩薩,你不是菩薩。菩薩的標准在大乘,發菩提心才是菩薩。我們用十個字來解釋,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。這十個字裏頭最重要的是真誠,因爲真誠是體,其它的是作用。清淨平等覺是自受用,自受用也是有等級的,對待人一片慈悲,叫大慈大悲。加上一個「大」,沒有條件的,無條件的慈悲。爲什麼?發菩提心的人知道,遍法界虛空界,今天講整個宇宙的全體,跟自己是一不是二。所以慈悲稱之爲同體大悲,遍法界虛空界跟我是一體,同體,沒有別人,是自己,叫同體大悲。無緣大慈,緣是什麼?條件,沒有條件。
慈是與樂,悲是拔苦,衆生有苦,我要想辦法幫助他離苦,幫助他得樂。用什麼方法落實?用教學,佛用這個方法幫助衆生離苦得樂。苦從哪裏來的?迷惑來的。因爲你迷惑,你看錯了、想錯了,于是你說錯了、做錯了,這個錯就叫業。惡業錯了,善業也錯了,爲什麼?惡業是在叁惡道,善業是在叁善道,出不了六道輪回就是錯了,善惡都錯了。怎樣不錯?超越六道輪回、超越十法界就不錯。超越六道輪回還不肯超越十法界,這是什麼?二乘,聲聞、緣覺,他離開六道輪回很滿意了,覺得很快樂。因爲那個四聖法界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叫四聖法界,那是淨土,六道是穢土,他到淨土他就很快樂,忘掉了再向上提升,忘了。所以佛要教他、要勸導他還有更高的境界,有更好的,那就勸他發菩提心。發菩提心是什麼?放下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六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