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六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假的,十念必生的大願,第十八願。

  深明叁輩往生之因。叁輩是講根性,衆生根性不相同,有上根人、有中根人、有下根人。衆生的緣不相同,善根福德不相同,但是能遇到這個法門,遇到就歡喜、就能接受,這個人了不起,這人不是普通人。就是經上告訴我們的,他在過去生中多生多劫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,在緣成熟的時候,諸佛如來加持他能遇到這個法門,遇到他就能相信,遇到他就肯發願往生,這叫善根。遇到的時候肯念佛、肯求生這是福德,真有福報!《彌陀經》上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」,他這叁個條件都具足了。因緣,你看有這麼多善友幫助他、照顧他,給他助念,送他往生,這是因緣,叁個條件具足。這個經上對于叁輩往生之因講得非常清楚,深明,「叁輩往生」、「往生正因」,這兩品裏頭說得詳細,念老的批注注得特別詳細。

  廣攝九界聖凡之衆。九法界,九法界六道上面聲聞法界、緣覺法界、菩薩法界,這叫九界,最上面是佛法界。實際上佛法界也要算上,爲什麼?這個佛天臺大師六即佛裏頭叫相似即佛,他不是真佛。雖不是真佛,他的智慧、德能、相好很像佛。爲什麼?因爲他接受大乘的熏習,他能真信,他能依教奉行。爲什麼叫他做相似佛?他沒有轉識成智,他還是用阿賴耶。但是用阿賴耶完全是正面,沒有絲毫負面的,正面是智慧,負面是煩惱。這種佛見思煩惱跟見思的習氣斷掉了,他沒有了,塵沙煩惱跟塵沙的習氣也斷了,也沒有了,有這樣的功夫。差在哪裏?無明煩惱沒斷。無明是起心動念,這個沒斷。起心動念難斷,大家一定要知道,起心動念那個念非常微細,彌勒菩薩所說的,一彈指叁十二億百千念當中的一念。如果我們現在用秒爲單位,一秒鍾能彈五次,那就乘五,乘五是多少念頭?一千六百兆,一秒鍾裏頭有一千六百兆個念頭。所以彌勒菩薩說,識念極微細不可執持。你沒有辦法執著它,你沒有辦法留住它,沒法子。確實是世尊在《楞嚴經》上所說的,「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」,它太快了!

  但是這個現象被現代的物理學家看到了,發現了,這是屬于阿賴耶的叁細相。他要能夠放下,轉過來,他就是真的成佛了。真成佛就不住十法界,到哪裏去了?真正成佛用真心,就是用真誠心。真正用真誠心,他到實報莊嚴土去了。所以我們用的是什麼心,自己就曉得,要有自知之明。我用真誠心就不在這個世間,不在這十法界裏頭,在這個十法界裏面統統用的阿賴耶。阿賴耶用得善,我們講正面的,純淨純善,用阿賴耶,就是四聖法界,釋迦牟尼佛的淨土;用錯了,用成負面的,那就是六道輪回。六道裏面有善惡,善心善行叁善道,惡念惡行就是叁惡道,就這麼回事情。十法界不是真的,所以實報土是真的。

  這個真妄它的標准是會變化的是假的,不會變化的是真的。這就說明十法界是剎那剎那都在變,變化速度之快就是一秒鍾裏面變了多少次?變了一千六百兆次,一秒鍾。物質現象、精神現象、自然現象都是一樣的,一秒鍾裏頭産生一千六百兆次的變化,這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真的怎麼?真的不變。這叫一真法界,就是實報土,實報土不變。爲什麼不變?他不用識了。《華嚴經》上講的心現識變,實報土只有心現,沒有識變,因爲他把阿賴耶舍掉了,法相宗講的轉識成智,他已經把阿賴耶轉變成爲智慧。轉阿賴耶爲大圓鏡智,轉末那識爲平等性智,轉第六意識爲妙觀察智,轉前五識爲成所作智,這叫轉八識成四智。所以它沒有變化,在一真法界,就是實報土沒變化。實報土的人是化生,化生不是從小孩慢慢長大,那不就有變化了?他沒有變化。化生那個身相跟阿彌陀佛完全一樣。實報土的人多,相貌都一樣,平等真法界,所以人沒有傲慢,也沒有自卑。你說傲慢,大家都一樣,你傲慢什麼?就完全相同,智能相同,道力相同,神通、變化相同,福報完全相同。壽命長,多長?叁個阿僧祇劫,這麼長的壽命。這麼長壽命當中一絲毫變化都沒有,沒有生老病死苦,沒有。這個地方你要不要去?學鍋漏匠就能去,他給我們做了個好榜樣。要去,不能不去!

  美國人拍的這個電影,「2012」,好像現在這個光盤流通量很大,一般賣光盤的地方都能買得到。我們修淨土的人一個禮拜至少要看一次,提醒自己不能不去!我們不願意這個災難降臨在我們身上,災難來的時候阿彌陀佛就來接引,你說這個多自在、多快樂。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,比什麼都重要,這是真的,其它全是假的。

  廣攝九界聖凡之衆,這就是十法界裏面四聖六凡,這個法門統統攝受,人人都有分,只要你肯相信,你願意去,阿彌陀佛一定來接引你。正顯持名念佛之法,直指往生歸元之路。直指,不走彎路,這是一條直捷往生,歸元就是回歸自性的一條大道,不是彎路,直路。是故此經稱爲經宗第一經,這樣的緣故才稱它爲淨宗第一經。我們特別感激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,感激黃念祖老居士的集注,讓我們得到如此殊勝,直捷穩當、成就快速,這樣殊勝的法門。

  我們再看下文,一百四十二頁第叁行。我們這次的學習依舊是以老居士的批注爲主,前面這個黑體字,大字是我過去講《無量壽經》,沒有全用他的批注,但是概要這一段,就是玄義這一段我完全是從他概要裏頭節錄下來的,現在也印在此地給大家做參考。如果不全講他的,就用這個摘要很好,所以這也印上去了。

  「但此殊勝第一之淨宗寶典,竟在我國大藏中塵封一千余年」。你看淨宗這麼重要的典籍,我們中國人學淨土,大概在魏晉南北朝之後都學《阿彌陀經》,很少人學《無量壽經》,沒人學,一千多年。什麼原因?「蓋由此經五種原譯,互有詳略,出入甚巨」,出入太大了,把一般人搞胡塗了,我到底依哪一部經?這五種原譯本出入太大,顯然它不是一個梵文的原本,如果是同樣一個梵文原本,五個人翻譯當然不一樣,但是它一定是大同小異,它不會有太大的出入,這個五種原譯本居然發生了很大的出入。這個地方舉出例子,「例如彌陀大願,在魏唐兩譯爲四十八願,在漢吳兩譯爲廿四願,在宋譯則爲叁十六願」。這個出入太大了,這到底依哪一個?從這個地方也就說明,這古大德說明,後面概要裏面會詳細跟諸位來討論。古大德認爲,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爲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不止一次,從這五種本子來看至少有叁次。就是叁次不同的講法,講的不一樣,每一次講的都記錄下來,都是一個版本。所以《無量壽經》的梵文本就很多,不是一種,佛多次宣說,這個情形沒有過的,只發生在這一種。換句話說,佛說一切經一生只說一遍,沒重複的,唯獨這部經是多次宣說。這顯示這部經多重要,如果不重要,佛爲什麼講這麼多遍?這裏頭還有七種失傳了,如果七種要是在的話,可能還有很大的差異。所以祖師們說叁次以上,一則就是還有七種失傳,絕對不會少于叁次。這世尊多次宣講,顯示出釋迦牟尼佛慈悲特重,幫助衆生一生成就的這個願望非常懇切,不厭其煩,多次宣說。《阿彌陀經》就沒有這種現象,羅什大師翻譯的、玄奘大師翻譯的你去看,大同小異,一個是意譯,一個是直譯,沒有什麼很大的出入。這個經出入太大。

  「遂使初心學者,專持一譯,難明深旨;遍讀五種,又感艱難」。這真的,尤其是古代。印刷術在中國是宋朝發明的,在宋以前書是怎麼來的?書是手寫的,全部都是手抄的,沒有印刷術。宋朝發明了刻字的版,那也很麻煩。但是中國古時候這個印刷一直到現在還保存著,很少了,金陵刻經處,我去看,木版雕的。現在用油墨,以前不是的,用松煙,一張一張的來印。所以你手要摸字的時候,手上都是黑的。真不容易!而且書的價錢很高,因爲它是手工的。一個人一天要刷這個版,再把它切齊裝訂,大概一個人一天只能做個二、叁本,你就曉得得到這部書是多麼困難。連王龍舒,宋朝他是進士的學位。在中國古時候的學位,現在學位是博士、碩士、學士,在中國古時候是秀才、舉人、進士,這都是參加考試的。進士學位最高,像現在的博士,舉人相當現在碩士,秀才相當現在學士。王龍舒是進士,讀書人,家庭相當富有,你看五種原譯本他一生只看到四種,唐譯的這個他沒看到。所以他的會集只是四種,那就不足,唐譯裏面有很多經文,很重要的句子,那個四種裏頭沒有。所以會集確實就成爲必要,這個工作也不是容易做的。因爲這樣的一個原因,所以許多人「于是多舍此經而專攻《阿彌陀經》矣」。所以《阿彌陀經》就風行了,爲什麼?它沒有問題,也很簡單。但是對極樂世界講得不夠詳細。不詳細也能夠接受,不容易,也肯念佛,也能夠真信切願念佛求生淨土。

  淨土宗在中國度人往生的,從東晉慧遠大師第一個提倡,建立了東林念佛堂,就是現在廬山的東林寺,那個是慧遠大師的念佛堂。志同道合一百二十叁個人,發願在那地方念佛求生淨土,個個成就,不可思議。要知道,往生淨土就是阿惟越致菩薩,這還得了!世世代代相傳,在中國念佛往生的人有多少?這一千六、七百年,我們最保守的估計,不會少于十萬人。十萬人就是十萬尊佛!到極樂世界去成佛去了。禅宗我們的估計,達摩到中國來是單傳,禅宗真正興旺是從惠能大師開始,惠能大師一生,在他會下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的四十叁個人。上面都是單傳,一個傳一個,只有一個開悟的,在他會下四十叁個人。惠能之後沒有了,這麼多人沒有了,大概有叁、五個的,一、二個的,叁、五個的。我們看《五燈會元》,一千七百人,《景德傳燈錄》,禅宗裏面會合起來,我們保守的估計應該叁千人的樣子,叁千明心見性,也達到了阿惟越致的層次。沒有淨宗那麼多,淨宗最保守的十萬以上。教下的大開圓解。

  佛法到中國,在中國成就輝煌,超過印度。爲什麼?中國這一塊土壤最適合佛教的發展。因爲佛教是師道,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六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