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六集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假的,十念必生的大愿,第十八愿。

  深明三辈往生之因。三辈是讲根性,众生根性不相同,有上根人、有中根人、有下根人。众生的缘不相同,善根福德不相同,但是能遇到这个法门,遇到就欢喜、就能接受,这个人了不起,这人不是普通人。就是经上告诉我们的,他在过去生中多生多劫曾经供养无量诸佛如来,在缘成熟的时候,诸佛如来加持他能遇到这个法门,遇到他就能相信,遇到他就肯发愿往生,这叫善根。遇到的时候肯念佛、肯求生这是福德,真有福报!《弥陀经》上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」,他这三个条件都具足了。因缘,你看有这么多善友帮助他、照顾他,给他助念,送他往生,这是因缘,三个条件具足。这个经上对于三辈往生之因讲得非常清楚,深明,「三辈往生」、「往生正因」,这两品里头说得详细,念老的批注注得特别详细。

  广摄九界圣凡之众。九法界,九法界六道上面声闻法界、缘觉法界、菩萨法界,这叫九界,最上面是佛法界。实际上佛法界也要算上,为什么?这个佛天台大师六即佛里头叫相似即佛,他不是真佛。虽不是真佛,他的智慧、德能、相好很像佛。为什么?因为他接受大乘的熏习,他能真信,他能依教奉行。为什么叫他做相似佛?他没有转识成智,他还是用阿赖耶。但是用阿赖耶完全是正面,没有丝毫负面的,正面是智慧,负面是烦恼。这种佛见思烦恼跟见思的习气断掉了,他没有了,尘沙烦恼跟尘沙的习气也断了,也没有了,有这样的功夫。差在哪里?无明烦恼没断。无明是起心动念,这个没断。起心动念难断,大家一定要知道,起心动念那个念非常微细,弥勒菩萨所说的,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当中的一念。如果我们现在用秒为单位,一秒钟能弹五次,那就乘五,乘五是多少念头?一千六百兆,一秒钟里头有一千六百兆个念头。所以弥勒菩萨说,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。你没有办法执着它,你没有办法留住它,没法子。确实是世尊在《楞严经》上所说的,「当处出生,随处灭尽」,它太快了!

  但是这个现象被现代的物理学家看到了,发现了,这是属于阿赖耶的三细相。他要能够放下,转过来,他就是真的成佛了。真成佛就不住十法界,到哪里去了?真正成佛用真心,就是用真诚心。真正用真诚心,他到实报庄严土去了。所以我们用的是什么心,自己就晓得,要有自知之明。我用真诚心就不在这个世间,不在这十法界里头,在这个十法界里面统统用的阿赖耶。阿赖耶用得善,我们讲正面的,纯净纯善,用阿赖耶,就是四圣法界,释迦牟尼佛的净土;用错了,用成负面的,那就是六道轮回。六道里面有善恶,善心善行三善道,恶念恶行就是三恶道,就这么回事情。十法界不是真的,所以实报土是真的。

  这个真妄它的标准是会变化的是假的,不会变化的是真的。这就说明十法界是剎那剎那都在变,变化速度之快就是一秒钟里面变了多少次?变了一千六百兆次,一秒钟。物质现象、精神现象、自然现象都是一样的,一秒钟里头产生一千六百兆次的变化,这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真的怎么?真的不变。这叫一真法界,就是实报土,实报土不变。为什么不变?他不用识了。《华严经》上讲的心现识变,实报土只有心现,没有识变,因为他把阿赖耶舍掉了,法相宗讲的转识成智,他已经把阿赖耶转变成为智慧。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,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,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,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,这叫转八识成四智。所以它没有变化,在一真法界,就是实报土没变化。实报土的人是化生,化生不是从小孩慢慢长大,那不就有变化了?他没有变化。化生那个身相跟阿弥陀佛完全一样。实报土的人多,相貌都一样,平等真法界,所以人没有傲慢,也没有自卑。你说傲慢,大家都一样,你傲慢什么?就完全相同,智能相同,道力相同,神通、变化相同,福报完全相同。寿命长,多长?三个阿僧祇劫,这么长的寿命。这么长寿命当中一丝毫变化都没有,没有生老病死苦,没有。这个地方你要不要去?学锅漏匠就能去,他给我们做了个好榜样。要去,不能不去!

  美国人拍的这个电影,「2012」,好像现在这个光盘流通量很大,一般卖光盘的地方都能买得到。我们修净土的人一个礼拜至少要看一次,提醒自己不能不去!我们不愿意这个灾难降临在我们身上,灾难来的时候阿弥陀佛就来接引,你说这个多自在、多快乐。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,比什么都重要,这是真的,其它全是假的。

  广摄九界圣凡之众,这就是十法界里面四圣六凡,这个法门统统摄受,人人都有分,只要你肯相信,你愿意去,阿弥陀佛一定来接引你。正显持名念佛之法,直指往生归元之路。直指,不走弯路,这是一条直捷往生,归元就是回归自性的一条大道,不是弯路,直路。是故此经称为经宗第一经,这样的缘故才称它为净宗第一经。我们特别感激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,感激黄念祖老居士的集注,让我们得到如此殊胜,直捷稳当、成就快速,这样殊胜的法门。

  我们再看下文,一百四十二页第三行。我们这次的学习依旧是以老居士的批注为主,前面这个黑体字,大字是我过去讲《无量寿经》,没有全用他的批注,但是概要这一段,就是玄义这一段我完全是从他概要里头节录下来的,现在也印在此地给大家做参考。如果不全讲他的,就用这个摘要很好,所以这也印上去了。

  「但此殊胜第一之净宗宝典,竟在我国大藏中尘封一千余年」。你看净宗这么重要的典籍,我们中国人学净土,大概在魏晋南北朝之后都学《阿弥陀经》,很少人学《无量寿经》,没人学,一千多年。什么原因?「盖由此经五种原译,互有详略,出入甚巨」,出入太大了,把一般人搞胡涂了,我到底依哪一部经?这五种原译本出入太大,显然它不是一个梵文的原本,如果是同样一个梵文原本,五个人翻译当然不一样,但是它一定是大同小异,它不会有太大的出入,这个五种原译本居然发生了很大的出入。这个地方举出例子,「例如弥陀大愿,在魏唐两译为四十八愿,在汉吴两译为廿四愿,在宋译则为三十六愿」。这个出入太大了,这到底依哪一个?从这个地方也就说明,这古大德说明,后面概要里面会详细跟诸位来讨论。古大德认为,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,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不止一次,从这五种本子来看至少有三次。就是三次不同的讲法,讲的不一样,每一次讲的都记录下来,都是一个版本。所以《无量寿经》的梵文本就很多,不是一种,佛多次宣说,这个情形没有过的,只发生在这一种。换句话说,佛说一切经一生只说一遍,没重复的,唯独这部经是多次宣说。这显示这部经多重要,如果不重要,佛为什么讲这么多遍?这里头还有七种失传了,如果七种要是在的话,可能还有很大的差异。所以祖师们说三次以上,一则就是还有七种失传,绝对不会少于三次。这世尊多次宣讲,显示出释迦牟尼佛慈悲特重,帮助众生一生成就的这个愿望非常恳切,不厌其烦,多次宣说。《阿弥陀经》就没有这种现象,罗什大师翻译的、玄奘大师翻译的你去看,大同小异,一个是意译,一个是直译,没有什么很大的出入。这个经出入太大。

  「遂使初心学者,专持一译,难明深旨;遍读五种,又感艰难」。这真的,尤其是古代。印刷术在中国是宋朝发明的,在宋以前书是怎么来的?书是手写的,全部都是手抄的,没有印刷术。宋朝发明了刻字的版,那也很麻烦。但是中国古时候这个印刷一直到现在还保存着,很少了,金陵刻经处,我去看,木版雕的。现在用油墨,以前不是的,用松烟,一张一张的来印。所以你手要摸字的时候,手上都是黑的。真不容易!而且书的价钱很高,因为它是手工的。一个人一天要刷这个版,再把它切齐装订,大概一个人一天只能做个二、三本,你就晓得得到这部书是多么困难。连王龙舒,宋朝他是进士的学位。在中国古时候的学位,现在学位是博士、硕士、学士,在中国古时候是秀才、举人、进士,这都是参加考试的。进士学位最高,像现在的博士,举人相当现在硕士,秀才相当现在学士。王龙舒是进士,读书人,家庭相当富有,你看五种原译本他一生只看到四种,唐译的这个他没看到。所以他的会集只是四种,那就不足,唐译里面有很多经文,很重要的句子,那个四种里头没有。所以会集确实就成为必要,这个工作也不是容易做的。因为这样的一个原因,所以许多人「于是多舍此经而专攻《阿弥陀经》矣」。所以《阿弥陀经》就风行了,为什么?它没有问题,也很简单。但是对极乐世界讲得不够详细。不详细也能够接受,不容易,也肯念佛,也能够真信切愿念佛求生净土。

  净土宗在中国度人往生的,从东晋慧远大师第一个提倡,建立了东林念佛堂,就是现在庐山的东林寺,那个是慧远大师的念佛堂。志同道合一百二十三个人,发愿在那地方念佛求生净土,个个成就,不可思议。要知道,往生净土就是阿惟越致菩萨,这还得了!世世代代相传,在中国念佛往生的人有多少?这一千六、七百年,我们最保守的估计,不会少于十万人。十万人就是十万尊佛!到极乐世界去成佛去了。禅宗我们的估计,达摩到中国来是单传,禅宗真正兴旺是从惠能大师开始,惠能大师一生,在他会下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的四十三个人。上面都是单传,一个传一个,只有一个开悟的,在他会下四十三个人。惠能之后没有了,这么多人没有了,大概有三、五个的,一、二个的,三、五个的。我们看《五灯会元》,一千七百人,《景德传灯录》,禅宗里面会合起来,我们保守的估计应该三千人的样子,三千明心见性,也达到了阿惟越致的层次。没有净宗那么多,净宗最保守的十万以上。教下的大开圆解。

  佛法到中国,在中国成就辉煌,超过印度。为什么?中国这一块土壤最适合佛教的发展。因为佛教是师道,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六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