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本具之化儀」。彭紹升就是彭際清,清朝乾隆年間的人,這個人很聰明,悟性很高。他是弱冠就考取了進士,弱冠是二十出頭。古時候二十歲行冠禮,戴帽子,成年了,說明他很年輕就考中進士。他的父親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書,要好比現在的是國防部長,所以他是高幹子弟。家世好,所以考中進士不做官,去學佛、學道。他生活不需要憂慮,全心全力用現在的話,搞傳統文化,儒釋道叁家都涉獵,而且真下了功夫。這是佛門的大德,通宗通教,著作也很多。這句話是他講的,他講「《無量壽經》即是中本《華嚴》」,這話他說的,「《華嚴經》是大本《無量壽經》」。他把《華嚴》、《無量壽》跟小本《阿彌陀經》,他說這是一部經,大本、中本、小本,這是他講的。

  「如來稱性之圓教」,這句話不容易。性是自性,也就是說,與自性圓滿相應的這種教學,教就是教學,與自性圓滿相應的教學,這就太難得了。一切經教都是以性爲教體,以明心見性爲教體,但是到圓滿稱性那很難。圓滿稱性是什麼?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,就是我們前面所講的一乘了義,跟一乘了義同樣,稱性之圓教就是一乘了義。這個在釋迦一生所講的一切經裏頭,沒有幾部,很少。下面一個就更難了,「衆生本具之化儀」,說明如來所證得的,所修、所教、所傳的,跟我們有密切關系。爲什麼?我們本具,他也本具,是他本具的,也是我們本具的,因爲我們是共同一個法身、共同一個自性。佛在經上常用大海做比喻,叫性海,自性廣大沒有邊際。我們是什麼樣的身分?是大海裏起一個水泡,如來也是個水泡,菩薩也是個水泡。從水泡看,好像各別不一樣,水泡一破了,都是大海,是一不是二。沒破的時候你也知道是大海,跟大海是平等的,沒有任何差別,這叫開悟。水泡一破的時候,那叫明心見性,你跟大海融成一體。所以,人到成佛是什麼境界?跟遍法界虛空界融成一體。我們的身體,物質身體,整個宇宙間的物質是我們的物質,物質身體;整個宇宙的信息,是我們自己念力的全部。是一不是二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

  我們今天這種說法,這些科學家他承認,他聽到點頭。如何證得?他們現在也講到要放松、要放下,可是沒有像佛這樣說得清楚。放下什麼?放下見思煩惱。什麼叫見思煩惱?你所有的見解是錯誤的,你所有的思想也是錯誤的,統統放下。我照佛經上這些見解,佛講得沒錯,那我想的也沒錯。錯了!爲什麼?佛沒有思想,你怎麼會有思想?沒有思想就對了,這一點要知道。爲什麼?有思想你落在意識裏頭。法相宗修行,它用的方法叫轉識成智,把思想轉變爲智慧,怎麼轉?思想放下了,剩下來是智慧。有思想,把智慧障礙住,把這個障礙去掉,智慧就出來了。好像燈是明亮的,我們用很厚的黑布把它遮住,包起來,見不到了,不發光了。不是它不發光,你把這個障礙拿掉,不就光明透出來了嗎?佛像什麼樣?他沒有障礙,所以他的光透出來了。我們是有障礙,光跟他一樣,就是透不出來。就是因爲我們有思想、我們有見解,還認爲不錯,思想很高超,實際上完全把自性障礙住。

  所以佛教給我們,《金剛經》說得好,「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」,那個法是佛法。佛又舉了個比喻,好像渡船,現在沒有了,古時候有,竹筏、木筏,編成這個做渡河用的。他說我說法叫筏喻,那個比喻,你上了岸你就把它丟掉,你不會背在身上。所以,佛法是叫你開悟的一個工具,你不能執著它,執著它開不了悟。執著它是你坐這個地方想渡河,你不肯上岸,你永遠在河裏面。你要把它舍掉,這個要懂得,這個不能不知道。連佛法都是假的,佛法因緣生,都不是真的。佛沒有說「一切法無所有、畢竟空、不可得,佛法除外」,沒有說這句話。沒有說這句話,佛法也在其中,也是無所有、畢竟空、不可得。統統舍幹淨了,你全得到了,你的智慧、德相跟諸佛如來一樣,你就全得到了;你想有一點,那就是障礙。你的心幹淨,一塵不染,只要染上一點那叫無明,就變質了,就障礙起來,不能有障礙。

  經上講的「清淨平等覺」是我們的真心,把見思,我們的見解、思想統統抛棄丟掉,清淨心得到了,這是第一步。清淨心得到,光明剛剛發了。然後再把分別去掉,分別,不是我們這個明顯的分別,大的小的、長的短的、高的矮的,不是這些。極其微細的分別,甚至于自己都沒有感覺到,極其微細的分別,這個東西是障礙。不能有分別,有分別就不平等,有我、有你、有他,我總比你高一點,傲慢心起來了。有我就有傲慢,這肯定的,有我就有叁毒、就有五毒,它連帶起來的。法相唯識裏面講末那,末那叫染汙意,那就是染汙的根源。頭一個就是我見,見就是思想、見解,執著有個我。我是什麼?執著這個身是我。要知道身是阿賴耶的相分,整個宇宙的現象都是阿賴耶的相分,取阿賴耶相分裏頭的一分,執著是我的身。取阿賴耶的見分一點點,認爲是我的心、我們的思想。這講信息,信息遍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,我們只取這麼一點點,「這是我的思想、我的見解」,你說這麻煩大了。我們的精神,就是意念,是阿賴耶的全部意念裏面的一分,身體是阿賴耶相分的一分。執著這一點,誤以爲是我,對這個愛得不得了,對其他的排斥,全錯了!就好像我們一個人身,人身許許多多細胞組成的,執著這個細胞是我,那全都不是我,跟它對立,就像這種現象。不知道整個宇宙是自己的相分、見分,自證分就是能量,證自證分那就是自性裏頭本具的般若智慧。

  所以學佛沒有別的,學佛就是學放下。我感激章嘉大師,一絲毫隱瞞都沒有,頭一天見面向他請教,他就傳授給我。雖然傳授給我,那個時候因爲對佛教知道太少了,似懂非懂。這麼多年來當中學習大乘,愈學習愈明白,對老師生感恩的心,我們這一生才真正能過著幸福美滿。別人看到我很苦,我自己感覺得我很幸福、我很美滿,方老師沒有騙我,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好像這幾十年當中許許多多的挫折,那對我講不是挫折,對我講是提升、是考試。每一次考試,一次大幅度的提升,要禁得起這些考驗。逆境、順境、善緣、惡緣統統都是來考試的,你還有沒有放下?真放下就通過了,沒有放下就産生障礙。障礙是什麼?七情五欲,你在境界裏起這個念頭,錯了。

  在境界裏面,境界裏頭最重要就是不起心不動念,那是佛境界。不起心、不動念,樣樣清楚、樣樣明了。如果只有不起心、不動念,什麼都不明了,那是無想定,那不是佛法裏頭的,無想定。他將來到哪裏?到第四禅的無想天,那是他的去處,他有定沒有慧。佛法的定是有定有慧,定是如如不動,慧是樣樣清楚,這就對了。禅定是定慧等持,定比慧多就昏沈,慧比定多叫掉舉,就是你心裏不安,心裏頭七上八下,不安。所以,一定定慧要調直,調到平等,定慧平等,這才真正進入入定的狀況。入定不容易,那個調也不是簡單的事情。總而言之,都沒有念阿彌陀佛那麼方便,這一句阿彌陀佛不得了。佛在《大集經》裏面,說念佛是什麼?「無上深妙禅」。你不是羨慕禅嗎?這是無上深妙禅,就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。佛的話是真的,不是安慰我們的話,不是欺騙我們的話,是真話。佛決定沒有妄語,佛決定沒有戲論,沒有開玩笑的話,句句都是真實,我們要相信。

  這部經、這一句佛號,衆生本具的化儀。這個化是什麼?化是變化。怎麼個變化?化惡爲善,這很淺的,我們斷惡爲善,化惡爲善、化迷爲悟、化凡爲聖,化是這個意思。儀是什麼?是方式,你用什麼方式能夠達到化的目的,儀就是儀式。我們用的是什麼?這個經上教給我們的,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求生淨土」,我們用這個方法化凡成聖、化迷爲悟、化惡爲善,我們用這個方法。這本具的,我們自性本具的,不向外人求,了不得!這個化不是對人的,對自己的,佛說的是我們自己心裏的化,是我們自性裏本有的,不從外來。

  下面引用,「日本道隱贊此經爲:如來興世之正說,奇特最勝之妙典」。他說了六句,這兩句是一個意思。如來興世,如來這是指釋迦牟尼佛,他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,說法四十九年,這部經是正說。換句話說,這部經正說就是他主要要說的,其它的附帶說的,不是正說。好像我們修學的主科、副科,這是主科,其它是附帶的,可以修、可以不修,主修的非修不可,必修課。道隱他們這些人,唐朝時候人,到中國來留學的,我相信他這個話應該受他老師的影響,老師是善導大師,他們是善導的學生。善導有一句名言,「如來所以興出世,唯說彌陀本願海」,這善導說的。這個意思就是,如來出現在這個世間,就是爲一樁事情,說彌陀本願海,就是來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給我們,勸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去。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,這是他一樁大事,就爲這樁事情;八萬四千法門都是附帶講的,不是正說。他是善導的學生,所以我們相信他們受善導影響很深,這是很像善導的話,如來興世之正說。

  「奇特最勝之妙典」,真的是奇特,千經萬論,從奇特兩個字,它是第一,最勝也是第一。能幫助我們在一生當中證得圓滿的成就,這還得了嗎?這種經典你一生能夠遇到,真是彭際清的話,就是彭紹升的話,「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天」,你怎麼會遇到?這中特獎了。得人身不容易,聞佛法不容易,聞大乘不容易,聞淨宗也不容易,聞到淨宗《無量壽經》那是難中之難,沒有比這個更難,你怎麼會遇到?遇到之後,又遇到這麼好的會集本,這個會集本是上一個世紀才完成的,以前人沒有看到過。這個會集本說老實話,在二十年前很少人知道有這個本子,沒人聽過。夏蓮老會集出來之後印過兩次,我想一次大概那個時候都是印一千本,頂多叁千本就不得了。就算叁千本,也只六千本,中國這麼大的幅員、這麼多的人口,六千本馬上就看不見了。傳到臺灣,我只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