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集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本具之化仪」。彭绍升就是彭际清,清朝乾隆年间的人,这个人很聪明,悟性很高。他是弱冠就考取了进士,弱冠是二十出头。古时候二十岁行冠礼,戴帽子,成年了,说明他很年轻就考中进士。他的父亲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书,要好比现在的是国防部长,所以他是高干子弟。家世好,所以考中进士不做官,去学佛、学道。他生活不需要忧虑,全心全力用现在的话,搞传统文化,儒释道三家都涉猎,而且真下了功夫。这是佛门的大德,通宗通教,著作也很多。这句话是他讲的,他讲「《无量寿经》即是中本《华严》」,这话他说的,「《华严经》是大本《无量寿经》」。他把《华严》、《无量寿》跟小本《阿弥陀经》,他说这是一部经,大本、中本、小本,这是他讲的。

  「如来称性之圆教」,这句话不容易。性是自性,也就是说,与自性圆满相应的这种教学,教就是教学,与自性圆满相应的教学,这就太难得了。一切经教都是以性为教体,以明心见性为教体,但是到圆满称性那很难。圆满称性是什么?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,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一乘了义,跟一乘了义同样,称性之圆教就是一乘了义。这个在释迦一生所讲的一切经里头,没有几部,很少。下面一个就更难了,「众生本具之化仪」,说明如来所证得的,所修、所教、所传的,跟我们有密切关系。为什么?我们本具,他也本具,是他本具的,也是我们本具的,因为我们是共同一个法身、共同一个自性。佛在经上常用大海做比喻,叫性海,自性广大没有边际。我们是什么样的身分?是大海里起一个水泡,如来也是个水泡,菩萨也是个水泡。从水泡看,好像各别不一样,水泡一破了,都是大海,是一不是二。没破的时候你也知道是大海,跟大海是平等的,没有任何差别,这叫开悟。水泡一破的时候,那叫明心见性,你跟大海融成一体。所以,人到成佛是什么境界?跟遍法界虚空界融成一体。我们的身体,物质身体,整个宇宙间的物质是我们的物质,物质身体;整个宇宙的信息,是我们自己念力的全部。是一不是二,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

  我们今天这种说法,这些科学家他承认,他听到点头。如何证得?他们现在也讲到要放松、要放下,可是没有像佛这样说得清楚。放下什么?放下见思烦恼。什么叫见思烦恼?你所有的见解是错误的,你所有的思想也是错误的,统统放下。我照佛经上这些见解,佛讲得没错,那我想的也没错。错了!为什么?佛没有思想,你怎么会有思想?没有思想就对了,这一点要知道。为什么?有思想你落在意识里头。法相宗修行,它用的方法叫转识成智,把思想转变为智慧,怎么转?思想放下了,剩下来是智慧。有思想,把智慧障碍住,把这个障碍去掉,智慧就出来了。好像灯是明亮的,我们用很厚的黑布把它遮住,包起来,见不到了,不发光了。不是它不发光,你把这个障碍拿掉,不就光明透出来了吗?佛像什么样?他没有障碍,所以他的光透出来了。我们是有障碍,光跟他一样,就是透不出来。就是因为我们有思想、我们有见解,还认为不错,思想很高超,实际上完全把自性障碍住。

  所以佛教给我们,《金刚经》说得好,「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」,那个法是佛法。佛又举了个比喻,好像渡船,现在没有了,古时候有,竹筏、木筏,编成这个做渡河用的。他说我说法叫筏喻,那个比喻,你上了岸你就把它丢掉,你不会背在身上。所以,佛法是叫你开悟的一个工具,你不能执着它,执着它开不了悟。执着它是你坐这个地方想渡河,你不肯上岸,你永远在河里面。你要把它舍掉,这个要懂得,这个不能不知道。连佛法都是假的,佛法因缘生,都不是真的。佛没有说「一切法无所有、毕竟空、不可得,佛法除外」,没有说这句话。没有说这句话,佛法也在其中,也是无所有、毕竟空、不可得。统统舍干净了,你全得到了,你的智慧、德相跟诸佛如来一样,你就全得到了;你想有一点,那就是障碍。你的心干净,一尘不染,只要染上一点那叫无明,就变质了,就障碍起来,不能有障碍。

  经上讲的「清净平等觉」是我们的真心,把见思,我们的见解、思想统统抛弃丢掉,清净心得到了,这是第一步。清净心得到,光明刚刚发了。然后再把分别去掉,分别,不是我们这个明显的分别,大的小的、长的短的、高的矮的,不是这些。极其微细的分别,甚至于自己都没有感觉到,极其微细的分别,这个东西是障碍。不能有分别,有分别就不平等,有我、有你、有他,我总比你高一点,傲慢心起来了。有我就有傲慢,这肯定的,有我就有三毒、就有五毒,它连带起来的。法相唯识里面讲末那,末那叫染污意,那就是染污的根源。头一个就是我见,见就是思想、见解,执着有个我。我是什么?执着这个身是我。要知道身是阿赖耶的相分,整个宇宙的现象都是阿赖耶的相分,取阿赖耶相分里头的一分,执着是我的身。取阿赖耶的见分一点点,认为是我的心、我们的思想。这讲信息,信息遍法界虚空界无量无边,我们只取这么一点点,「这是我的思想、我的见解」,你说这麻烦大了。我们的精神,就是意念,是阿赖耶的全部意念里面的一分,身体是阿赖耶相分的一分。执着这一点,误以为是我,对这个爱得不得了,对其他的排斥,全错了!就好像我们一个人身,人身许许多多细胞组成的,执着这个细胞是我,那全都不是我,跟它对立,就像这种现象。不知道整个宇宙是自己的相分、见分,自证分就是能量,证自证分那就是自性里头本具的般若智慧。

  所以学佛没有别的,学佛就是学放下。我感激章嘉大师,一丝毫隐瞒都没有,头一天见面向他请教,他就传授给我。虽然传授给我,那个时候因为对佛教知道太少了,似懂非懂。这么多年来当中学习大乘,愈学习愈明白,对老师生感恩的心,我们这一生才真正能过着幸福美满。别人看到我很苦,我自己感觉得我很幸福、我很美满,方老师没有骗我,说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好像这几十年当中许许多多的挫折,那对我讲不是挫折,对我讲是提升、是考试。每一次考试,一次大幅度的提升,要禁得起这些考验。逆境、顺境、善缘、恶缘统统都是来考试的,你还有没有放下?真放下就通过了,没有放下就产生障碍。障碍是什么?七情五欲,你在境界里起这个念头,错了。

  在境界里面,境界里头最重要就是不起心不动念,那是佛境界。不起心、不动念,样样清楚、样样明了。如果只有不起心、不动念,什么都不明了,那是无想定,那不是佛法里头的,无想定。他将来到哪里?到第四禅的无想天,那是他的去处,他有定没有慧。佛法的定是有定有慧,定是如如不动,慧是样样清楚,这就对了。禅定是定慧等持,定比慧多就昏沉,慧比定多叫掉举,就是你心里不安,心里头七上八下,不安。所以,一定定慧要调直,调到平等,定慧平等,这才真正进入入定的状况。入定不容易,那个调也不是简单的事情。总而言之,都没有念阿弥陀佛那么方便,这一句阿弥陀佛不得了。佛在《大集经》里面,说念佛是什么?「无上深妙禅」。你不是羡慕禅吗?这是无上深妙禅,就是念这一句阿弥陀佛。佛的话是真的,不是安慰我们的话,不是欺骗我们的话,是真话。佛决定没有妄语,佛决定没有戏论,没有开玩笑的话,句句都是真实,我们要相信。

  这部经、这一句佛号,众生本具的化仪。这个化是什么?化是变化。怎么个变化?化恶为善,这很浅的,我们断恶为善,化恶为善、化迷为悟、化凡为圣,化是这个意思。仪是什么?是方式,你用什么方式能够达到化的目的,仪就是仪式。我们用的是什么?这个经上教给我们的,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,求生净土」,我们用这个方法化凡成圣、化迷为悟、化恶为善,我们用这个方法。这本具的,我们自性本具的,不向外人求,了不得!这个化不是对人的,对自己的,佛说的是我们自己心里的化,是我们自性里本有的,不从外来。

  下面引用,「日本道隐赞此经为:如来兴世之正说,奇特最胜之妙典」。他说了六句,这两句是一个意思。如来兴世,如来这是指释迦牟尼佛,他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,说法四十九年,这部经是正说。换句话说,这部经正说就是他主要要说的,其它的附带说的,不是正说。好像我们修学的主科、副科,这是主科,其它是附带的,可以修、可以不修,主修的非修不可,必修课。道隐他们这些人,唐朝时候人,到中国来留学的,我相信他这个话应该受他老师的影响,老师是善导大师,他们是善导的学生。善导有一句名言,「如来所以兴出世,唯说弥陀本愿海」,这善导说的。这个意思就是,如来出现在这个世间,就是为一桩事情,说弥陀本愿海,就是来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给我们,劝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去。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,这是他一桩大事,就为这桩事情;八万四千法门都是附带讲的,不是正说。他是善导的学生,所以我们相信他们受善导影响很深,这是很像善导的话,如来兴世之正说。

  「奇特最胜之妙典」,真的是奇特,千经万论,从奇特两个字,它是第一,最胜也是第一。能帮助我们在一生当中证得圆满的成就,这还得了吗?这种经典你一生能够遇到,真是彭际清的话,就是彭绍升的话,「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一天」,你怎么会遇到?这中特奖了。得人身不容易,闻佛法不容易,闻大乘不容易,闻净宗也不容易,闻到净宗《无量寿经》那是难中之难,没有比这个更难,你怎么会遇到?遇到之后,又遇到这么好的会集本,这个会集本是上一个世纪才完成的,以前人没有看到过。这个会集本说老实话,在二十年前很少人知道有这个本子,没人听过。夏莲老会集出来之后印过两次,我想一次大概那个时候都是印一千本,顶多三千本就不得了。就算三千本,也只六千本,中国这么大的幅员、这么多的人口,六千本马上就看不见了。传到台湾,我只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