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好!釋迦牟尼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,是正法一千年,像法一千年,末法一萬年。我們今天在這叁個時期裏面我們是末法,如果我們這裏有說、有聽、有真正修、有真正念佛往生的,正法,末法裏面的正法;如果是講經的人都沒有了,那就是滅法了,不是末法,滅法。這個說得好,我們要記住。由此可知,所謂正法、像法、末法在人,不在時間。這正是一切法不離自性,「法外無心,心外無法」,這佛常講的。
「亦即欲一切衆生開明本心,同佛知見,等成正覺也。」這佛的願望。也就是說諸佛如來在十法界辦學他的用意何在?他的目的是什麼?實在說,因爲他知道一切衆生本來是佛,無盡的慈悲,悲憫衆生迷失自性,迷失自性所以他才做違背性德的事情,違背性德就變現出六道叁途。地獄這些不善的境界就好比作惡夢,雖然是假的,他把假的當真,那個惡夢做得很辛苦,也能夠驚嚇人。所以佛幫助我們醒過來,做種種示現來教導我們,讓我們了解事實真相,這就叫看破。勸導我們放下萬緣回歸自性,因爲自性叁種現象都沒有,它不是物質現象,也不是精神現象,也不是自然現象,它什麼都不是,但是能生萬法,也就是說這叁種現象都是自性所變、所生、所現的,自性什麼也不是。怎樣才能夠明心見性?放下就是。我們明白了,惠能大師當年在五祖的方丈室聽五祖講《金剛經》,講到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他把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統統放下,見性了。我們不能見性就是這叁種障礙,叁重障礙,你把這叁重障礙統統放下就成佛。所以早年章嘉大師告訴我,佛法就是哲學裏面所說的知難行易,看破難,放下容易。爲什麼放不下?你知道的不清楚,也就是說你沒有真正看破,真正看破哪有不放下的道理?真看破就一定放下。我們自己衡量自己,自己有沒有入?有沒有悟?不入就沒有悟,不放下就沒有看破,要有自知之明。
再看底下這一段,「本經興起因緣亦複如是」,這是我們現在學習的這一部經。「《稱贊淨土佛攝授經》(即阿彌陀經唐譯本)」,玄奘大師翻譯的。《彌陀經》只有兩個本子,但是這兩個本子是同一個原本,梵文的原本,第一個是鸠摩羅什大師翻的,經名就叫《佛說阿彌陀經》,第二種,唐朝玄奘大師翻的,它的經名叫《稱贊淨土佛攝授經》,就是《阿彌陀經》,一個本子兩個人翻譯,內容大同小異。玄奘大師的本子有這麼一句,「我觀如是利益安樂大事因緣,說誠谛語。」我觀,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,我看到如是利益,就像諸佛所說的利益,這個諸佛實際就是指的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所說的利益安樂,極樂世界安穩、平安、自在、快樂,十方世界裏面找不到,這是大事因緣。所以釋迦牟尼佛看到極樂世界,爲我們介紹,說誠谛語就是介紹,真誠是實話,谛是老老實實,沒有一絲毫虛僞,爲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。「可見淨土法門之興起,正同于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,同爲一大事因緣也。」雖然同爲一大事因緣,實際上超過《華嚴》跟《法華》。爲什麼?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到最後指歸淨土,而這個法門,《無量壽經》跟《阿彌陀經》直捷叫你修淨土,沒有拐彎抹角,所以這就更勝于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。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轉個大彎,最後轉到極樂世界;這是一條直路,沒有拐彎抹角,直捷當中的直捷。
我們再看底下一段,「何以故?如《彌陀疏鈔》雲:今但一心持名,即得不退。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」。所以比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簡單多了,沒有彎路,直截了當就告訴你,就幫助你,成就你。成就是圓滿的,不是階段性的,階段性的它有阿羅漢、有辟支佛、有菩薩,好像很多中途站,這個沒有,一直到目的地,究竟成佛。「若能谛信,何須遍曆叁乘,久經多劫」。關鍵就在信字,谛信是什麼?真信,谛當真實講,當實在講,你要是真信,不必經曆階段。像斷煩惱,我們先斷見思煩惱,證阿羅漢果,再斷塵沙煩惱,證菩薩,最後破無明煩惱就成佛,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向上提升,這不是,一步登天沒有中間的路子。關鍵就是谛信,谛信是真信。決定不走彎路,我幹什麼就一句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以外全放下了,那你就一生成佛了。不要遍曆叁乘,不必久經多劫,因爲你要走阿羅漢、辟支佛、菩薩這個路時間很長,你要用多長的時間才能證到阿羅漢果?你看你證得初果的時候,初果之後天上人間七次往來,人間的時間短,天上的時間長,七次往來才能證到阿羅漢。阿羅漢不到世間來了,他在四聖法界修行,從阿羅漢到辟支佛,要把見思的習氣斷盡,這要多長時間。再斷塵沙煩惱,再斷塵沙習氣,再破無始無明,時間是論劫算,不是論年數算。
這個法門,「不越一念」,它實在太快了。這個一念無法想象,一念覺凡夫成佛,一念覺念念覺。爲什麼?他那個覺産生力量,影響底下一個念還是覺,一念覺二念,二念覺叁念,念念覺,作佛去了。我們今天這一念是迷,念念都是迷。不要以爲我一念覺了,一念覺了你成佛了,你一念覺,第二念不覺,你前一念根本就沒有覺,自以爲是覺,不是覺,覺就成佛了。像惠能大師,那是覺,像釋迦在菩提樹下,那是覺,再不迷了。「頓證菩提,豈非大事」。還有比這個事情更大的?沒有了,這是真正大事,作佛去了。你看無量劫來在搞生死輪回,這一生當中作佛去了,永遠脫離六道輪回,這不是大事什麼是大事?「可見淨宗正是直指頓證之法」。這法到哪裏去找?什麼樣的緣分才能遇到?開經偈說得好,「百千萬劫難遭遇」。彭際清居士說得不錯,「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天」,就是我們遇到法門這一天,遇到這個法門。這些人知道珍惜,爲什麼?他曉得太難遇到了。我們這些人不知道珍惜,爲什麼?不知道法門殊勝,遇到寶不認識貨,遇到黃金把它當作銅鐵丟掉了,遇到了寶石把它看作石頭,不識貨,所以不知道珍惜。識貨的人知道珍惜,到哪裏去找?能令凡夫一生證得究竟果位,只有這一門,這講真話。
所以自古以來在中國,中國是大乘教,八個宗派,大乘八大宗,小乘兩個宗派,宋朝以後就沒有了,宋朝時候就沒有了,只剩下大乘八個宗派,八個宗派成就的人淨土特多。這一千七百年,從慧遠大師到今天,往生淨土的人有多少?我們最保守最保守的估計,我們有理由相信超過十萬人,這十萬人到極樂世界就作佛去了。八大宗裏哪一個宗能有這麼多成就的人?淨宗是保證你證得究竟極果。禅宗雖然盛,我們保守估計,禅宗在中國從達摩祖師傳過來,到能大師才興旺起來。能大師距離我們大概一千叁、四百年,這一千叁、四百年從禅宗裏面成就的、明心見性的有多少?《五燈會元》裏頭有一千七百個人,再加上《景德傳燈錄》所記載的,真正參禅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的,大概只有叁千多人,淨宗往生超過十萬,其它,教下比禅宗更少。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想到契機,真的淨宗最契機,成就,淨宗的成就真正不可思議。
末法傳到今天,黃念老告訴我,他大我十幾歲,真正是當代的大德,通宗通教,顯密圓融。他很嚴肅的告訴我,從今往後修學佛法,除淨宗之外都不能成就。修禅說明心見性不可能,現在這個時代修禅得定的人都少見,因定開慧沒有了,修密的人也沒有了。新中國成立到今天,真正修密修成的只有六個人,念佛往生的有多少?他自己學禅,跟虛雲老和尚學參禅,學密,他自己是密宗金剛上師,晚年生病的時候他都放棄了,告訴我,一天十四萬聲佛號,專念彌陀,專求淨土,他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了,爲我們表演,爲我們做示現。告訴我們,假如他注的這個批注注得這麼好,他臨走的時候是參禅走的,是念咒走的,我們對他這個批注就會懷疑,講得這麼好,爲什麼你自己不肯修?肯定有問題。說得這麼好,他是密宗上師,不修密了,不念咒了,念阿彌陀佛,不參禅了,一心專念阿彌陀佛,念佛求往生,這是作證轉,叁轉*輪,批注是勸轉,往生是作證轉,給我們做證明。妙!這個老人慈悲到極處。我們晚年見面一見如故,同心相應。
在那個時候學這部經、弘這部經,我在海外,他在國內,就兩個人。我感覺得很孤單,我每一次回到臺灣去的時候,我見李老師,都向李老師懇求,能不能多培養幾個人才講經說法,我們有伴。老師看了我半天,回我一句話:你替我找人。我以後再不敢講了,我到哪裏去找人!找一個真正尊師重道的、真正聽話的學生找不到了。跟老師學,不聽老師的話,陽奉陰違,這種學生太多太多了。李老師在臺中教了叁十八年,跟他學佛的人真不少,幾十萬人,但是真正能承傳他的法的沒幾個人,真正聽話真幹的就更少了。像我這麼傻,聽話的,找不到第二個。有一、二個,有家累,放不下,不像我一個人,沒有後顧之憂,可以放心去做,一有家就麻煩,真是個大累贅,所以不容易。老師告訴我,學生找一個好老師,可遇不可求,老師找一個好學生更難,比學生找老師還要難,到哪裏去找?
所以關鍵確實在信、在願、在行,不僅是淨宗,世出世間法真想有成就,都不能離開這叁個字,你首先要真信,不信根就壞掉了。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,「信爲道元功德母」,信是入道的根源,功德之母,母是比喻能生,能生世出世間一切功德。可是今天的問題,信心沒有了。你要不相信你去調查調查、去問問,你去問人,你對自己能不能相信?現在人對自己都沒有信心,所以他對父母沒信心、對兄弟沒有信心,孝悌沒有了;對老師沒有信心,對朋友沒有信心。現在人活得好可憐,活得好辛苦,在這個世間一個知心的人都沒有,多寂寞,多可憐。
所以談到信,首先第一個要講信自己。蕅益大師在《彌陀經要解》裏面講信願行,第一個講信,他講六個信。第一個信自己,第二個信他,他就是釋迦牟尼佛、阿彌陀佛。首先信自己,不信自己相信他沒用,得不到利益。首先相信自己,相信自己,信什麼?相信自己本來是佛,你才有救。我本來是佛,現在釋迦、彌陀幫助我成佛,我相信他。中國自古以來傳統教育,相信人性本善,你要接受聖賢教育,頭一個相信我性本善,現在聖賢幫助我回歸到本善,你才能成聖成賢,你才真正能夠接受,像《法華經》上講的,悟入聖賢之道,你不相信自己那怎麼行!這個跟宗教不一樣,宗教第一個要相信他,信神,佛法第一個是信自己,你看第二個才信佛,不一樣,第二個信他,第叁個信理,第四個信事,理事,第五個信因,第六個信果,講六個。信自、信他、信理、信事、信因、信果,具足這六個信,信願行第一個字你才有。我們能相信嗎?這六個大概一個都沒有,都不信,換句話說,釋迦、彌陀就不能教我們,我們不是他的學生,是他的學生最低限度要具足這六個信,真得受用。這部經學了之後你決定具足信願行,往生淨土,你就成功了。
所以我們常常要問自己,要回光返照我有沒有信自己?信自己本來是佛,信自己本性本善,信聖賢教誨,信老祖宗的教誨。我們的父母、祖父母不知道,他們出生在亂世,早年失去了聖賢教誨。我們對聖賢教誨有信心,我們對佛菩薩的教誨有信心,佛菩薩不會騙人,佛菩薩基本概念裏面我們現在明了、知道,他是肯定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跟自己是一體,這就是值得我們相信。所以他們的慈悲,慈悲就是愛,稱之爲同體大悲,一體,同體。無緣大慈,無緣是沒有條件。父子之愛是有條件的,他是我的兒子,我愛他,他是我的父母,我愛他,有條件的,不是我父母就不愛了,不是我兒子就不愛了,有條件的。佛菩薩沒有條件,同體。這把道理說出來了。信理,理是道理,相信理就相信事,千差萬別的事不離這個原理原則,理是一個,事千差萬別。理明白了處理事情就很方便,理不明白會把事情搞得一團糟。
相信因果,善因善果,惡因惡報,善惡不能抵消,我造了很多錯事,現在多做一點好事情彌補,沒有這個道理。善事善因決定是善報,惡因決定是惡報。到底是善報在前,是惡報在前?那是緣分不一樣。所以只要有因,因遇到緣,果報就現前。如果我們遇到善緣,我們的善因先報,先現前,善因報完之後,可能遇到惡緣,我的惡因就又現前。所以果報這樁事情,佛說得好,總在遇緣不同。我們多行善事就是多製造善緣,好,我們沒有惡念就是我們把惡緣把它退後了,延後了,永遠沒有惡念,你就永遠不會有惡報,念頭要緊,現在科學家都知道了。看什麼樣人做什麼樣壞事,我們都不要起惡念,要原諒他,就像佛在經上所說的,「先人無知,不識道德,無有語者,殊無怪也」,你不要怪他,爲什麼?沒人教他。現在真沒有人教,父母不教,老師也不教,社會也不教,沒人教了;宗教典籍上有,也不教了,現在宗教都搞祈禱了,經會念,不會講,什麼意思不懂,這就沒有意義了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教學四十九年,天天講,天天教,他要做這些經典叫我們念,大概把人都念跑掉了,誰跟他?不但教,他還做出給我們看,你就不能不佩服他。善教者必然是身行言教。這部經上教我們以念佛心入佛知見,你看入佛知見是《華嚴》、是《法華》,我們用念佛的心入華嚴境界、入法華境界,法華、華嚴境界就是極樂世界。
「淨宗之興起,正由此大事因緣也」。大事因緣,唯獨此經,唯獨念佛求生這個法門,真正能夠圓滿的成就,快速、簡單、容易、穩當,成就高過一切。這是淨宗獨有的微妙,其它一切經論法門裏面所沒有的,我們要珍惜,因緣太難得了,太稀有了,要抓緊,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十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