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十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妄心是不清净,有染污,不平等,有高下,妄心。真心用事就叫发菩提心,菩提心是真心,不是妄心。一向专念目的就是求生净土!所以信愿行这三个字是一而三、三而一,有信决定有愿行,有愿决定有信行,有行决定有信愿,它一个就是三,三就是一,叫真信、真愿、真行。你这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成佛,就是究竟圆满,我们古人常讲指日可待,你决定成就。尤其是往生净土,决定证不退转。因为西方世界是学校,老师是阿弥陀佛,十方诸佛如来是那个学校的教授,学生,等觉以下的都是学生;法身大士是高级班,声闻、缘觉、权教菩萨是中级班,我们这些人带业往生,生凡圣同居土的,是初级班。虽然是初级班,我们在那里享受高级班的待遇,这个不得了,这是十方世界没有的。你能够享受高级班的待遇,这是阿弥陀佛大慈大悲,他老人家四十八愿、五劫修行的功德加持你,你得到的,这个待遇不可思议。为什么?包括智慧、神通、道力同居土往生的居然跟法身菩萨平等,这世尊自己说的,十方世界没有,只有极乐世界有。所以十方世界诸佛如来称赞阿弥陀佛为「光中极尊,佛中之王」。

  像我们中国古代夏商周三代,成汤以七十里,这小国,治得好。它的精神、它的文化、它的教学、它的政治都达到最高的标准,国泰民安,人民幸福,让周围几千里之外的一些小国家都仰慕他,向他学习,尊称他为天子,就像诸佛尊重阿弥陀佛为佛中之王,一个意思。周文王、周武王以一百里一个小国土,也是治理得非常好,史书里记载八百诸侯,就是八百多个诸侯国都仰慕他、尊重他,称他为周天子。阿弥陀佛就彷佛是这个样子,一切诸佛尊重,一切诸佛仰慕,一切诸佛赞叹。所以《法华经》上说,「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,出现于世」。这一大事因缘就是教我们回归自性,教我们仰信弥陀,发愿求生,亲近阿弥陀佛,一生证得究竟圆满佛果,这是诸佛世尊的大愿,诸佛世尊唯一的一桩大事。他没有别的事情,就这一桩事情,劝导我们求生净土,是为这个出现于世的。我们学《法华经》不要迷在《法华经》里头,《法华经》的境界是什么?是西方极乐世界。读《华严经》一定要知道华藏世界最精华的一个区域就是西方极乐净土。华藏是个大世界,阿弥陀佛在这个大世界里建立一个校园,这个校园是这个大世界里头最精彩的部分,精华的部分,我们要有这个认识。

  「唯以佛之知见,示悟众生。」这《法华经》上的话。佛之知见,示是表演给他看,悟是令众生觉悟,众生看见了、听见了,明白了,觉悟了。「《华严经性起品》:如来、应供、等正觉性起正法不可思议」。如来、应供、等正觉这是佛十号之一,十号都是性德,自性的德号,从这十种德号你就了解自性功德无量无边,不可思议。这是通号,我们有没有?有,我们统统都有,只是迷了之后,现在做凡夫,这十种德号都隐了。说实在话,并没有失去,你能够放下妄想分别执着,这十种德号就现前了,十种性德就现前了。性起正法,说明世出世间无量无边的正法,正是什么?与自性相应的,我们中国人称为善法,大乘教里面称为正法,跟中国古人讲那个善是一个意思。善不是善恶的善,纯真纯净称之为善。善是赞美的词,中国古人所谓「止于至善」,就是此地讲的正法,不可思议。正法在什么地方显示?在佛世界,诸佛如来实报庄严土为我们显示的全是正法,没有丝毫偏邪。十法界,四圣法界偏,六道里头邪;一真,法身菩萨的报土正,不偏不邪,不可思议。「所以者何?非少因缘,成等正觉出兴于世」。不是少因缘,换句话说,这个因缘是具足的。

  下面说,「以十种无量无数百千阿僧祇因缘,成等正觉出兴于世。」这个因缘说不尽,《华严经》上说以无量因缘,不可思议,没法子去计算的。成等正觉,等正觉就是正等正觉,上面还加个无上,这个地方省略掉了,等正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,出兴于世。无上正等正觉是佛,正等正觉是菩萨,单有一个正觉,没有正等,只有正觉,称阿罗汉、辟支佛,他们称正觉,这出现在世间。这上面引用的是经文,下面这一句是念老的话,「乃至广说如是等无量因缘。唯为一大事因缘。大事因缘者何」,大事因缘是什么?「唯欲众生开示佛知见故。」《法华经》上讲的。佛一生是搞教育的,他的身分,用我们的话来说是教师的身分,一生当老师,非常认真负责的一个好老师,老师当中的典范。这个老师没有为自己,都是为学生,以他的智慧、以他的善巧方便帮助众生觉悟,帮助众生回头,帮助众生回归自性,这个教学就功德圆满了。回归自性就是成究竟的佛果,他就只有这么一个愿望,出现在世间就为这么一桩大事。

  佛对我们,我们一定要知道,就是开示。开是启发,是言教,示是表演,做给我们看,我们今天讲身教,开是言教,身行言教就是开示两个字的意思。不是只说不做,也不是只做不说,是又做又说。佛教给我们放下,他全放下了,从事上表演出来了,你看三衣一钵,日中一食,树下一宿。中国古人还有「学不厌,教不倦」,他老人家的学是圆满了,没得学了,他只有教,真的是教不厌、教不倦,不厌、不倦。来者不拒,去者不留,平等心,你看不分国籍、不分族群、也不分信仰。当年在世,无论信仰什么宗教,你跟他学,他都会很热心教你,从来不会拒绝一个人,好老师,又不收学费。他生活很简单,居无定所,过的是流浪生活。大家欢喜他、仰慕他,愿意追随他,经上记载的常随众,就是跟着他的,不离开他的,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这么大的一个团体。所以要邀请这个团体到他那个地区去讲经教学,不是简单事情,不是请一、二个人,要请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加上释迦牟尼佛,一千二百五十六个人,这么大的团体。如果没有势力、没有财力负担不起,请这么多客人来,不是请几个、几十个。所以当时能够邀请的都是国王大臣、大富长者,有能力请得起,迎请佛陀。佛很随缘,这些国王大臣的别墅花园来供养他,他也乐意,也能去住几天,住几个月,或者住个二、三年,有,祇树给孤独园、竹林精舍佛都曾经在那里住过几年,一些重要的经论都在那个地方讲的。这是世尊给我们示现表演的,你看他真放下了。

  「夫《华严经》乃世尊最初所创言」。这句话什么意思?释迦牟尼佛最初开悟的时候他的报告,说明他开悟的是什么。就像现在拿到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,《华严经》是释迦牟尼佛的博士论文,他成佛了,他做的报告,最初创言,说明他所悟入的境界。说出来就是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是他老人家所见所闻。在中国唐朝时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,大家都知道,惠能大师一生活动的地方就是广东这一带,所以香港这边人听到六祖就特别亲切。六祖大师也开悟了,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。他的最初创言,五句话,二十个字,开悟所说的,见性了。性是什么样子?他说了五句,「何期自性」,没想到自性,自性什么样子?「本自清净,本不生灭,本无动摇,本自具足,能生万法」,二十个字。五祖忍和尚一听,行了,博士学位就给他了,衣钵就传给他。他这四句话跟释迦牟尼佛的创言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有没有差别?没有差别,释迦牟尼佛细说,能大师略说,言语有多寡不同,义理没有两样。你就晓得《华严经》讲什么?就是讲的本自清净、本不生灭、本自具足、本无动摇、能生万法,《华严经》就讲这二十个字。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浓缩起来就二十个字,二十个字展开来《大方广佛华严》,不增不减,不可思议。

  「《法华经》乃末后之垂教」。《法华经》是释迦牟尼佛最后讲的,做为四十九年讲经说法的总结,《华严》是概论,后头是总结。「自始至终,唯为此大事因缘」,从开始到结束,终点,都是为这一大事因缘。这一大事因缘,下面说了,「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」,就这八个字。开示是老师的事情,悟入是学生的事情。老师对于学生只能做到开示,就是身行言教。学生听了,学生看了,要有领悟的能力,一听就明白,一看就明白,要有这个能力。悟了之后怎么样?悟了之后要契入境界。入是什么?证果。说开悟,开悟不证果没用处。所以悟有两种,一种叫解悟,一种叫证悟。证悟就是悟入;解悟,虽悟没有入。入才有受用,没入不得受用,所以你就想那个入是多重要。

  我们要用章嘉大师的话来说就很好懂,悟是什么?悟是看破,这章嘉大师教我的,入是什么?入是放下。看破没放下不行,你不得受用。我用章嘉大师这两句话来解释,看破叫做悟,放下是入。你能够看破这个世界,就是对这个世界的真相,诸法实相,完全明白、觉悟了,你肯定能够把执着分别妄想,妄想是起心动念,统统放下,这一放下就成佛了,就入了佛位。放下执着,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着,能随缘,那是阿罗汉;再放下分别,那就是菩萨;最后把起心动念放下,就成佛了。所以放下是入,看破是解,是悟,悟入两个字境界有差别,不一样。佛的教学为这个。所以佛教学讲究根性,根性分上中下三等,上根、中根、下根;根性有利钝之不同,利根能够悟入,不是利根能悟不能入。

  佛在《仁王般若经疏》上曾经说过,为我们解释正法、像法、末法。什么是正法?有说法的人,佛说法,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,佛说法,有听经的人,有依照经教修行的人,有证果的人,这叫正法。有讲的、有学的、有证果的,开示是佛的事情,有悟的、有入的,正法。如果说有开示的,有佛说法,有悟的,没有入的,这叫像法,没有证果的;换句话说,他悟性很高,他没有放下,还是搞六道轮回。他也能够修善积德,在六道轮回里面生天道,欲界天、色界天、无色界天,出不了六道轮回,这像法。如果有人讲经,也有人听经,但是没有开悟的,当然更没有契入的,这叫末法。讲经的人没有,那就叫灭法,佛法就灭了。这个说得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十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