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大经科注 (第十一集) 2011/10/9
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02-037-0011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净土大经科注》第一百五十二面,第三行:
「二、详明本经兴起之因缘」,一共分五段,第一段「称性极谈,如来正说」。这个黑体字我们只说段落的标题,就是科题,我们学习完全用黄念祖老居士的批注,所以我们看解:「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均圆顿称性之教,但其归趣,却在本经」。《华严》是释迦牟尼佛开悟的时候,也就是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见性之后跟我们提出的报告,说明自性的体、相、作用,说得非常详细。这就是一部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是佛在定中所说的,有两个说法,一个说法叫二七日中,十四天,另外一个说法是三七日中,二十一天。两种说法都有根据。在大乘教里面时间跟空间都不重要,因为它不是真的,时间、空间都是我们分别执着里面生起来的幻相。现在科学家证明了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世尊报告非常详细,报告完了之后,大龙菩萨将这份报告,就是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收藏在龙宫。而是六百年之后龙树菩萨,龙树菩萨是别教初地,圆教初住,也就是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这样一个修行人。凡是明心见性的人,世出世间一切法他不需要学自然就通达了,为什么?一切法是心性变现的。《华严经》上说宇宙、万物、人生都是自性所现的。惠能大师所说的「何期自性,能生万法」,都是自性所生所现,因此见性之后对于一切万法他自然就通达、自然就明了。所以宗教里面赞叹神的话是无所不知、无所不能,那是赞叹,实际上众神他不知道的东西很多,他不能的也很多,真正全知全能是自性。所以佛说得好,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」。换句话说,你本来是全知全能,你无所不知、无所不能,个个人一样,平等的。现在我们这个能力好像是失掉了,其实没失掉,只是什么?只是有了障碍,有障碍这个东西不起作用了,如果障碍去掉,自性的起用就现前,作用就现前。所以并不是真正的失掉。在佛法讲这个失掉叫迷失,我们迷了自性。佛陀的教育没有别的,就是教我们破迷开悟,恢复自性,恢复本有的智慧德能,这是佛法。能不能恢复?只要你真肯放下,把那些障碍放下,就现前了,就行了。
障碍很多,分作三大类,第一类是执着,我们用《华严经》上的说法,你过分的执着,第二类是分别,第三类是起心动念。所以佛说我们只要把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放下,你就成佛了,你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。龙树菩萨做到了,龙树菩萨跟惠能大师一样,这三种障碍他都放下了。所以大龙菩萨接引他到龙宫,去看释迦牟尼佛当年开悟的时候,在菩提树下所作的报告,也就是所讲的这部《华严经》。他看了之后非常惊讶,原本还有一点傲慢的习气,自以为很聪明、智慧过人,没有人能跟他相比。看了这部《华严经》的分量,傲慢心完全没有了,为什么?不是他能够接受的。分量多少?龙树菩萨告诉我们,「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,一四天下微尘品」。我们只听这两句话,把大千世界,三千大千世界磨成粉一样,磨成微尘,一个微尘是一首偈,一首偈是四句,多少偈?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,没法子计算;多少品?一四天下,就是我们一个单位世界,把它磨成微尘,一粒微尘是一品,一四天下微尘品。他呆了,傲慢习气没有了。这个我们要晓得。真有这么多吗?真能相信吗?如果道理你明白了,你就相信了。为什么?自性里头没有多少,多跟少是一不是二,这是华严境界。
所以看到这个《华严经》,他就知道,地球上这些众生没有能力接受,分量太大了。它还有中本,中本也不行,也太多了。看小本,小本还可以,小本是十万偈,四十万句,十万偈四十品,这个可以,阎浮提众生能够接受,就把这一部经带到地球上来了,《华严经》是这么来的。所以南传小乘不承认,他说这是龙树菩萨自己造的,不是释迦牟尼佛说的,他们不能接受,这是小乘。大乘菩萨接受了。现在所传的《华严经》,在这个世间大概只有中文本比较完备,梵文的原本失传了,找不到了,不过听说最后的这一品「普贤菩萨行愿品」,梵文本还在,那就太珍贵了。如果真的在,我就建议这个《华严经.普贤行愿品》应当至少印个三、四千部流通,就不会失传了。保存在一个地方,不可靠,一个灾难来了,可能就毁掉了。保存最好的方法是多印,许许多多地方保存就不会失掉。
传到中国来的是三次,东晋最早的,传到中国来的《华严》都是残缺不齐的本子,三万六千偈,小本的原本是十万偈,三万六千偈差不多是三分之一多一点,在中国翻成了就叫《六十华严》,或者我们称它作晋译,现在读的人很少,大家都读《八十华严》。《八十华严》是第二次传来的,武则天做皇帝,她把国号都改了,她不叫唐,叫周,所以《华严经》也称之为《大周经》。你们看到古人题的《大周经》就是《八十华严》。这次传来的是四万五千偈,比六十多了,翻成中国文,翻成八十卷,称《八十华严》。第三次是唐朝贞元年间,乌荼国王向中国皇帝进贡,就是送礼,里面有一部《华严经.普贤行愿品》是完整的,就一品,这一品完整没有欠缺,翻成之后四十卷,称之为《四十华严》。所以《华严经》在中国有《六十华严》、《八十华严》、《四十华严》。
晚近,弘一大师他是非常欢喜《华严经》,用「行愿品」做早晚课诵本,这最后一卷,就是「十大愿王导归极乐」。这一卷他能够背诵。他建议我们读《华严经》的人,读《八十华严》五十九卷,最后二十一卷是「入法界品」就不必念了,念《四十华严》,这样把它接起来,一共九十九卷。这是中文本翻译最完整的,虽然还是有欠缺,但是《华严经》的大意完全能看得出来了。所以这是非常珍贵的经典,也是佛门最重要的一部经典。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确确实实明显的告诉我们指归净土。在这个经典上我们看到文殊、普贤发愿求生净土,善财童子为我们表演大乘菩萨的修学,这就是五十三参,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。所以确确实实它的归趣就在本经,因此《无量寿经》的地位自然就提升了,《华严》是一乘圆教,《法华》也是一乘圆教,最后归《无量寿》,《无量寿》当然也是一乘圆教。它确实是称性之谈,完全从自性里头流露出来的。
我们再看底下一段批注,「蕅益大师赞本经云:绝待圆融,不可思议,《华严》奥藏」,奥是奥秘,藏就是藏的意思。「《法华》秘髓」,精髓。「一切诸佛之心要,菩萨万行之司南」,就是指南,「皆不出于此矣。是故本经称为称性之极谈也」。蕅益大师在《弥陀经要解》里头的赞叹,称《无量寿经》是绝待圆融。绝待,我们一般人说绝对,绝对圆融不可思议。佛说这部经没有思,没有议。思是意业,议是口业,这个意思就是说,佛讲这部经不像我们凡夫要通过思考,通过思考就是思,我想的,佛没有通过思考,佛也没有通过研究议论,没有,自自然然就流露出来了,这叫称性。是自性当中自然的流露,妙不可言。所以它是《华严》的奥藏,《华严》的奥秘,《法华》的秘髓,奥秘,是自性的奥秘,宇宙的奥秘,这是这部经。现在人讲揭秘,把宇宙的奥秘把它揭穿,把它揭开,那就是宣讲。宣讲就是揭开,如果你没有入这个境界,你就没有能力揭开。要什么样的能力才能揭开?要不可思议,你就能揭开它。因为佛说这部经是不可思议里头流出来的,我们也有不可思议。换句话说,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着,你去读这部经,研究这部经,学习这部经,演说这部经,就跟自性的奥秘相应,你才能懂。如果你有分别执着,你决定听不懂,你决定看不懂。离开分别执着你能够看懂,你能够听懂,但是是解悟,不是证悟。也很了不起!怎样才证悟?证悟必须不分别、不执着,也就是把起心动念放下,你就能证入。不但圆满透彻的理解了,你跟它融成一体,你得到圆满的受用,这叫成佛,这叫证得佛果。由此可知,这真不容易!它是一切诸佛的心要,是诸菩萨万行的指南。现在怎么样?统统浓缩在这部经里头,那这部经是《华严》中的《华严》,《法华》中的《法华》,这个经真正是,不但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第一经,也是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所说的第一经,所以称它为称性极谈。极谈是说到极端了,再没有了,全说出来了。
我们今天能够读到,能够遇到这么好的会集本,真不容易!这是真正值得庆幸的,像彭际清所说的,「无量劫来希有难逢」,我们今天逢到了;武则天在开经偈里面所说的,「百千万劫难遭遇」,我们今天遇到了,能不珍惜吗?真正明白,他就珍惜,真正珍惜,绝不浪费时间,我就在这一门上下功夫。功夫要到什么境界?一定要到开悟,死心塌地照这一本经学,这叫持戒,持戒就是守规矩。第一个阶段我得定,清净平等心现前,学一样东西没有杂念,所以他容易得定,万缘放得下。定到一段的时间,这就是一般普通的人,中等根性的人,大概三年、四年就能得清净心,心清净了,你真能放下了;得定之后三、四年就能开悟。根利的,什么叫利?放得彻底的,就大彻大悟,就见性了。放得不够彻底的,还留了有些渣子在,那就是大悟,大悟也不得了!以前老师告诉我,大彻大悟教理通了,一切法贯通了,那是大彻大悟。大悟虽然不能够教理那样的通达,你能够通达一宗。譬如说净土宗,这一宗的东西通达了,与我这一宗有关系的也能通达;他不能全部通达,他能通达一部分。所谓是一经通一切经通,大悟,我们这一部经通了,净土宗的,关于净土方面这个全通了,那净土以外的不行,那要彻悟,彻悟就全通了,不但佛法通了,世间所有一切法也通了。他一通一切通,没有说其它除外,真的全通了,没有一样不通。这是我们懂得这个道理,才晓得古人教给我们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十一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