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大经科注 (第十二集) 2011/10/9
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02-037-0012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净土大经科注》第一百五十五面第一行:
二、「三根普被,圣凡齐收」。这是科题,我们看念老的批注。「夫众生根器千差万别,世尊故说八万四千法门广应群机」。众生无量,不只是一个地球,我们知道大乘教里面常讲,世尊成佛,他的教化区很广大,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。这是从一个单位世界算起的,一个单位世界,黄念老告诉我,不是太阳系。太阳系是绕须弥山中间旋转的,现在我们知道,太阳是绕银河系旋转的,因此一个单位世界是一个银河系。所谓须弥山就是银河的中心,中心现代科学家发现是巨大的黑洞,它有非常强的引力,连光都被它吸收进去。一千个单位世界称为一个小千世界,就是一千个银河系。再以小千世界为中心,有一千个小千成为一个中千,一千个中千成为一个大千。所以,释迦牟尼佛的教区是十万个银河系,一千乘一千再乘一千,这么大的范围,我们现在天文学家还见不到。但只是一个一般佛陀教化区,我们在《华严经》上看到,有些佛他的教区是两个大千世界、三个大千世界,乃至于十个大千世界,不一定的,最小的是一个大千世界。这是佛跟众生的缘分不一样。就算是一个大千世界,十万个银河系,数量都非常可观。这么多的众生,根性自然不同,每个众生在六道轮回里面不知道多少劫,没有缘分出离。佛出现在世间就是为帮助这些苦难众生,希望他们快快成佛,早日回归自性。所以,说八万四千法门广应群机。与自己根性相应的法门很容易修,很容易成就;不相应,勉强的学习就感到非常困难。这是佛教化众生的一种方式。
「《华严》圆教」,学佛没有不尊重《华严》、向往《华严》,可是《华严经》「专接上上根人」,跟禅宗一样。达摩祖师传到中国的禅,也是专接上上根机,是接引宗门的根机。《华严经》是专接教下上上根机,上中下都没有分,这是我们要知道的。「智慧如舍利弗,神通如目犍连」,世尊这两位大弟子知名度很高,我们都知道他,「于佛声闻弟子中均称第一」,舍利弗智慧第一,目犍连神通第一。「但在华严会上,如盲如聋」,这样的人在华严会上,他们都没有分,何况是目犍连、舍利弗以下的,当然更没有分,「故云下根绝分」。我们要依照《华严》来修学、依照禅宗来修学能成就吗?决定不能成就。老师教学生也要把这桩事情告诉学生,避免学生把路走错了。
我初学佛的时候,三位老师,我这三位老师都没有在一起见过面,方东美教授、章嘉大师、李炳南老居士,没见过面,但是告诉我的话完全相同,那就是宗门《六祖坛经》不能学,学不到!三个人都是这样告诉我。六祖大师之前没有一个人像他,六祖大师之后到现在也没有一个人能像他,那是一步登天,他上去了。如果你一步登天上不去,摔下来就粉身碎骨,不是一般人能学的。华严大教亦复如是,不是上上根人不行,不能契入。上中人学习《华严》,能够得到的是《华严》的知识,没入境界。根性再利的,顶多是解悟,证悟是不可能。方老师劝我学法相唯识,李老师劝我学净土,章嘉大师劝我出家,学释迦牟尼佛。一定要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根性,好比我们知道自己害的是什么病,需要用什么药来调治。应病与药,药到病除,问题解决了;如果错用了,不但病不能好还得加重,佛法修学亦如是。
「至于小始诸教,乃接权小之机」。这是华严宗立的五教,小教、始教、终教、顿教、圆教,小始终顿圆,华严宗立的,这是五种不同的根性。小教、始教专门接引权教、小乘,接引这些人,好比小学。我们读书从哪里读起?从小学读起。《华严》是研究所、是博士班,小学都没有念过,去念博士班行吗?释迦牟尼佛不承认。「对于上根则有教浅机深之失,亦不应机」,上根人看小教太小、太浅了,这个东西还用得着学吗?所以不应机。佛法一定要契机,契机、契理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。可是学习一定要具备最低限度的条件,用佛法的名词来说,这个条件叫做善根、福德、因缘。你看《弥陀经》上佛讲得很清楚,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,得生彼国」,就连净土宗也不例外。
什么是善根?你看善,善的根,没这个东西不行。佛法是善法,纯净纯善,没有善根你怎么会学到?多少年来我把佛法介绍给大家,善根怎么讲法?我用信解行证四个字来解释,这是清凉国师注释《华严经》分为四科,就是四分。第一分是能信,第二是能解,能信能解是善根。我们是不是信了,是不是理解了?如果能信能解,你就有福了,你的福德现前。福德是什么?你真干,能行、能证!你具足这种条件,末后一个关键的就是缘分,你这一生能不能遇到。前面善根福德具足,后面只要有缘分,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教,你都能成就。
这三个条件同时具足,大难大难!古时候的社会教育好,特别是在中国这个地区。中国的人,古圣先贤,中国人的老祖宗,都懂得教育,有条理、有层次,教我们开悟,教我们证果。世间法里面,成圣、成贤、成为君子,这都是果报;学出世法的、学佛的,阿罗汉、菩萨、佛陀,果德。得要真干。根本的根本就是信德,「信为道元功德母」,《华严经》上说的。信是入道的根源,世出世间一切功德都是从信心生的,没有信心就生不出功德。没有信心生出来的是什么?生出来的是业,善业、恶业,出不了六道轮回。你看信多重要,信实在太难太难了!
仁义礼智信这个五德,千万年前老祖宗世世代代相传,现在没了。仁者爱人,爱人一定自爱,人不自爱,他怎么会爱人!我们想想,现代的人自爱吗?我能自爱吗?不想别人先说我,我能自爱吗?如果真的自爱,决定不会违背性德,那是自爱,违背性德不自爱。老祖宗传给我们的性德是五伦、五常、四维、八德,自爱的人一定遵守,一定不会违背。佛菩萨告诉我们基本的德行是十善、三皈、五戒、六度、六和,我们能做到吗?不做到不自爱。因为这是性德,你真正做到,世法里头你是圣人、是贤人,佛法里面你是佛、你是菩萨。我们没有去做,所以我们的信不是真信,这个信有名无实。自己一定要知道、要清楚、要明了,然后才能够忏悔,才能够改过,才能够真的把信心找回来。不知道忏悔,不知道反省,不知道改过,永远错到底,还以为自己不错,以为自己真的信了。
「信为道元功德母,长养一切诸善根」,《华严》跟《大智度论》上说的。《华严》称为大经,《大智度论》称为大论,一般讲大经大论是讲这两部经。《无量寿经》是净土宗的大经,《华严》是一大藏的大经。今天我们要奠定我们的信心,信心从哪里做起?就真干,要从《弟子规》下手,要从《感应篇》下手,从《十善业道》下手,这是儒释道的三个根。这三个根没有,假的,不是真的。我们要恢复自己的信心,必须坚实扎下三个根,我们的信心就具足。相信自己本来是佛,相信自己本性本善,我爱自己,我要把自己的性德统统找回来。说我爱自己,自己的性德完全丢失掉,丢尽了,那个爱是假的,连什么叫做爱都不懂。那个爱是感情的,里头没有丝毫智慧,那个爱是不稳定的。真诚的爱心,这个爱是永恒的、是坚实的,永远不会改变的,佛法里面讲慈悲。诸佛如来对一切众生的慈悲永恒不变,即使造作五逆十恶堕阿鼻地狱也不会改变,这叫真的爱,真有自爱。佛在经上所说的,这些教诲他们全都做到,没有丝毫违犯,这叫真正懂得自爱,而后才能爱人。如果不具这个条件,学习圣贤之道就难了。
我们怎样把这个条件弥补过来?在古时候,父母懂得,老人懂得,所以小孩在怀孕的时候就教,叫胎教。出生之后,到三岁这一千天,严密的照顾、防范,凡是与性德相违背的,不能让他看见,不能让他听见,不能让他接触到。他能看到的、听到的、接触到的是纯净纯善,就是五伦、五常、四维、八德。这样经过一千天的熏习,他的根种下去了,根深蒂固,他一生不会改变。所以古时候谚语有句话说,「三岁看八十」,三岁种下来这个善根,八十岁不会动摇、不会改变。那是什么?圣人、贤人。随着时代的变迁,这个时代是走下坡,所以一代不如一代。不是没有原因,真正的原因是什么?真正原因是我们自己无始劫来的烦恼习气控制不住,一直在爆发。所以真正有圣贤人来教,我们不接受、不听,父母的教诲也不听,于是世间教诲的标准也不断在改变。
我能够记事的时候,我还记得,我们小时候,六、七岁的时候,有一门功课叫「修身」,那是伦理道德的课本,修身。我大概只学了两年,之后就变了,不叫「修身」,叫「公民」。好像三年,我小学没有毕业,小学是五年级、六年级又改了,改作「社会」,「公民」没有了,改成「社会」。不断在改标准,跟原来的伦理道德距离愈来愈远、愈来愈远,到现在没有了,现在小学没这个课程。我们的习性,习性不善,本性本善,距离愈拉愈远,远到把本性忘掉了,不知道有本性,只知道习性,不知道有本性。
本性是圣贤,习性是贪瞋痴慢,这还得了吗?现在人只有贪瞋痴慢,不贪、不瞋、不痴在这个社会好像行不通了。早几年我在香港,何守信先生曾经采访过我,他问了我一个问题,「人不为己,天诛地灭」,这大家都公认的,问我怎么看法。我说错了!我告诉他,我说孔老夫子不为己,天没有诛他,地也没有灭他;释迦牟尼佛没有为自己,天也没有诛他,地也没有灭他;我这一生学习圣贤的教诲,也不为自己,天也没有诛我、也没有灭我。这句话说错了,不必再说了,再说对社会会产生严重负面的影响。真正明白的,受过这一点教育,还能把持住,守住不改变。五伦、五常、四维、八德,是我们起心动念、一切行为的规范、轨道,人生的轨道,不可以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十二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