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十二集) 2011/10/9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012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淨土大經科注》第一百五十五面第一行:
二、「叁根普被,聖凡齊收」。這是科題,我們看念老的批注。「夫衆生根器千差萬別,世尊故說八萬四千法門廣應群機」。衆生無量,不只是一個地球,我們知道大乘教裏面常講,世尊成佛,他的教化區很廣大,是一個叁千大千世界。這是從一個單位世界算起的,一個單位世界,黃念老告訴我,不是太陽系。太陽系是繞須彌山中間旋轉的,現在我們知道,太陽是繞銀河系旋轉的,因此一個單位世界是一個銀河系。所謂須彌山就是銀河的中心,中心現代科學家發現是巨大的黑洞,它有非常強的引力,連光都被它吸收進去。一千個單位世界稱爲一個小千世界,就是一千個銀河系。再以小千世界爲中心,有一千個小千成爲一個中千,一千個中千成爲一個大千。所以,釋迦牟尼佛的教區是十萬個銀河系,一千乘一千再乘一千,這麼大的範圍,我們現在天文學家還見不到。但只是一個一般佛陀教化區,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,有些佛他的教區是兩個大千世界、叁個大千世界,乃至于十個大千世界,不一定的,最小的是一個大千世界。這是佛跟衆生的緣分不一樣。就算是一個大千世界,十萬個銀河系,數量都非常可觀。這麼多的衆生,根性自然不同,每個衆生在六道輪回裏面不知道多少劫,沒有緣分出離。佛出現在世間就是爲幫助這些苦難衆生,希望他們快快成佛,早日回歸自性。所以,說八萬四千法門廣應群機。與自己根性相應的法門很容易修,很容易成就;不相應,勉強的學習就感到非常困難。這是佛教化衆生的一種方式。
「《華嚴》圓教」,學佛沒有不尊重《華嚴》、向往《華嚴》,可是《華嚴經》「專接上上根人」,跟禅宗一樣。達摩祖師傳到中國的禅,也是專接上上根機,是接引宗門的根機。《華嚴經》是專接教下上上根機,上中下都沒有分,這是我們要知道的。「智慧如舍利弗,神通如目犍連」,世尊這兩位大弟子知名度很高,我們都知道他,「于佛聲聞弟子中均稱第一」,舍利弗智慧第一,目犍連神通第一。「但在華嚴會上,如盲如聾」,這樣的人在華嚴會上,他們都沒有分,何況是目犍連、舍利弗以下的,當然更沒有分,「故雲下根絕分」。我們要依照《華嚴》來修學、依照禅宗來修學能成就嗎?決定不能成就。老師教學生也要把這樁事情告訴學生,避免學生把路走錯了。
我初學佛的時候,叁位老師,我這叁位老師都沒有在一起見過面,方東美教授、章嘉大師、李炳南老居士,沒見過面,但是告訴我的話完全相同,那就是宗門《六祖壇經》不能學,學不到!叁個人都是這樣告訴我。六祖大師之前沒有一個人像他,六祖大師之後到現在也沒有一個人能像他,那是一步登天,他上去了。如果你一步登天上不去,摔下來就粉身碎骨,不是一般人能學的。華嚴大教亦複如是,不是上上根人不行,不能契入。上中人學習《華嚴》,能夠得到的是《華嚴》的知識,沒入境界。根性再利的,頂多是解悟,證悟是不可能。方老師勸我學法相唯識,李老師勸我學淨土,章嘉大師勸我出家,學釋迦牟尼佛。一定要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根性,好比我們知道自己害的是什麼病,需要用什麼藥來調治。應病與藥,藥到病除,問題解決了;如果錯用了,不但病不能好還得加重,佛法修學亦如是。
「至于小始諸教,乃接權小之機」。這是華嚴宗立的五教,小教、始教、終教、頓教、圓教,小始終頓圓,華嚴宗立的,這是五種不同的根性。小教、始教專門接引權教、小乘,接引這些人,好比小學。我們讀書從哪裏讀起?從小學讀起。《華嚴》是研究所、是博士班,小學都沒有念過,去念博士班行嗎?釋迦牟尼佛不承認。「對于上根則有教淺機深之失,亦不應機」,上根人看小教太小、太淺了,這個東西還用得著學嗎?所以不應機。佛法一定要契機,契機、契理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。可是學習一定要具備最低限度的條件,用佛法的名詞來說,這個條件叫做善根、福德、因緣。你看《彌陀經》上佛講得很清楚,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得生彼國」,就連淨土宗也不例外。
什麼是善根?你看善,善的根,沒這個東西不行。佛法是善法,純淨純善,沒有善根你怎麼會學到?多少年來我把佛法介紹給大家,善根怎麼講法?我用信解行證四個字來解釋,這是清涼國師注釋《華嚴經》分爲四科,就是四分。第一分是能信,第二是能解,能信能解是善根。我們是不是信了,是不是理解了?如果能信能解,你就有福了,你的福德現前。福德是什麼?你真幹,能行、能證!你具足這種條件,末後一個關鍵的就是緣分,你這一生能不能遇到。前面善根福德具足,後面只要有緣分,無論遇到什麼樣的教,你都能成就。
這叁個條件同時具足,大難大難!古時候的社會教育好,特別是在中國這個地區。中國的人,古聖先賢,中國人的老祖宗,都懂得教育,有條理、有層次,教我們開悟,教我們證果。世間法裏面,成聖、成賢、成爲君子,這都是果報;學出世法的、學佛的,阿羅漢、菩薩、佛陀,果德。得要真幹。根本的根本就是信德,「信爲道元功德母」,《華嚴經》上說的。信是入道的根源,世出世間一切功德都是從信心生的,沒有信心就生不出功德。沒有信心生出來的是什麼?生出來的是業,善業、惡業,出不了六道輪回。你看信多重要,信實在太難太難了!
仁義禮智信這個五德,千萬年前老祖宗世世代代相傳,現在沒了。仁者愛人,愛人一定自愛,人不自愛,他怎麼會愛人!我們想想,現代的人自愛嗎?我能自愛嗎?不想別人先說我,我能自愛嗎?如果真的自愛,決定不會違背性德,那是自愛,違背性德不自愛。老祖宗傳給我們的性德是五倫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,自愛的人一定遵守,一定不會違背。佛菩薩告訴我們基本的德行是十善、叁皈、五戒、六度、六和,我們能做到嗎?不做到不自愛。因爲這是性德,你真正做到,世法裏頭你是聖人、是賢人,佛法裏面你是佛、你是菩薩。我們沒有去做,所以我們的信不是真信,這個信有名無實。自己一定要知道、要清楚、要明了,然後才能夠忏悔,才能夠改過,才能夠真的把信心找回來。不知道忏悔,不知道反省,不知道改過,永遠錯到底,還以爲自己不錯,以爲自己真的信了。
「信爲道元功德母,長養一切諸善根」,《華嚴》跟《大智度論》上說的。《華嚴》稱爲大經,《大智度論》稱爲大論,一般講大經大論是講這兩部經。《無量壽經》是淨土宗的大經,《華嚴》是一大藏的大經。今天我們要奠定我們的信心,信心從哪裏做起?就真幹,要從《弟子規》下手,要從《感應篇》下手,從《十善業道》下手,這是儒釋道的叁個根。這叁個根沒有,假的,不是真的。我們要恢複自己的信心,必須堅實紮下叁個根,我們的信心就具足。相信自己本來是佛,相信自己本性本善,我愛自己,我要把自己的性德統統找回來。說我愛自己,自己的性德完全丟失掉,丟盡了,那個愛是假的,連什麼叫做愛都不懂。那個愛是感情的,裏頭沒有絲毫智慧,那個愛是不穩定的。真誠的愛心,這個愛是永恒的、是堅實的,永遠不會改變的,佛法裏面講慈悲。諸佛如來對一切衆生的慈悲永恒不變,即使造作五逆十惡墮阿鼻地獄也不會改變,這叫真的愛,真有自愛。佛在經上所說的,這些教誨他們全都做到,沒有絲毫違犯,這叫真正懂得自愛,而後才能愛人。如果不具這個條件,學習聖賢之道就難了。
我們怎樣把這個條件彌補過來?在古時候,父母懂得,老人懂得,所以小孩在懷孕的時候就教,叫胎教。出生之後,到叁歲這一千天,嚴密的照顧、防範,凡是與性德相違背的,不能讓他看見,不能讓他聽見,不能讓他接觸到。他能看到的、聽到的、接觸到的是純淨純善,就是五倫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。這樣經過一千天的熏習,他的根種下去了,根深蒂固,他一生不會改變。所以古時候諺語有句話說,「叁歲看八十」,叁歲種下來這個善根,八十歲不會動搖、不會改變。那是什麼?聖人、賢人。隨著時代的變遷,這個時代是走下坡,所以一代不如一代。不是沒有原因,真正的原因是什麼?真正原因是我們自己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控製不住,一直在爆發。所以真正有聖賢人來教,我們不接受、不聽,父母的教誨也不聽,于是世間教誨的標准也不斷在改變。
我能夠記事的時候,我還記得,我們小時候,六、七歲的時候,有一門功課叫「修身」,那是倫理道德的課本,修身。我大概只學了兩年,之後就變了,不叫「修身」,叫「公民」。好像叁年,我小學沒有畢業,小學是五年級、六年級又改了,改作「社會」,「公民」沒有了,改成「社會」。不斷在改標准,跟原來的倫理道德距離愈來愈遠、愈來愈遠,到現在沒有了,現在小學沒這個課程。我們的習性,習性不善,本性本善,距離愈拉愈遠,遠到把本性忘掉了,不知道有本性,只知道習性,不知道有本性。
本性是聖賢,習性是貪瞋癡慢,這還得了嗎?現在人只有貪瞋癡慢,不貪、不瞋、不癡在這個社會好像行不通了。早幾年我在香港,何守信先生曾經采訪過我,他問了我一個問題,「人不爲己,天誅地滅」,這大家都公認的,問我怎麼看法。我說錯了!我告訴他,我說孔老夫子不爲己,天沒有誅他,地也沒有滅他;釋迦牟尼佛沒有爲自己,天也沒有誅他,地也沒有滅他;我這一生學習聖賢的教誨,也不爲自己,天也沒有誅我、也沒有滅我。這句話說錯了,不必再說了,再說對社會會産生嚴重負面的影響。真正明白的,受過這一點教育,還能把持住,守住不改變。五倫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,是我們起心動念、一切行爲的規範、軌道,人生的軌道,不可以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十二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