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越軌。你在這個軌道上,這軌道通到哪裏?通到聖賢,通到佛菩薩,只要在軌道上不越軌,肯定成佛成菩薩、成聖成賢。這裏頭有真樂,真實的利益、真實的智慧。現在不但說是不越軌,這個軌道沒有了、不見了,所以人迷失了生命的方向,造成社會的混亂,造成地球的災變。
所以,整個問題到底出在什麼地方?出在我們把祖宗的教育丟掉了,就是把倫理、道德、因果教育丟掉了,出了問題。如何挽救?得把它找回來。古人有句諺語說,「不聽老人言,吃虧在眼前」,我們這一代的人不聽老人言,現在吃了大虧。怎麼辦?還不肯認錯嗎?還不肯回頭嗎?那後來再往前面還有大虧吃,比這個虧還要嚴重。古人還有句話說「回頭是岸」,看你什麼時候回頭,回頭就得救,回頭就消業障、免災禍。可是現在人很難回頭,他迷得太久、迷得太深了,他不懂得回頭。真的,他沒有智慧,愚癡,沒智慧,沒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,也沒有人來帶頭,幫助他覺悟。這個就是嚴重災難怎麼發生的。
本經所提倡的持名念佛的法門,能救社會、能救災難。什麼道理?因爲這個法門首先教我們建立信心,你沒有信心,不能接受這個法門。首先要信自己,相信自己像古聖先賢教給我們的,我們本性本善,我們要相信。我爲什麼不學善?學善就是相信自己,學善就是愛自己。違背性德的事情不能做,那就是錯誤,那就叫罪孽。首先恢複對自己的信心,然後恢複對家庭的信心,我要信我的父母,要信兄弟姐妹。現在父子沒有信心,夫妻沒有信心,兄弟沒有信心,人活在這個世間好可憐,孤獨!你在急難的時候誰會幫助你?誰關心你、誰照顧你?沒有,一個人都沒有。
跟古代社會不一樣,古代社會你再無能、再沒有智慧,你有人照顧你,誰照顧你?家照顧你。你的家人愛你,你的家人關懷你,無論你走到哪個地方去,你的家人都記念著你。所以落葉歸根,你年歲大了,不能再工作了,回老家,老家照顧你。老家裏面是父子有親、長幼有序、朋友有信,老家照顧你。你小的時候,只要你好好念書,你不會失學。爲什麼?家庭幫助你;父母沒有能力幫助你,你的家庭幫助你。年老的時候回到老家,享受天倫之樂,家族養老。家裏面的家學,私塾,就是子弟學校,就是從幼兒園培養你到大學,家學。以前教育,家把教學的責任擔負起來。國家也辦學校,很少,它的學生來源是從家學裏面考試錄取的,上國家的學校。國家爲培養各級管理人才幹部,設立有縣學,每個縣一個學校,有省辦的學校,中央辦的學校,叫太學,它懂得。所以現在人生活得真苦、真可憐,人生在這個世間毫無保障,確實苦不堪言,濁惡達到了極處。
本經教我們起信,教我們發願,教我們修行,修行的方法,老方法,老方法不是釋迦牟尼佛創立的。這個方法就是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這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共同使用的辦法,釋迦、彌陀也不例外,都遵守。中國古人有句話說得很好,你看這個家庭它是興還是衰,如果這個家庭有興旺的將來,從哪裏看?它的家裏面的規矩一定非常整齊嚴肅,一絲毫都不苟且,這家庭決定興旺。如果這個家庭裏面的規矩松弛了,都很隨便,這個家庭慢慢就衰了。這個話說得很有道理。所以中國古人教養下一代,在幼年的時候非常嚴格。現在人反對,小孩管得那麼嚴,他那一點天真爛漫全都沒有了,都贊成外國的方法。外國兒童是天堂,老年是墳墓;中國小時候,小時候嚴加管教,退休老年是天堂。中國人享福在晚年,外國人享福在幼年,兒童的時候把福享光了,老年可憐,老年就是墳墓。中國人小時候嚴加管教,爲社會服務,爲家庭服務,年老的時候他享樂。我們到底是願意年輕就把福享光,還是把福留到老年來享?外國跟中國恰恰相反,中國老人受到社會尊重,一看到老人都會禮讓。外國人不是的,老人他欺負你,沒有人尊重你,沒有人讓你。兩種完全不同的社會、不同的教育。
說到這個地方,我們對這個信心有無限的感觸,信心就是建立不起來。根有沒有?根肯定有。爲什麼?根是性德。所以,我們決定不能懷疑,根沒有了、拔掉了,根沒有了,那就錯了,根決定是有。而我們是迷得太深、迷得太久了,雖有不知道,就擺在面前不認識,不識貨,我們今天遭難的原因在此地。現在我們唯一的一個希望,希望佛門同學,希望淨宗,修學淨宗的同修,特別是我們在一起學習這部《無量壽經》的,我們真的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從我做起。不去問它將來有沒有效果,不要去問它,只問耕耘,不問收獲。我們老老實實的,活一天做一天,做出一個好樣子給大家看,這對得起自己,對得起父母,對得起老師,對得起佛菩薩,對得起祖宗,對得起一切大衆,叫問心無愧。要真幹!
持名念佛法門,這個法門是妙極了。就這一門,這一門能幫助我們開智慧,能幫助我們通達一切法,世出世間一切法,世間人情事理,出世間法的修行證果,能通達。但是你一定要相信,相信佛菩薩的教誨,相信老祖宗的教誨。老祖宗教給我們,「苟不教,性乃遷;教之道,貴以專」,佛教導我們,持戒、修定、開智慧,這是一門叁個階段。持戒就是守規矩,現在人不懂規矩,也不會遵守規矩。我們遇到一個有緣的就幫助一個,好!遇到兩個有緣的就幫助兩個。我們今天在一起學習,我們用網絡、用衛星,在這個時候他能夠打開頻道接收我們的節目,這都是有緣人。我們在一起真幹,真有成就。自己成就就是成就衆生,爲什麼?自他不二。我們這一生一個方向、一個目標,一個方向,西方極樂世界,一個目標,親近阿彌陀佛。不但世尊爲我們介紹,十方諸佛都跟釋迦牟尼佛一樣,熱心把這樁事情介紹給我們,我們要感恩,我們要接受,依教奉行。
這個法門「聖凡齊收」,聖是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凡是六道凡夫,都有資格修學這個法門。而且都有這個能力成就往生,無論是利根,無論是鈍根,個個都有分。所以這個法門就變成無上法門,變成究竟圓滿的法門。「徹上,則如普賢文殊」,華嚴會上的二大菩薩,他們是華嚴會上的上首,都學這個法門,「尚發願求生極樂」,這《華嚴經》上看到的,他們都發願求生極樂世界。「普賢偈雲」,這是《華嚴經》上的原文,普賢菩薩發願,「願我臨欲命終時」,這個「我」是普賢菩薩自稱,「盡除一切諸障礙,面見彼佛阿彌陀,即得往生安樂剎」,安樂剎就是西方極樂世界。普賢菩薩發願的。再看文殊菩薩,意思完全相同,文殊說得簡單,「願我命終時,滅除諸障礙,面見阿彌陀,往生安樂剎」。我是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這兩首偈子,我才相信淨土法門。爲什麼?對文殊、普賢的仰慕已久,今天看到這兩位大德發願求生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一定殊勝,不殊勝他們怎麼會去?他們平常在哪裏?在華藏世界,在毘盧遮那佛的旁邊,幫助毘盧遮那佛教化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。何等的人物,還發願求生淨土,這淨土還能差得了嗎?
「又如本經雲:佛告彌勒」,本經前半部的當機是阿難尊者,後半部的當機是彌勒菩薩。佛告彌勒,「于此世界」,此是指娑婆世界,指這個大千世界,這個大千世界「有七百二十億菩薩,已曾供養無數諸佛,植衆德本,當生彼國」。這是釋迦牟尼佛爲娑婆世界這些善根福德因緣成熟的菩薩們,這些菩薩善根厚,他們在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數諸佛。植衆德本,衆德的根本。這根本是什麼?衆德之本就是孝親尊師,淨業叁福第一條,「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這是衆德根本。人不孝父母、不敬師長,這人就沒法子學習了。師裏面最重要的,是古聖先賢,他們都是我們的模範,都是我們的典型,我們應當向他學習。諸佛菩薩是老師,我們稱釋迦爲本師,我們修淨土的人稱彌陀爲本師,我們的根本老師阿彌陀佛。
所以,我們的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能對得起父母嗎?能對得起老師嗎?能對得起一切衆生嗎?一切衆生人人爲我,我要怎樣去報答他們?我們每天吃的、穿的、生活所需的,多少人在工作提供,有沒有想到?這一餐飯是多少人貢獻出來的,少一個都不行。我們今天在享受,有多大的福報在享?就像這個經上說的,我們過去生中已曾供養無數如來,這麼大的福報在今天享福,福享盡了怎麼辦?福要是享盡了,惡報就現前。爲什麼?還造了很多惡,不善的習氣,這是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。生生世世覺悟的時間少,迷惑的時間多,修善的時間少,造惡的時間多,我們這一點善福報盡了,惡業果報現前。惡業果報現前肯定時間長遠,我們要受長劫的苦難,這苦難在叁途,你能不害怕嗎?叁途苦報不遠,可能就在眼前。真正覺悟的人,斷惡修善、改邪歸正、端正心念。這些修行總歸結爲一處,那就是專念阿彌陀佛,求生極樂世界。我們對自己有信心,已曾供養無數諸佛,佛說的,說給誰聽的?說給我聽的,我們人人都有分。所以要有高度的警覺心。
「徹下,則《觀經》中,五逆十惡」,《觀無量壽經》說的,五逆這是造極重的罪業。逆是跟性德一百八十度的相違背,性德純善,一百八十度的相違背是純惡,都是自己造的。殺父、殺母、殺阿羅漢(阿羅漢代表老師)、出佛身血、破和合僧,這五種罪孽都是無間地獄。佛經上還有個名詞叫阿鼻地獄,阿鼻是梵文音譯的,翻成中國意思就是無間。這個裏頭受苦沒有間隔,也就是從墮到地獄就開始受苦,一直到地獄裏頭的罪受完了你才出來,當中沒有休息,所以叫無間。苦不堪言,你能不害怕嗎?五逆十惡,「臨終得遇善友」,這是緣,因緣,因緣好。一生都沒有遇到善友,一生都在造惡,臨終的時候遇到念佛的朋友勸他念佛,「教以念佛,十念成功,亦生彼國」。憑什麼?一生造惡,臨終念十句佛號就能往生,憑什麼?我們肉眼凡胎不認識,佛菩薩清楚,憑他過去生中已曾供養無數諸佛。是不是真的?真的。如果不是真的,你勸他他不相信,你叫他念他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十二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