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十叁集) 2011/10/10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013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淨土大經科注》第一百五十六面,倒數第五行當中看起,當中下面:
「故大悲慈父,兩土導師。憫念我等,開此淨土法門,妙顯苦樂二土,激揚沈迷衆生」。我們前面學到這個地方,現在我們接著看下面,「此大火聚」,此是我們娑婆世界,我們地球今天真的像大火聚,地球溫度上升,許許多多溫度超過四十度,確實經上講的沒錯。「彼清涼池」,彼是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那個地方的氣候清涼。「寶蓮在前,刀山在後」,這兩句話是警惕我們,七寶蓮池在我們前面,我們是向前走還是往後走,要往後退,刀山是地獄。這是說的真實話,我們今天不能往生極樂世界,肯定墮地獄。你只要細心冷靜去想想,我一生所造的業,不錯,是造了一些善業,也許善業造得很廣、很大,可是用的是什麼心?如果沒有絲毫爲自己,全是利他,沒問題,你做了真好事。如果做再大的好事,裏面的目的是自己的名聞利養,就是墮地獄,爲什麼?因爲你打著叁寶的旗號。叁寶旗號不能隨便打的,用叁寶旗號來搞自己的名聞利養,不論大小統統是無間地獄,我們要知道。
因果這樁事情說得容易,要想透徹真難,業因果報絲毫不爽。尤其是信徒,信徒這點供養不論多少,他是對叁寶的恭敬,對叁寶的祈求,希望能夠消災免難。我們接受這個供養,有沒有能做到?印光大師一生在世爲我們做出的示現,十方供養他一分錢都不敢用。老人一生的生活是閉關,生活樸素,一件衣服穿幾十年,日常生活跟常住大衆完全一樣,沒有特別。祖師做榜樣來給我們看,我們看了有沒有覺悟?有沒有警惕?如果沒看出來,粗心大意,我們將來墮落不能怪他,他已經示現,已經講清楚了。我們粗心大意沒有看清楚、沒有聽清楚,自以爲修積很多功德。佛法裏頭說得非常之好,不是假話,福有福報,罪有罪報,哪個在先、哪個在後,那就是遇緣不同。
這個緣,我想來想去應該是最後一念,最後一念如果是貪瞋癡慢,叁途去了;最後一念還想到利益一切衆生,人天福報。最後一念是佛那是非常不容易,爲什麼?我們不僅這一生,過去無量劫來跟一切衆生結多少怨。冤親債主不是這一生,生生世世,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見到好多。道場裏頭常常看到附身,一問這個附身的靈,有的時候好多世之前跟他有過節,現在來障礙他修行,在這種狀況之下,麻煩可大了。不要以爲我們現在沒遇到,沒遇到是什麼?我們有余福,我們還有一點福報沒享盡。你有福報的時候,他躲避你叁分,他在旁邊等待著,等你福報享盡了,你的好運走完了,他就來了,那個時候你來不及了。我們看到有一些同修在道場被附體,你看那個狀況多難過、多可憐,那是什麼?福報享盡了。爲什麼前幾年不附身?余福沒盡,他還在走好運,好運走完了冤親債主全來了。這兩句話我們要常常放在心上,「寶蓮在前,刀山在後」。
「于是自然生起勝願」,這個勝是殊勝,殊勝的大願,「厭離娑婆,求生極樂」。勝願就說這個事情,我們願意離開娑婆世界,我們願意求生淨土,我們生淨土不是爲自己享受,我們求生淨土是爲了救自己、救一切有緣衆生,我是爲這個。到極樂世界,是在極樂世界成就自己的道業,斷除自己的煩惱習氣,到極樂世界是幹這個事情去的。煩惱斷盡,道業成就了,再倒駕慈航。那個時候不必說倒駕,倒駕是形容詞,實際上衆生有感自然就有應。感應道交的事情,現代的科學家都肯定,知道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到極樂世界最大的好處,永遠不退轉。我們今天要拼命爭取,其它的什麼都是假的,災難就在眼前,什麼都來不及了,拼命念佛。唐太宗的光盤給我們很大很大的啓示,那是個好皇帝,念念爲衆生,但是自己沒有忘掉,他的麻煩就在此地,他不是菩薩。菩薩念念爲衆生,自己是叁輪體空,一絲毫不沾染,這個行。言行舉止都爲衆生做示範,都是在教化衆生,言教、身教、意教叁輪教化,不是假的。沾著一點自私自利,沾著一點名聞利養就毀掉了,全毀了。
所以有很多人說願心發不起來,忏悔心發不起來,那是什麼?對事實真相沒了解,學佛很多年了解得不透徹,依舊有疑惑。這就是早年李老師教我的,我是受了戒之後,到臺中去禮謝老師,還沒進門我們就看到,他在慈光圖書館閱覽室,我在大門外,看到就指著我,大聲叫著:你要信佛,你要信佛。四周人都聽到,我都莫名其妙。那個時候我學佛九年了,出家兩年,教佛學院教了兩年,也在外面講經。受戒之後,看到我,爲什麼叫我信佛?我走到裏面,他讓我坐下,我坐下來聽他老人家開示,他告訴我:有多少老和尚到臨死都不信佛。他愈說我愈迷惑,怎麼老和尚到臨死都不信佛?他看出來我有疑惑。什麼叫信?信哪有不做到的!沒做到就是不信,跟章嘉大師講的話一樣。章嘉大師告訴我,佛法特別是大乘知難行易,你爲什麼行不到?是你知不透徹,如果知真正透徹,哪有行不到的地方!這句話是真的,很少人講得這麼透徹、講得這麼明白。我們是有幸遇到真善知識,他不欺騙我們,給我們說實話。千萬不要自以爲是,那就錯了;諸佛如來沒有自己,有自己的是凡夫,不是佛菩薩。
小乘聖人從初果算起,初果就是聖人,爲什麼?他沒有我了,他不執著這個身是我。《金剛經》前面講的四相,「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」,他破了,破了四相是小乘初果須陀洹;在大乘,《華嚴經》上十信位,初信位的菩薩。那我們自己好好去想想,菩薩五十一個位次,我們一個位次都沒有。我們八十八品見惑沒破,沒破沒有入學,一年級沒有,算就算幼兒園,我們是幼兒園的學生,不是一年級;一年級才是正式的學生,稱聖人。所以初果跟初信位佛門叫小小聖,他是聖人,他決定不會退落到凡夫。經上常講叁種不退,第一種位不退他證得了,雖然他有退轉,但是他不會退轉到初信以下,他不會,那是底線,他退到這個地方,從這裏慢慢再往前上升。所以說進進退退這個時間就長,這到無量劫;如果只有進沒有退,那個時間不長。就是因爲退墮的時間很長,一退他的修行就中斷了,再起來雖然是容易,可是他保不住他不退。那就是習氣很重、誘惑太多,禁不起誘惑,自己把握不住自己,所以才有退轉。退轉是每個人都不能避免的,但是自己要用什麼方法保住自己,讓自己不退轉,這要有智慧。
法門多,八萬四千法門,你看哪一個法門能幫助你。我自己在初學,老師教導我的時候,我都做了實驗。坐禅不行,還有妄念;念佛也不行,容易失念,念念就忘掉了。到最後,我選擇的這一門是什麼?講經,所以講經對我來講是修行。爲什麼?講經一定要讀經,讀經一定要全心全力,一定要專心,不專心你就會搞錯了。所以要能把經講得不錯,得全心專注,這個對我講容易攝心,所以我用這個爲主。初學講經的時候一點都不敢懈怠,講一個小時要准備四十個小時;一年以後,大概一個小時還得要十個小時准備;叁年才能拉平,我講一個小時,一個小時准備就夠了。以後就愈來愈進步,我一天讀八個小時經,我可以講一個禮拜。講經不中斷,我不是爲別人,是爲自己。所以有人批評我,說我喜歡講經。錯了,我是沒有辦法,要不然我會退轉,會造業,我用這個方法把自己控製住,讓自己天天不能懈怠。每天面對老師、面對諸佛菩薩,也就面對一切衆生,自己不能把自己向上提升,愧對,怎麼對得起人?真正相信,「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」,百千劫才遇到一次得人身,得人身未必聞佛法。你要是了解事實真相,你就會非常珍惜這一生的身命。對我們傷害最大的,就是名聞利養,業障造得最重的外面是殺盜淫妄酒,裏面是貪瞋癡慢疑,這個東西叫你生生世世在六道搞輪回。在六道,你就決定離不開叁惡道,叁惡道的時間長,叁善道的時間短暫。
我們學了唯識法相,唯識法相是佛教的心理學,對這樁事情就很清楚、很明了。清楚明了就不敢,自己才能夠約束自己,才能把自己管住。對娑婆世界,不但娑婆世界,對十方諸佛剎土我們都不願意去了,只求極樂世界,一個方向、一個目標,沒有二念,要學釋迦牟尼佛丟得幹幹淨淨。我一生流浪,居無定所,雖然在外國也置了産業,但是是公家的,不是私人的,私人沒有,所以一生流浪。有時候心裏想到,世尊當年在世一生流浪就很安慰;他老人家日中一食、樹下一宿,我們的流浪還有房屋住,住得還都不錯,就很安慰了。到八十五歲,在香港才有個居士供養一個道場,這不是公家的,這是給我個人的。遇到這個緣,我就想到,我的一生是佛菩薩安排的,當然這也是佛菩薩安排的。安排這個幹什麼?安排這個叫我定下來,別再跑了,我明白。晚年做第二種示現,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。這是李老師當年說過的。我沒有遇到這個緣,現在遇到這個緣,想到李老師的話,自古以來真正成就的,都是住在一個地方,學在一處,弘法也在一處。所以我們看到祖師大德住一個道場,幾十年不下山,幾十年不離開道場。我很羨慕,我也很希望有這麼一天,沒有緣分。我在日本參觀比叡山,這個山日本佛教稱它爲佛教的母親,日本佛教十叁個宗派,開山的祖師都在這個山上修行。我參訪的時候老和尚告訴我,過去這些祖師大德在山上修行,時間長的叁十多年,最短的十六年。十六年不下山,心定的,定能開慧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
修佛無論是哪個法門,你目的要知道,因戒得定。戒是什麼?規矩,我守佛家這些規矩目的是得定,定能開慧。所以終極的目標不是定,是慧。慧是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你的功德真圓滿了,沒有徹悟不行。但是淨土宗特別殊勝,沒有徹悟也能帶業往生,所以這個法門成就的人特多。李老師在臺中叁十八年,叁十八年在他教導之下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十叁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